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篇不提倡孩子“過度超前”學習的文章,我被罵慘了。
評論區的家長紛紛感嘆,不是自己想卷,而是現在的教育環境太卷了,自己不得不卷。
有些家長說小學一上來就是“天地人”,一年級拼音一星期就學完了,不讀題孩子數學作業題目都看不懂……
關于要不要“提前學”這個話題,大家觀念也各不相同,家長也挺糾結,但我想大家的初衷和期待都是差不多的。
1、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不希望孩子出現厭學情況,不管是跟不上厭學,還是學多了沒意思厭學;
2、想要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習慣,不希望孩子上課的時候分心,更不期望寫作業時雞飛狗跳。
3、希望孩子在一年級有個很好的開端,快速適應小學生活,不要求表現的最好,但也不希望孩子墊底。
教育部明確規定:“ 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值得思索的是關鍵詞【課程內容】和【教育方式】。
很多人一聽到“不要超前學”這幾個字,就覺得孩子上小學前就是從1數到10都不會,一個字都不認識的狀態。
但其實,現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真正0基礎的孩子很少。
蒙特梭利提出過一個“吸收性心智”的概念, 是指孩子吸收和內化生活體驗從而得到成長的心智。而蒙臺梭利博士用了2種東西比喻,就是海綿和相機。
孩子就像海綿,周圍信息不論好壞,都會吸收。
這也是為啥你經常說的某些話,突然某一天孩子脫口而出。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教育也是如此。
孩子身上也沒有開關按鈕,想學就開不想學就關。更不是要不就放肆學、拼命卷,要不就啥也不學,什么也不管。
就像之前很火的親子綜藝《爸爸回來了》里面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奧莉,她小小年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地道的英文。人家并沒有刻意教,只是家庭有這樣的雙語的語言環境,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學會了,那能說人家是在“超前教育”嗎?
與其卷孩子,不如先卷自己,你對了,孩子就對了。
《3-6歲兒童發育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5個維度描述了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對于3-4歲、4-5歲和5-6歲的孩子都有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孩子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小班重點抓自理能力,中班抓社交能力,大班抓學習能力。
教育不是一刀切,度的把握非常關鍵,教育方式很重要。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李靜院長曾表示:“去小學化最重要的不是內容的小學化,而是方法的小學化”。
舉個例子:
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到廣告牌上的字問你,“媽媽,這是什么字”,你告訴孩子孩子認識了這個字,和你每天要求孩子必須認識5個字是不一樣的概念;
機械的教孩子算數1+1=2是小學化,通過游戲等方式讓孩子探索1+1=2是可以的。
區別在于自然而然和強化訓練,一個是興趣探索,一個是灌輸。
快樂教育不是只要孩子快樂就行,去小學化≠不學,不意味著讓孩子遠離紙筆,書本,大班孩子發展各項標準參考如下:
大班的孩子期末的時候應該可以連續跳繩、寫自己的名字、能用數字符號等記錄。如果還在想著不用管孩子的家長,該醒醒了。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有個著名的“雙生子爬臺階”實驗,一個48周開始練習,一個53周開始練習,結果兩者同時學會爬臺階,后者學的更快。
學習提倡遵循規律而不是超越規律,更不是放任不管,遵循自然規律只是為了讓一切水到渠成,孩子可以輕松學習,家長可以輕松育兒。
幼小銜接別太老實,理解錯誤可能會“坑”了孩子,幼小銜接這6件事情要上心。
1、跳繩
很多家長感嘆“跳繩”竟然超越語數外成為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個“攔路虎”。
在大人看來,跳繩不需要啥技能,還要學?甚至還有了各種輔導班,簡直難以置信。
大班就可以抓一抓孩子的跳繩,多多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長高,還能提高孩子專注力,何樂而不為。
2、閱讀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以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需要閱讀的也就越多。
閱讀的習慣越小養成越好,孩子在閱讀中認識自己,尋找自我,不僅是關乎學習成績,更是未來精神底色。
絕大多數名人都有的共同愛好就是:“閱讀”。
幼兒園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關鍵,一個簡單但費媽的方法就是:親子閱讀。
讀書是家風,書架是不動產。
圖書可買可去圖書館借,在家打造閱讀角,方便孩子自主翻閱。
3、識字
大多數孩子會在4-7歲出現識字敏感期。
當孩子對生活中的字特別感興趣,追著問這是什么字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從生活中多認識一些漢字。
識字量太少的孩子,初入小學確實會特別累。
但也不要逼迫孩子去識字,也不用學太多,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孩子習得。
4、前書寫技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幼兒園大班要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但有數據顯示, 80%的孩子握筆姿勢都存在問題!
錯誤的握筆姿勢會導致孩子寫字速度慢、近視、駝背、字體不美觀等問題。
在幼小銜接進行書寫練習的時候,求精不求多,一定要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習慣等。
- 通過控筆練習、串珠、涂鴉、剪紙手工等幫助孩子提高手部精細動作,為書寫打下好的基礎;
- 通過拼圖、拼搭積木等加強孩子手眼協調能力,教孩子辨認方位,上下左右,減少孩子出現字的結構顛倒、反寫等情況。
5、好習慣
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習慣讓孩子事半功倍,讓媽媽帶娃更輕松。
- 良好的時間觀念
孩子愛拖拉、寫作業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時間觀念薄弱,幫助孩子養成時間觀念是幼小銜接必做的,借助數字、鬧鐘等工具。
- 專注的好習慣
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里,股神巴菲特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過一個細節。
在彼此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巴菲特和蓋茨都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樣的答案——專注(Focus)。
專注力越好的孩子,學習成績也更好。
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排除干擾,一次只做一件事,學會傾聽,克服邊玩邊聽的壞習慣,不要頻繁打斷孩子,通過找不同、
方格訓練等游戲反復練習,提高孩子專注力。
- 樂于助人的好習慣
幫助他人可以提升孩子成就感,也能讓孩子快速收獲友誼,融入新集體。良好的品德離不開父母的及時鼓勵和言傳身教。
- 做計劃、檢查的好習慣
事先沒計劃,事后不檢查,特別容易丟三落四。養成計劃的好習慣,時間管理輕松拿捏,做事情有條不紊。
- 好的自理能力
小學和幼兒園有個最大的區別在于,幼兒園有生活老師,小學沒有。
小學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學習,而這些整理書包、收拾桌面、系鞋帶等等自理能力都應當在幼兒階段培養好。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有成長空間。
過度依賴家長的孩子更難適應集體生活。
6、語言能力
詞匯量的掌握、復述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都是語言能力的內容,包括看圖說話的能力。
好的語言能力能讓孩子更好的和老師、同學、家長溝通。
可以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愿,也可以聽明白別人的需求。
鼓勵孩子多說、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
而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也是可以盡早啟蒙,新課本改革后直接上對話,要求更高。
同樣不建議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
去小學化≠不學,幼小銜接也不是單純的知識銜接。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培養主動學習能力才是重點。
幼小銜接不是鯉魚躍龍門,不是翻山越嶺,而是花開有時,一種自然的延伸和過度。
關注棠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路同行,做成長型媽媽,培養有后勁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