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91
September
10.09.2024
藝術是高雅脫俗的?還是能與大眾文化結合?回顧過往藝術史,大眾文化并未與藝術截然二分,無論是荷蘭黃金時期風俗畫中的節慶場景,或是印象派畫家筆下現代人們的日常娛樂,都是以藝術詮釋大眾生活的種種面貌。然而,當大眾文化不再只是被描繪的對象,而是直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時,又會呈現什么模樣?
除了攝影與繪畫的辯證關系,平面「繪畫」不僅限于狹隘的油彩畫布,「攝影」不僅間接的改變了藝術家作畫的風格與形式,更直接「進入」了作品—黏貼、拼湊,或是融合于畫布之上。當這些現成的影像進入繪畫,身為觀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作品?是以離經叛道的姿態對高雅藝術的挑戰?還是以媚俗的形象投身大眾文化的懷抱?
今天我們來試著將關于大眾文化與藝術交織、碰撞的作品進行簡介,并延伸至同時代其他的作品與藝術思潮。我們先來認識作品與其背后的時代脈動吧,或許在面對這些圖像時,大家能有純粹美學欣賞之外的觀看與思考。
被色塊分割的女人?畢加索創作風格溯源
誠然藝術史的演進并非僅立基于純物質導向的風格嘗試,而是緊扣時代脈動與藝術思想的轉變。因此在正式進入「影像/現成物」與繪畫交織的探討之前,不妨先認識「繪畫」在二十世紀初流變的面貌之一。
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年)作為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觀眾自然不會錯過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 1937年),以及《一個女人的半身像》(Buste de Femme, 1938年)。這兩件作品被視為畢加索肖像畫的經典,同時也牽系著藝術家豐富的感情生活,而《哭泣的女人》更被視為對戰爭苦難的幽微指控。從這兩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女人的臉被線條與色塊分割、面部的輪廓產生變形,甚至與擦拭的手帕融為一體。這樣的繪畫手法,似乎與當時興盛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中,荒誕形變的圖像有異曲同工之妙,畢加索也曾參與超現實主義相關的活動,并且與超現實主義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年)關系緊密,不難推斷作品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然而,若細究這兩件作品的形式,便會發現分割的色塊、被同時并置的左右臉,以及清晰的線條劃分,更隱含著立體主義繪畫的影子。立體主義作為畢加索創作重要的核心之一,孕育出他往后鮮明且獨樹一幟的風格,而立體主義的誕生與流變,除了與攝影術的發明有間接的關聯性,同時也與大眾文化有所牽連。
畢加索
《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
1937年,油畫,88.5cm×72cm
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畢加索
《一個女人的半身像》
(Buste de Femme)
1938年
現成物拼貼的登場:立體主義的「進化」
立體主義出現于1906年至1907年左右,畢加索與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年)等人作為先驅,針對描繪的對象進行結構性的剖析,將不同視角的元素并置、「攤平」在同一平面之上,這也使立體主義的作品時常帶有幾何線條的分割與色塊的組合,有些甚至難以辨識描繪主題的形象。此種繪畫觀念被認為受到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93-1906年)等后印象派藝術家的影響,在這個脈絡上,立體主義可說是繼承攝影術發明以來,藝術家舍棄傳統繪畫的形式,轉而探索另一種「再現」世界的可能性,甚至拆解視覺的創作途徑。
畢加索
《山上的房子》
(Houses on the hill)
1909年,油布,81cmx65cm
私人收藏
然而,立體主義并不僅止于對對象物的拆解重組,此種看似嚴謹的繪畫方法在接下來的幾年有了進一步的衍生與分歧,早年注重結構分析的作品被稱為「分析立體主義」(analytical cubism);而其他繼承最初立體主義視覺風格遺產、進一步衍伸的各式創作流派,則被稱為「綜合立體主義」(synthetic cubism),包含前段介紹的女人畫像等,都可以見到立體主義元素的身影。而接下來要介紹以現成物與印刷品拼貼入畫的「立體主義拼貼」(Cubist Collage)也包含在內。
1912年,畢加索在立體主義的基礎上,加上了現成物的拼貼,如《小提琴》(Violin , 1912年)這件作品,可以看到小提琴不同角度的結構被拆解,以簡單的線條重新于畫面上組裝,然而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則是分布于畫面右上與左下的報紙拼貼。仔細觀看,這兩個部件皆自同一頁報紙剪下,畢加索將他們粘貼于畫面上,搭配繪畫的結構,使得它們似乎成為兩個色塊,可以指涉提琴的表面,也可指涉背景的空間結構。
畢加索
《小提琴》(Violin)
1912年,炭筆、紙,62cmx47cm
法國喬治·龐畢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畢加索的拼貼作品將立體主義的概念進一步延伸,透過異材質的分割與黏貼,模糊了畫面內部的空間,同時也挑戰了「繪畫」媒介的疆界。
畢加索的拼貼,在立體主義原有的觀念上進一步推進,將繪畫中對形體的拆解延伸至實體素材,同時無深度的平面拼貼,也呼應著立體主義關注空間的壓縮。除此之外,報紙、印刷品入畫,打破媒介的藩籬,輕便廉價的紙張更是對傳統繪畫永恒、同一性質的革命性挑戰。
象征的大眾文化的報紙在此悄悄地「進入」了藝術,并成為革新舊有形式的關鍵角色,開啟了「拼貼」作為創作手法的各種可能,同時也隱含著大眾文化作為前衛力量潛能。而在接下來要介紹的波普藝術,則更加廣泛且大膽地運用「拼貼」,且不同于畢加索使用報紙等元素造成畫面的曖昧費解,他們運用影像拼貼入畫,使繪畫與攝影、藝術與大眾的界線更加地模糊。
波普藝術與影像拼貼
與畢加索相似,安迪·沃霍爾也作為藝術流派的代表性角色之一,在創作上皆具備一定的革新與前衛精神。然而不同于畢加索的作品對具象圖像的遠離,甚至在視覺上帶有某種「抽象」的意味,安迪·沃霍爾則大方地擁抱各式通俗的大眾圖像,更將其進行復制、重制,使高雅藝術(high art)與大眾文化變得更加模糊。安迪·沃霍爾的其中兩件作品《自畫像》(Self Portrait, 1966-1967年)與《兩個馬龍》(Double Marlon, 1966年),后者為美國影帝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n)的影像,前者則是安迪·沃霍爾自身的影像。兩件作品皆將人物復制,以網版絹印的手法,印刷到大型的畫布之上。這樣的手法使得作品在視覺上產生了某種矛盾:乍看之下帶有商業流行圖像可無限復制、廣傳的特性,細看卻又帶有孔版手工印制的質地,標志著藝術家獨一無二的勞動價值。由此可知,面對大眾文化與高雅藝術的疆界模糊,安迪·沃霍爾并非僅是單純的把流行圖像的現成物擺放進美術館供人仰望,而是從媒介與尺幅下手,翻轉了該圖像在原有脈絡下俗常的形式,而媒介特性與圖像之間的矛盾,也正是作品的張力所在。
安迪·沃霍爾
《自畫像》(Self Portrait)
亞克力、絲網油墨絹印、畫布,每部分55.9cmx55.9cm,共四個部分
1966-1967年
除了安迪·沃霍爾這種將流行影像作為畫面強力主軸的創作方式,同年代也有其他藝術家運用影像作為創作素材。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年)擅長將影像作為素材,進一步結合手繪與版印。《年歷》(Almanac, 1962)便是他典型的作品之一,乍看之下彷佛一件灰白的「抽象畫」,細看便會發現作品是由不同影像的拼貼作為基底,包含建筑物、肢體、貌似海景的景觀……等等,并在這些元素上覆蓋了手繪的痕跡。
羅伯特·勞森伯格
《年歷》(Almanac)
1962年,油畫、壓克力顏料和絲網印刷
245cm×153.5cm
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與安迪·沃霍爾不同,羅伯特·勞森伯格更強調影像與繪畫的結合,拼貼融合繪畫令人聯想到距離他半個世紀前的立體主義拼貼,然而,相較于后者著重畫面空間的辯證與媒介疆界的破除,前者更強調歧異圖像的并置,相異脈絡的影像被拉到均等的平面上,并作為素材再次被組裝。在此,羅伯特·勞森伯格展現出了另一種大眾圖像進入藝術的樣態:復制的影像成為拼貼的素材,展現出美學與詩意;同時,這些歧異的圖像也不訴諸原初脈絡的敘事,它們相互的并置是打亂敘事、甚至是反敘事的,[9] 但這些來自生活片段、混雜著大眾文化元素的影像,卻又隱約勾起觀眾的聯想。面對這類的作品,我們無法遵從分析立體主義作品時對空間元素拆解的拼湊;亦非震懾于安迪·沃霍爾作品中強烈的流行文化圖符,在影像與手繪交錯之中,似乎也標志著攝影、大眾文化與藝術融合的姿態。
小結
從畢加索筆下被分割與重組的女人肖像,到波普藝術多重影像與媒介的并置,反映出繪畫在攝影時代下欲突破對真實世界的單純再現,以及舊有恒一性、連續性等特質,進一步探問「繪畫」的可能性。然而,前述案例并不全然依循著狹義抽象繪畫的邏輯,一頭栽入繪畫的平面性與形色材質的鉆研,而是在反映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尋找一條有別于攝影的途徑,并時刻反省與挑戰「繪畫」自身的可能性。除了構圖上的變體,拼貼形式的嘗試乃至大眾文化的融入,便是它們在此時代中開辟出的新路徑。
拼貼究竟是前衛還是大眾?對藝術而言,它以離經叛道的姿態挑釁僵固的藝術世界,在攝影威脅繪畫之際成為藝術反思自身與革新的關鍵推手;對大眾而言,它標志著階層的流動,藝術不再只是少數菁英觀賞的名貴之物,而是足以回應常民生活脈動的大眾文化。但與此同時,藝術家們的「拼貼」卻又與商業廣告等純然功能導向的視覺文化產品保持距離,反倒利用它們,將其推上藝術的殿堂。
在今日重新觀看這些拼貼畫作,除了細品其中的視覺美學,亦能反思它們被創作之初與當時時代潮流的張力,以及它們與其他「非拼貼」作品之間觀念上的繼承與轉化。這些作品也如同某種預言,揭示著過往前衛思想的遺產,也引起我們的好奇與期待:下個時代的大眾文化與前衛的關系又會如何?拼貼是否仍有機會持續作為推動革新的關鍵形式之一?這些問題或許等我們實際感受作品之后,又會有不同的想法持續發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