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光輝
案頭文友李樹剛先生贈送的新著《俠骨柔情》還散發著油墨清香,捧讀這本充滿著對陜北這塊高天厚土的摯愛和眷顧,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真情和實意,以及書中那一篇篇寫真人、說真事、抒真情、悟真理的文章,不由得想起詩人、作家、文化學者曹谷溪老先生幾年前給李樹剛先生題贈的一副字來:“蘆子關前一樹李,剛直不阿傲風雪,不與牡丹爭嬌艷,府首傾心奉甘甜。”
與李樹剛先生相識已有10個年頭了,因離開媒體行業,大家又都為各自生活奔波著、忙碌著。見面的機會少了些,偶爾在微信上聊天打個招呼或者他來單位坐坐,每次相聚都很短暫,并未影響彼此的感情,通過微信、抖音、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相互間了解更廣更深了,在相識相交中體悟到他的俠骨柔情。
樹剛是一位不斷奮斗,依靠學習,改變命運,收獲成功的人。出生于陜北農村,為追求幸福生活,一路走來從事過很多職業,也遭遇很多困難,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做的得心應手甚至成為行家里手;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能做到不退縮不言敗,且愈挫愈勇堅毅前行。在《俠骨柔情》的自序中說,“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一個農村娃,沒錢沒關系,只能靠自己單打獨斗,誠實守信,邊學邊嘗試”。從14歲開始他就懂得獨立自主的生活,寒暑假用自行車拖著洋芋到延安去賣賺錢,后來又販過棗、收過藥材、賣過糧油、學會開車、跑過出租、開過油罐車、干過媒體等等。但不論從事何種職業或在何等艱難環境下,他都很注重文化知識學習,依靠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改變自己,在經濟條件好了,他又報了函授班,與同事一起學習寫作。由此可見樹剛是一位有追求的人用自己的單打獨斗,誠實守信,實現了自我價值,獲得了幸福生活。
樹剛是一位重親情有愛心尊孝道有故土情結的人。故鄉是我們每個人根,無論我們走到哪里,獲得多大成就,她永遠是我們的牽掛和歸宿,作者在《俠骨柔情》家鄉家人篇章引子中說,“故鄉是我們生長的根,是我們記憶的家園,見證我們的快樂,記錄我們的成長。”每一篇章都包含親情體現著關愛傳遞孝道。在《父親是山》中講述父親78載為家庭幸福和兄妹和睦的人生的辛苦操勞,以及他的言傳身教,留下顧全大家庭的可貴精神,家訓為人要厚道,做事要穩重,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鄰里和睦等等為人處世之道。在《俠骨柔情》的自序中說,“我長大出門在外打拼時,無論嬸娘、大哥、姐姐、姐夫們逢年過節或身體不適,都會去看望,后來凡是哥哥、姐姐、妹妹的事,只要能辦到的事,我只要絕不含糊。”在《我的母親平凡而偉大》中,描寫母親最后一次回娘家,第二天離開時情節,有一種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的情景,讀后讓人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樹剛是一位有追求講真話敢擔當的人。正如谷培生老先生在《峽谷柔情》序言說得那樣,做人難,著書立說更難。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帶著一些戚戚然,“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樹剛上學不多,第一學歷僅為高中,但他從未放棄學習文化知識,后來又在電大上了函授班。但學歷從未影響他的寫作,可能正是知道自己學歷低,文化知識底子薄,便抓住一切機會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提升自己,淬煉自己。在他十幾年記者生涯里,他堅守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新聞觀,凡事必須親力親為,深入新聞現場,看真情,聽真話,大力宣傳真善美,勇于揭露假丑惡,為百姓鼓與呼,采寫了《富縣:葫蘆河畔稻飄香》《延安山丹丹,天地一百合》《以溝治溝,開啟社區民俗康養新模式》等新聞報道,獲得社會各界好評和贊譽。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善良為文學的底色,守住善良,也許我們就守住人生底色,守住親情友情人情的本真。
真情實感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講真話說人話,講好生活的故事,記錄好生活的瞬間,用心用情感悟人間冷暖與滄桑,用力書寫人性善惡美丑,那就是文學的根本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