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經歷成長困境,特別是在技術快速迭代、經濟周期起伏、政治風云變幻的變局當中,如何找到自己的錨點,能抵抗外部的沖擊和震蕩,讓自己更有價值和意義? 如何在成長過程中少跌無謂的跟頭? 年輕時,人都是深一腳淺一腳,跌跌撞撞,等明白過來多數已步入中年。 即便中年才領悟,也并不晚,帶著清醒和覺知過好下半生,亦是大幸。
我一路輾轉,走到人生中場,逐漸領悟人的成長規律。常與很多朋友同事交流,有雄心壯志的骨干中堅,也有迷茫懵懂的職場新人,一些心得和思考能為彷徨、舉棋不定的他們提供些啟發和參考。既然這些思考和領悟對人有幫助,為何不寫下來讓更多無緣相見的人受益呢?
于是,我拿起了筆。
正捧起此書的你,可能并沒從事過人力資源工作,也沒有定制過專屬的個人發展計劃(IDP),但一定關心自己、團隊伙伴和家人的成長。有沒有可能構建一個普適、易懂的成長模型,讓過去大型公司才有條件斥資開發的人才成長模型能超越組織的邊界,變得人人能懂、易用?就像將某群人專屬的路橋,開放給所有人,讓更多人不再 “摸著石頭過河”,不僅能少走無謂的彎路,還能挽救一些溺水者。
這就是本書的寫作初衷。
過去三十年,我經歷過鐵路、金融、教育和生物四大領域,數次轉行,跨度很大,有時代的烙印,也有命運的安排,但每次大轉折都是我的主動選擇。 為了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有價值和意義、也更新鮮有趣的事,我一次次主動打破“鐵飯碗”、“金飯碗”,經歷了不少喜悅、痛苦、收獲和遺憾。 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雖專業不同,但人的成長有規律可循,常有異曲同工。
回望三十年職業生涯,每一次轉場換道,我都像把自己從花盆、苗圃里連根拔起,移栽到了更廣闊或嶄新的田野里。 每一次跌宕起伏,就像樹木經歷春夏秋冬,年輪不斷增長,始終向陽而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經歷都是財富。
我的職業經歷濃縮了過去250年的五次技術浪潮,從蒸汽機、鐵路開啟的工業時代、金融和教育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再到生命科技和AI推動下的生命健康時代。
面對技術的不斷迭代和經濟的周期性起伏,究竟如何擇業,如何成長?如何讓自己駕馭新技術,而非被新技術所替代和淘汰?
不僅個體有困惑,企業也有很多痛點。
多數企業經常苦于找不到足夠多的優秀人才,良將短缺,骨干梯隊青黃不接,不僅后繼乏人,甚至危難時刻已退位的創始人還要重新出山。
現實中,有的人認為:只要能成事,不要對人的品德要求太高,特別是在職場上,苛責人品屬于“道德潔癖”,但其實這樣的企業很難走得穩走得遠。 有的則對人要求過高,求全責備,希望人能成為全才,總認為身邊人都達不到他的要求,最終導致無人可用。 有的則不善于用人所長,總想把人的短板拉長,最終既浪費了時間,也耽誤了人才,錯失發展機遇,非常可惜。 還有的企業家啥人都用,三教九流,價值觀缺乏共識,時間一長,必是劣幣驅逐良幣,“花園”最終被瘋漲的“雜草”占領。
伴隨著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疊加效應,企業舊的問題還未完全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如今,頂尖人才的貢獻不再像過往,只是普通人才的2倍、3倍,而是10倍、100倍,正如比爾·蓋茨所言:“一個出色的車床工人的薪水是普通車床工人的數倍,但一位出色的軟件工程師的價值是普通軟件工程師的10000倍” ,并且,頂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分布,也不再是正態分布,而是冪律分布。
谷歌前董事長施密特在《重新定義公司》一書中提出:“未來企業的成功之道,是集聚一群聰明的創意精英(smart creative),營造適合的氛圍和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而如何評價、激勵、賦能這群創意精英,可是大有學問。很多公司缺乏創意和創新,本質上是無法識別、吸引、用好、留住那些極具個性的創新創意人才。
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很多企業發愁人才不足,不能支撐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輕人缺乏工作機會,造成人才極度浪費。
2016年底,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安排我分管人才工作,此后,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究竟何為人才,如何科學地評價和培養人才。 2019年7月,汪建在登狼牙山時,針對如何動態評價人才做了深刻思考,還親手畫了一張題為“人性與能力的動態評價”的幻燈片。
本書源自這八年我在人才工作中的思考和實踐,與汪老師對人才工作的重視分不開,但它不僅適用于華大,相信會對很多人有啟發。 2024年,恰逢華大創立25周年。 歷經1/4世紀的風雨,華大仍如少年,勇往直前。
借此書,我要感謝所有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給予過幫助、支持和愛護的老師、親朋好友、同學和伙伴們。
本書分為七章。
第一章闡述為何借用“樹”作為人才模型,樹的各組成部分(枝葉、花果、樹干、樹根、樹形)與人才模型的關系如何?借用生命的基本組成(ATCGU五個堿基)構成五個人才的基本要素,即人才密碼。
第二到六章逐一解析人才的五個密碼:能力素質(Ability,枝葉)、目標承諾(Commitment,花果)、人格特質(Traits,樹根)、終身成長(Growth,樹干)、獨特唯一(Uniqueness,樹形)。
最后第七章,將樹與人的很多相通性進行比照,你或許會訝異人與樹居然有如此多相通之處。 在理解人才的同時,還能了解一些有趣的植物學知識,這也正是跨學科學習的美妙之處。
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如果上級、父母、教師培養人才都像自然孕育樹木那樣,相信這個世界會成為一個“人才森林”,郁郁蔥蔥,生生不息。
是為序。
1. 《》
2. 《 》
3. 《 》
4. 《 》
5. 《 》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