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年度財報的紛紛被公布,各大國際美妝企業的表現究竟如何?
從數據來看,在18家國際美妝上市企業的榜單中,歐萊雅以超1700億元的成績位居首位。前5名中的其他4家,即高露潔、雅詩蘭黛、寶潔、聯合利華均為500億元級,單家企業均不到歐萊雅的三分之一。
從成長性角度來看,科赴和愛茉莉太平洋分別出現了同比下滑4.5%和2.3%的銷售額下滑。科赴作為強生旗下剝離的美妝企業,今年迎來從強生剝離后的第一份成績單,其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60%。而LG生活健康、Natura&Co、寶潔等企業的美妝業務保持穩定。他們的銷售額增速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變動分別為-0.6%、0.1%、0.5%。
盡管有業績增長的企業,它們仍面臨增速下滑的問題。在今年上半年,只有PUIG和高絲的銷售額同比增速保持在10%左右,分別為10.6%和10.3%;其他企業的增速僅為個位數。
這些都意味著什么?
圖表來自每日經濟新聞↑
市場變化:高端“失速”,香水品類增長迅猛
過去,國際高端美妝品牌曾經歷著爆發式增長。例如,歐萊雅的銷售額同比增速分別在2021年為63%、16%和11%。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歐萊雅的增速僅7.3%,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后,首次回落到個位數。
同樣,雅詩蘭黛的情況也不樂觀。在2021財年,她的銷售額增速達到了驚人的13%,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品牌之一。但在2024財年,銷售額同比下滑2%,凈利潤大跌六成。
資生堂在2021年實現了12%的銷售增長,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僅不到3%,且凈利潤下跌近100%。
在充滿挑戰的市場中,抗跌性較好的為香水品類。主營香水的科蒂、PUIG、依特香水上半年均獲得了顯著增長,其他綜合美妝企業也將香水作為高潛力品類進行培育。在近期財報中,歐萊雅稱“香水再次成為高檔化妝品部最具活力的類別”;雅詩蘭黛的香水業務則是其2024財年四大產品線中唯一增長的品類(增速2%)。
圖表來自每日經濟新聞↑
總體趨勢:大眾產品具有市場韌性
幾乎沒有10%以上的銷售額增長,平均增速僅為個位數。
美妝行業競爭激烈,消費者需求多變,導致業績波動較大。尤其在中國市場,由于疫情反復,人們對經濟形勢的擔憂加劇,消費信心不足,整個美妝市場都面臨嚴峻挑戰。
特別是在美妝賽道,曾經的“香餑餑”的國際品牌也開始遭遇困境。首先,從全球范圍看,多個國家的美妝市場都出現了疲軟跡象。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同比微增0.3%,相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6.1%。此外,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7月,全國進口美容化妝品及洗護用品金額同比下滑11.1%。
這些數字反映出,國內美妝市場正進入慢增長時代。
其次,在提及中國市場表現的企業中,大多出現了負面評價。歐萊雅上半年北亞區銷售額同比下滑1.7%,是所有區域中唯一下滑的區域。寶潔稱中國有機銷售額下降了9%,其中洗護產品的有機銷售額下跌8%;資生堂在中國區銷售額下滑7%。
盡管面臨如此多的挑戰,一些大眾產品仍然保持較強的韌性。歐萊雅擁有多層級產品線,表現更加穩定。以歐萊雅為例,該集團擁有多層級產品線,包括大眾品牌、高端品牌以及專業美發品牌,因而表現更加穩定。德國拜爾斯道夫旗下的大眾品牌NIVEA(妮維雅)在上半年全球增長了11.1%,在大眾美妝市場中逆勢增長,抵消了高端美妝的不利因素。聯合利華則表示,集團較少受到高端美妝疲軟的影響。
因此,盡管高端美妝在中國市場面臨挑戰,但大眾產品仍具有一定的市場韌性。
圖表來自每日經濟新聞↑
全球動向:國際大牌們上演“裁員風暴”
今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國際美妝企業頻繁出現裁員現象,包括歐萊雅、雅詩蘭黛、聯合利華等國際大品牌。
近日,備受矚目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品牌Goop宣布了一項重大重組計劃。該公司由格溫妮絲·帕特洛(Gwyneth Paltrow)創立,旨在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和美容產品。Goop在聲明中表示,公司已開始實施一項全面的戰略重組,目標是將其業務重心轉移至時尚、美容和美食三個核心領域。這一舉措導致了216名員工中的18%被迫離職。
除了Goop,巴斯夫同樣面臨裁員壓力。根據巴斯夫官網發布的信息,作為其轉型計劃的一部分,巴斯夫將于2024年6月30日關閉位于路德維希港一體化基地的三家工廠。據悉,此次關廠涉及的員工約有180名。其中關閉的兩家工廠生產的己二酸(CDon),預計將于2025年上半年關閉;另一家關閉的工廠則生產環十二酮(CDon)和環戊酮(CPon),預計將于2025年關閉。此前,巴斯夫曾宣布將關閉在路德維希港的其他幾家工廠,以便將其運營集中于更高效的工廠。
對于此次裁員,巴斯夫歐洲公司首席技術官博士表示:“我們正在調整生產結構以適應市場,確保我們能夠獲得持續的盈利能力。同時,我們將繼續支持受影響的員工在集團內尋找新的就業機會。”
實際上,美妝行業的裁員浪潮從去年就已經開始。2024年的裁員情況更為顯著,原因主要是全球經濟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消費市場的疲軟。例如,歐萊雅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宣布裁減1000名員工以提振業績,雅詩蘭黛則宣布全球裁員7500人。此外,LVMH集團旗下的絲芙蘭在中國市場裁減約120名員工,資生堂計劃減少近1500名全球員工,而雅詩蘭黛全球則裁員7500人,以提振核心產品和分銷渠道的業績。
美妝原料供應商、渠道平臺等環節也受到裁員潮的影響。例如,巴西美妝公司Natura & Co,在過去兩年內通過關閉工廠和減少全球雇員數量來壓縮成本。
裁員并非簡單地為了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但它也引發了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擔憂。畢竟,企業需要生存下去,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持,任何形式的擴張都難以為繼。許多企業選擇優化現有品牌組合,聚焦核心業務,而不是一味追求規模效應。因此,美妝行業的裁員潮反映出全球經濟形勢的波動、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內部運營成本的優化需求。這一趨勢似乎預示著未來格局可能的重大調整。
總體來說,國際美妝大牌們正在集體“過冬”,以主動之變應時局萬變。單就中國市場而言,近年來,隨著國貨美妝的崛起以及消費者觀念的轉變,國外高端美妝品牌的增長正逐漸放緩。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國際美妝企業正在采取更為靈活的策略來應對挑戰。未來能否恢復增長態勢,仍需市場給出答案。
(本文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巴斯夫等官網公開信息以及其他相關公開資料或報道。中國香妝融媒體發布本文只是為了傳遞更多的行業訊息之目的,不代表任何的傾向性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