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要把太平洋艦隊的有生力量全部消滅。日本正在進行的是一場豪賭。贏了,東南亞的礦產、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將盡數收入囊中。輸了,那就要與美國碰一碰了。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多線作戰,為何還要鋌而走險,化“友”為敵?
試試就“逝世”
1941年,日本內部在是“南進”還是“北進”上十分糾結。陸軍一派主張繼續“北進”,爭取最大限度地吸中國和蘇聯的血。海軍一派則主張“南進”,將視線瞄準了東南亞的資源。但總的來說,無論“北進”還是“南進”,日本為的都是資源。本來日本島內的資源就不夠豐富,現在要打仗就更不夠了。
本來兩派在“辯論”上還能打個平手,但很快這個“平衡”被打破了。在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下,日軍根本無法實現它“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幻想。繼續侵略中國需要大量資源做支撐,本土只是島國自然拿不出,只能向外掠奪。
日本將目標對準了新生的蘇聯,也就是陸軍的“北進”計劃。然而,“戰斗民族”卻讓日本的打算落空了。
陸軍和海軍本就不對盤,在這種情況下,陸軍的話語權更是被“剝奪”得差不多了。“南進”在“辯論”中占了上風。不過真正令日本下定決心的是美國的變化。原本美國是同日本做生意的,石油、鋼鐵什么的戰略物資,日本花錢還是能買到。但1941年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制裁——實施石油禁運并凍結所有日本海外資產。
沒有石油,日本海軍那些引以為豪的艦艇就是開不出港口的廢鐵,陸軍所有的坦克等也將成為擺設。而哪怕在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日本石油的儲備也只夠再用四年。于是豪賭開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日本的計劃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打擊后,東南亞就是它的天下,什么礦產石油,什么糧食橡膠,那不是手到擒來?
然而這個計劃是實現了,但狀況之外的事也發生了。先是德軍在歐洲戰場頻頻失利,英國打不下來,蘇聯也僵持在那。再是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的第二天就正式下場,對日宣戰。而后一系列連鎖反應,法西斯聯盟最終給自己又弄來了個強大的對手。日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句話,試試就逝世。
日本得到了什么
雖然日本最后得到了教訓,但中間還是撈到好處的,比如石油。當時東南亞主要有緬甸和印尼兩大產油區,全部都被日本捏在手里。只是這石油拿了卻比沒拿還糟心。
1941年年初時,日本軍隊在東南亞的攻勢就初具規模了。本來占著油田的英國人和荷蘭人心里就起了想法,這可不能白白便宜了日本。所以,他們選擇炸——從油井到冶煉廠再到儲油設施通通都炸掉,有的連輸油線也沒放過。不過英國人與荷蘭人動作快,日軍的腳步也不慢。還沒等他們全部炸光,日軍徹底占住了東南亞。
日本原以為自己拿下了東南亞,石油供給就沒問題了,結果卻收到的是一地雞毛。事已至此,日本只好盡力修復。它調來了全國70%的工人與技術人員(約四千余人),可到底工業底子不夠,修復進度十分緩慢。
到了1943年,兩大油田的產油量才恢復到被炸前的水平。然而,石油產量上來了,送到日本本土的石油量卻十分有限。
因為之前與美國“結了仇”,美國幾乎是死盯著日本的運油船,來一條擊沉一條。據數據顯示,印尼油田1943年石油產量高達700萬噸,可送達日本本土的僅200萬噸。再到后來美國從日本手上奪回了太平洋的制海權,日本本土是再收不到一滴油了。
為了解決燃油問題,日本民眾是挖空了心思,豆油、松脂,甚至是松樹根,那是齊上陣。但哪怕如此,對軍隊和工業生產的需要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總之,日本招惹美國的初衷是為了資源,尤其是石油。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得了一地雞毛,不光資源運不回國,還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參考文獻:
[1]周俊.二戰前日本南進政策形成的歷史脈絡[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6):121-128.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23.
[2]徐傳博.太平洋戰爭起源再研究:德國擴張對日本“南進”決策的推動[J].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21(03):62-76+141-142. DOI:10.13740/j.cnki.jiiohr.2021.03.0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