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領域最近發生的幾件大事,給中國的同行們和輿論界提了個醒:若不放開手腳去發展,國內自動駕駛的“先發優勢”可能會消失殆盡。
1
美國當地時間9月13日,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與網約車巨頭優步宣布,將從2025年初開始,在奧斯汀和亞特蘭大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
在上述兩個城市,優步的客戶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呼叫Waymo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Waymo將繼續負責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和運營。
不僅僅是與Waymo聯手,優步還在不久前與通用汽車的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和英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Wayve建立了合作,試圖加速在駕駛領域的布局。
要知道,在美國,優步相當于中國的滴滴出行,Waymo相當于中國的蘿卜快跑。頭部出行平臺主動出手與頭部自動駕駛公司展開合作,釋放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了——自動駕駛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巨頭都在跑步前進。
不僅僅是與優步合作,Waymo自身也在加碼發展。今年3月,Waymo擴大了在舊金山半島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6月再次宣布在舊金山全域開放,這次與優步合作,將服務進一步擴大到奧斯汀和亞特蘭,其車隊規模和訂單量也將進一步增加。
不僅如此,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明確表示,將在未來幾年內向Waymo再投資50億美元,使Waymo能夠繼續打造世界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公司。
日本也不斷給自動駕駛松綁。
去年4月1日,日本《道路交通法》修正案正式生效,允許L4級自動駕駛車輛在日本公路上行駛。日本政府計劃到2025年度在全國約50個地方開啟自動駕駛車輛運行服務,2027年將范圍擴大到100多個地方。
據悉,豐田集團今年已經投放了近千輛“L4級”無人駕駛出租車。日本自動駕駛初創公司Tier IV也在挑戰特斯拉和谷歌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Tier IV的目標是最快于明年在公共道路上實現4級自動駕駛,該公司今年7月份已經宣布與日本出租車運營商Nihon Kotsu合作,在出租車上測試這項技術,并收集數據以確保安全。
美國、日本在自動駕駛領域“跑步前進”,將全球無人駕駛行業的競爭推向白熱化。
今年以來,德國、英國等多個傳統汽車制造國也已加入無人駕駛競爭的陣營,這些國家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也試圖加速追趕中國和美國。
5月21日,在獲得王室批準后,英國《自動駕駛汽車法案》正式生效,這意味著到2026年,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在英國上路。就在此前的5月7日,英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Wayve獲得C輪融資,籌集10.5億美元用于繼續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自主學習軟件系統。
這些國家為何如此緊迫的發展自動駕駛技術?
首先,自動駕駛是目前各種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該技術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基建中的多項核心技術,具備高度智能化、無人化、數字化的的技術特點,是推動傳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興科技力量之一。
其次,自動駕駛是絕對的新質生產力,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美國智庫“保障美國未來能源安全”此前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到2050年自動駕駛會創造大約8000億美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大多數來自于交通事故發生率的降低、上下班時間段縮短、能源安全、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環境效益等。
2
與這些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出現了很多“小插曲”,也出現了一些“雜音”,甚至否認自動駕駛行業的價值。
事實上,自動駕駛技術的趨勢是非常確定的,也是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無法回避的技術趨勢。從全球范圍來看,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是一片藍海,它就像一塊蛋糕一樣,我們自己不去吃,自然會有Waymo、特斯拉去吃。國內如果沒有了蘿卜快跑,也會有各種 “洋蘿卜”。
在一見財經看來,一個新興領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小插曲”和不同聲音是正常的,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因噎廢食”,將這些年本來在國內發展還不錯的自動駕駛行業扼殺在搖籃里,把市場拱手讓人。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先進表示:自動駕駛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對打造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取得領跑優勢,意義重大。當前正值全球自動駕駛發展窗口期,機會稍縱即逝。
當地時間8月20日,Waymo宣布,每周無人車付費出行次數已突破10萬次,而5月份時僅為5萬單,Waymo每周單量在短短3個月內實現翻倍,反超蘿卜快跑的每周6.8萬單。
這個數據,值得反思。
在國際上,我國的自動駕駛技術本來處于領先水平,在5月Apollo Day上發布的全球首個支持L4級無人駕駛應用的自動駕駛大模型Apollo-ADFM,可以兼顧技術的安全性和泛化性,做到安全性高于人類駕駛員10倍以上,實現城市級全域復雜場景覆蓋。
不過,蘿卜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國家隊正面臨其他國家自動駕駛平臺的追趕,如果我們仍在爭論不休,遲疑不前,大好的領先優勢將不復存在。
“自動駕駛涉及大量跨區運營場景,需要不斷增加城市復雜道路、高速、機場等真實場景,提升自動駕駛車輛對各種復雜場景的適應性。”王先進建議,應該鼓勵更多國內科技企業加大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投入,這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研發測試,也要擴大運營范圍、增加測試環境的豐富性。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呂本富認為:我國無人駕駛等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企業只有毫不遲疑地積極擁抱智能網聯汽車,才不至于在未來最核心的前沿技術領域落后。
3
中美目前是全球自動駕駛企業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雙方的競爭,不僅局限于規模,還包括相關產業鏈,以及向其他國家輸出技術產品的能力。
今年3月份,全國兩會剛結束,總理在北京調研,首先去了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創新運營中心。
總理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
總理要求,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要加強前瞻布局,加快提升算力水平,推進算法突破和數據開發使用,大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7月9日,在外交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林劍秀了一把中國的科技實力,點贊深圳“硬核”的無人機外賣服務,以及“賽博武漢”充滿科技感的光谷空軌和蘿卜快跑自動駕駛汽車。
點贊背后,透露出國人對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的自豪感,而這確實也是中國少有的,能站在國際舞臺上,能與國外競爭對手一決高下的產業之一。
不過,自信之余,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爭論不休,止步不前,一定會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
實際上,美國、日本的出租車公司和網約車平臺與自動駕駛公司合作,除了對我們是一種“刺激”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可行路徑。
在一見財經看來,自動駕駛技術趨勢已經在全球被確認,國外也有“他山之石”,有已經被驗證的合作模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質疑,給予這個產業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讓其放開手腳去發展。
在中美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這對任何一方來說,自動駕駛都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我們絕不能“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