?
前段時間,第三方鑒定機構又一次被人在圈子里刷屏。
表商張三從表商李四那買了一塊腕表,收到貨后總覺得哪里不對,便將腕表送到鑒定機構甲進行鑒定,鑒定機構甲給出的結果是正品。張三放心了,隨后通過另一位表商的搬磚將這塊腕表賣給了客戶。
交易過程中,客戶要求走鑒定機構乙,誰知鑒定機構乙給出了腕表有問題的報告,于是,客戶取消了交易,張三找到鑒定機構甲要求對方給出一個說法。
鑒定機構甲經過復驗后,承認當初是自己看走了眼,這塊腕表確實存在問題。
理論上來說,既然鑒定機構甲承認了是自己的失誤,后續根據行規賠償張三的損失即可。 但是,在具體應該賠多少錢上,鑒定機構甲和張三又吵了起來。
?
傳統觀念里,第三方鑒定機構就好像是當鋪的掌柜。
大家都是靠眼力吃飯,如果看走了眼,當鋪有條不成文的規定,簡單來說就是掌柜承擔損失,有錢賠錢,沒錢從日后的工資里扣,絕對不會去找賣家要求賠償。
第三方鑒定機構理應也是如此。收錢出了鑒定報告,就應該為報告的結果負全部責任。報告出錯了,賠償鑒定費用以及將鑒定錯了的腕表買回來是最基本的操作。
其實,這也是第三方鑒定機構最能挽回自己聲譽的做法。
退一步說,鑒定錯了鑒定機構不需要買回來,那他憑什么階梯式收費?
階梯式收費不就是因為鑒定十萬的表和鑒定一萬的表,萬一鑒定錯了,鑒定機構需要承擔的賠償費用不同嗎?
這相當于你買汽車保險。
車價越高,你需要交納的保費也就越高。
?
所以,按照正常的邏輯,鑒定機構甲有兩種賠償方式。
第一種,假設張三依然要這塊表,張三可以將腕表送至品牌售后進行維修,更換相應的正品零件,中間產生的全部費都有由鑒定機構甲承擔。
第二種,也是最硬氣的方式,當時這個表的交易金額是十萬,鑒定機構甲直接給張三打十萬,算是自己買下這塊表。我為我的能力不足買單。
結果,鑒定機構甲選擇了第三種賠償方式。
?
鑒定機構甲選擇找理由。
“你是單方送檢,不是買賣雙方加鑒定機構的三方共同送檢,所以我們不能給予足額賠償,但根據客觀事實,我們可以賠償鑒定費的三倍,并提供支持幫助,協助你去找你的上家進行退貨。”
張三拒絕了鑒定機構甲的這個提議,局面也隨之僵持住了。
很有意思的是,張三又問了鑒定機構乙,問假設他們碰到這樣的情況會怎么處理。
鑒定機構乙的答復也是非常微妙。
“如果你存在這樣的顧慮,我們建議你找一個你信得過的鑒定機構去鑒定,這樣比較節省大家的時間。”
?
第三方鑒定機構這么扯皮,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要二級市場存在一天,第三方鑒定機構就有存在的價值。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存在也絕對是利大于弊。
事實上,最初,第三方鑒定機構大都遵守行規,送檢的和鑒定機構之間很少有長時間的拉扯。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原因吧,扯皮的事情越來越多,爭議也越來越大。
此時,需要一條鯰魚來整頓市場。
我之前看到有家新出來的第三方鑒定機構,打出了看錯包賠的口號。
我是很欽佩的。
說實話,甭管他是對自己的技術有絕對自信,還是想借此搶奪市場,只要是能真正落實“看錯包賠”,就是無敵,就是吊打同行。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在宣傳頁面沒有對看錯包賠中的賠給出具體解釋。賠償的是腕表的全部交易金額?是鑒定費?是其他?到底是怎么個賠法呢?
畢竟,不寫清楚的話,難免會讓人覺得是下一個“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最后,熟悉的送禮環節。
你怎么看第三方鑒定機構?
你之前有沒有和第三方鑒定機構扯皮過?
碰到看錯了的情況,你覺得鑒定機構應該怎么處理?
都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我們將從中隨機抽取1位送上禮物1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