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鄭州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發展,航空港區終于有了新的定位和發展藍圖!
鄭州中心城區國土空間過程規劃圖?網絡 僅供參考
國土空間規劃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還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23年)》核心規劃成果。
一、目標定位
總體定位為空中絲路先導區;國家航空經濟實驗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圈核心增長極;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物流樞紐;中原特區。
空中絲綢之路先導區。在我國航空經濟發展建設中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發揮航空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的綜合帶動作用,強化創新驅動,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發展航空物流、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爭先布局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六大未來產業,培育千百億產業集群,建設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國家樞紐經濟示范區,形成全球生產和消費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國家航空經濟實驗區。堅持綠色低碳、安全韌性、節約集約發展,優化航空港區空間布局,以港促產、以產興城,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設富有活力的高品質宜居宜業現代航空都市,建成航空都市典范。
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圈核心增長極。強化產業集聚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綜合實力,延伸面向周邊區域的產業和服務鏈,推動與鄭州主城區雙核引領作用,促進鄭港汴許區域聯動發展,建設成為最具發展活力和增長潛力的鄭州都市圈鄭港汴許主引擎、中原經濟區產業集聚和綜合服務核心。
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物流樞紐。推進空港、陸港、水港、郵政港、高鐵港聯動發展,全面融入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網上絲綢之路建設,提升貨運中轉和集疏能力,建設 “樞紐+通道+網絡”門戶型綜合交通體系,逐步發展為聯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現代化世界級物流樞紐。
制度型開放“中原特區”。持續拓展鄭州—盧森堡“雙樞紐”模式,開辟鄭州-柬埔寨空中新絲路,依托鄭州機場一類航空口岸、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以及肉類、水果等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和國際郵件經轉口岸,不斷深化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平臺建設,持續釋放政策試點效應,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空中絲綢之路先導區,打造制度型開放“中原特區”,建設內陸地區種類最全、效率最高的開放新高地。
以打造“鏈接全球的中原門戶和世界典范的航空都市”為目標愿景,構筑鄭州都市圈更綠色安全、更高效開放、更健康活力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推進航空港區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
至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突出效率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產業發展層次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樞紐經濟體系,開放平臺申建取得新突破,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活品質和發展活力顯著提升。
至2035年,基本建成輻射全國、鏈接世界、服務全球的綜合交通樞紐,對外開放平臺集成效應明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大幅提升,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形成輻射功能強大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至2050年,全面建成立體通達、開放暢通的國際一流樞紐群,各項經濟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全國具有強大吸引力、競爭力的核心增長極,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治理的全球典范。
二、規模引導
落實鄭州及開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人口規模與空間分配,至2035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常住人口規模為330萬。考慮產業人口流動性和發展不確定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配置預留30萬的服務人口彈性。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依據,規劃至2035年,全域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382.68平方千米。其中城鎮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57.83平方千米,占城鎮開發邊界的89%,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13平方米以內。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底線(上限),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增量提質和高效利用。
至2035年,規劃廣義產業用地規模124.52平方千米,占城鎮建設用地比例34.80%。其中,工業用地規模達93.97平方千米,占城鎮建設用地比例達26.26%。以高質量產業空間為保障,以大集群、大企業、大項目為引領,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
1.區域融合策略
主動融入共建鄭州都市圈的區域新發展格局,打破區域壁壘實現資源流動,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形成航空港區與鄭州市主城區“雙核”引領發展格局,打造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圈核心增長極,帶動鄭汴港許區域一體化發展。
2.開放驅動策略
發揮“樞紐+平臺”優勢,依托航空港區空陸鐵水多式聯運體系,以及綜合保稅區、各類功能性口岸等平臺,推動“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四路協同發展,以制度型開放建設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窗口,暢通區域經濟廊道,形成全球領先的樞紐經濟區。
3.全域格局優化策略
堅持耕地保護優先,以南部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為重點,保障糧食安全底線。生態保護突出區域生態格局統籌,重點加強南水北調生態走廊、平原河道、交通生態走廊等重要藍綠生態空間管控。城鎮空間突出集約節約,嚴守城鎮開發邊界,對航空港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要素配置、整治修復、文化傳承、國土安全等作出的總體部署和統籌安排,促進國土空間利用集約高效,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4.鄉村振興策略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守耕地紅線,優化鄉村用地結構和布局。劃定鄉村社區生活圈,合理確定村莊分類,實施分區分類差異化管控和發展策略。傳承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加強鄉村風貌特色塑造,嚴格保護特色村莊。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四、構建鄭州都市圈航空港極核
深化航空港區體制機制重塑改革,全方位參與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進程,打造鄭港汴許主引擎,發揮好樞紐優勢、開放優勢、產業優勢,在空間協同、樞紐聯動、對外開放、產業輻射等方面持續加強與鄭州都市圈內城市的協同聯動發展,加快構建鄭州都市圈航空港極核。
五、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線”劃定成果。強化歷史文化保護線、洪澇風險控制線底線管控。以“三線”為基礎,統籌全域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劃定國土空間規劃分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和細化落實。
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航空港區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403.95平方千米(其中,代管中牟縣部分 167.87平方千米,代管新鄭市部分107.01平方千米,代管尉氏縣部分129.08平方千米)。新增城鎮開發邊界面積221.13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為5.09。嚴格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控制,促進城鎮建設向城鎮開發邊界內集中。
六、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
1.國土空間保護格局
保護由黃河沖積平原生態區和古棗園、雙洎河、港東及港南生態綠心組成的“一原四心”生態基底。嚴控生態走廊,推進生態空間連接成網。保護生態綠心,形成高品質生態空間格局。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港北、港東、港南三片優質農田集中區,促進農業向集約化、設施化、精品化和產業化發展。加強對南水北調干渠、丈八溝、小清河、梅河、雙洎河五條主干水系水域空間保護,提升濱水生態空間,織密城市藍綠網絡。
加強洧川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利用。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厚植文化底蘊,打造文旅結合的歷史文化新地標;重點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苑陵故城和老寨遺址、大寨遺址、尉氏苑陵故城、洧川城隍廟(洧川南城門)和業王野崗遺址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劃定工作,進一步完善現有其他層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明確保護主體。
2.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以樞紐為牽引、開放為支撐、制造為動力、空間為保障,統籌構建“核心引領、軸線聚能、多片協同”的全域開發格局。
核心引領。以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為引領,協同科技活力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國際港務中心和歷史文化中心,提升產業和綜合服務功能,支撐打造鄭州都市圈航空港極核。
軸線聚能。以創新協作走廊、國際門戶開放走廊為主,以先進制造業共建走廊、公共文化服務走廊為輔,充分發揮軸線聚合作用,促進高端要素集聚,引導城市功能布局優化,保障城市空間秩序。
多片協同。推動空鐵會展區、未來數字科教區、國際醫學科創區、先進制造和國際港務區多片區協同發展,培育特色功能支點,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城鎮空間格局,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七、建設集約高效城鎮空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分類引導城鎮建設發展,形成集約高效、富有競爭力的城鎮空間格局。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優化藍綠空間布局,完善全域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有序開展城市更新,加強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營造高品質的航空大都市。
1.優化城鎮發展空間
構建核心功能布局,引領空間有序發展
落實鄭州市都市核心功能區空間引導,構建航空港區“一核三心”的核心功能布局格局,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城市核心,引領全域高質量、高品質發展。一核指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是驅動航空港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三心指統籌航空港區各功能組團的發展核心,分別為科技活力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國際港務中心。
構筑一體化空間布局,優化空間結構
一核三心統四區,聚焦城市核心功能,打造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為統領的城市核心功能區,引領未來數字科教區、空鐵會展區、國際醫學科創區、先進制造區和國際港務區協同發展。
兩軸雙環嵌兩廊,兩軸指創新協作軸和國際門戶開放軸。創新協作軸串聯空鐵交通物流和貿易核心以及科技活力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三大功能區,北聯經開區南聯長葛;國際門戶開放軸串聯空鐵交通物流和貿易核心,西聯新鄭東聯尉氏。兩環指生態綠環和產業聯動發展環。生態綠環指以京港澳高速、南海大道、安羅高速、洪澤湖大道為主的快速路兩側生態綠地構成的外圍生態廊道,形成圍繞航空港區以及經開區擴區的綠色廊道;產業聯動發展環串聯航空港區科技活力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國際港務中心三個發展核心的產業聯動環。兩廊指以南水北調和小清河濱水景觀廊道為脈構建生態綠網,串聯城市核心。
構建多元復合功能片區
結合航空港區“北、中、南”空間特征,以產業功能為導向,依托核心功能,形成未來數字科教區、空鐵會展區、國際醫學科創區、先進制造和國際港務區四大功能片區,通過以心帶區、以區促城,形成人-城-港-產協同發展格局。北部形成未來數字科教區,定位為中央商務科創中心、國際文化教育中心、生態宜居綜合服務中心,主導功能為航空金融、商務商貿、教育科研、高端消費、高品質宜居社區等。中部為空鐵會展區,定位為全球樞紐門戶、國際商貿中心、國際會展中心,主導功能為國際商貿服務、會展博覽、臨空產業、高鐵經濟、現代物流等。南部分布有國際醫學科創區、先進制造業和國際港務區。國際醫學科創區定位為“樞紐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空中絲路?醫學科技橋頭堡”,主導功能為醫療健康、生物醫藥、醫學轉化、產業孵化、研發中試、產學研平臺等;先進制造業和國際港務區定位為國際物流集散樞紐、高端制造業集聚高地,主導功能為陸港總部經濟、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現代物流、物流服務、臨港商貿等。
細化片區功能組織,加強規劃分區引導(縮進2字符)
統籌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總體布局,踐行底線安全、生態優先、軌道引領、組團布局等理念,進一步細化各片區功能組織,實現 “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空間組織。依據主導功能劃分規劃分區。包括北港城、商務科創城、數字港、大學城、物流園區、創意時尚城、中原醫學科學城、汽車城、國際陸港等。明確反映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以便于下層級規劃傳導規劃意圖。城市功能分區內可布局符合功能要求的配套用地與兼容用地。
集約利用城鎮開發空間,高效保障重點功能空間
合理布局產業用地,保障航空港區大制造空間優先保障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用地,其中規劃工業用地占比26.04%,物流用地占比8.64%,商業商務、科研和公共服務占比13%以上。
合理安排城鄉居住,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合理安排城鎮居住生活、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設施,其中居住用地占比14.2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占比7.85%。
2.優化藍綠空間布局與公園體系
構建生態韌性的藍綠網絡
航空港區構建“一環四心,廊道交織、綠軸相串”的藍綠空間。構建以京港澳高速、洪澤湖大道、青州大道和南海大道兩側生態廊道形成的生態綠環,打造馮莊文化公園、東湖公園、鄭州園博園、雙鶴湖公園四大市級綜合公園。通過疏通水系網絡,形成“東西兩翼為主干,南北分區各獨立,河湖濕地相交融”的河網水系格局,構建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藍網系統,依托貫穿性交通通道,形成多功能、立體化的生態綠網系統。沿主要道路和水系控制帶狀綠地公園,加強各城市組團綠地之間的聯通性,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
建設系統完善的綠地體系
根據航空港區自然生態本底,在銜接和延續生態廊道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構建網絡、打造綠核、均衡布點”的規劃策略,結合水系和重要的城市公共中心,構筑“綠軸相串、綠核輻射、節點勻布”的復合式城市綠地系統。
公園綠地:至2035年,航空港區規劃城市綠地與廣場用地總量為45平方千米,其中規劃公園綠地面積為43平方千米。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5平方米,建成區公園綠地步行5分鐘覆蓋率應達到90%。
遵循“公園城區”發展理念,形成由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組成的城市綠地系統。結合社區生活圈按服務半徑均衡配置相應規模和類型的社區公園和游園,有效提升公園服務效率。
綜合公園,分為市級公園和區級公園,其中,市級公園即鄭州園博園、雙鶴湖公園、馮莊文化公園等,規模宜大于20公頃。區級公園,即康平湖公園、北湖公園、航空公園等,規模宜大于10公頃。
專類公園,指具有特定內容或形式,有相應的游憩和服務設施的綠地,即兒童公園、植物園、游樂園、遺址公園等。
社區公園,即結合社區生活圈內居民就近開展日常休閑活動服務的綠地,規模宜大于1公頃。
游園,即用地獨立,規模較小或形狀多樣,方便居民就近進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綠地,規模控制在0.2-1.0公頃。
防護綠地:至2035年,航空港區規劃防護綠地面積為2平方千米。鐵路兩側各控制50~100米寬防護距離;高速公路兩側各控制不少于100米寬防護距離;快速路兩側各控制50米寬防護距離。
廣場用地:結合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及交通樞紐等地區統籌設置廣場用地,人均廣場用地面積宜為0.2-0.5平方米。
3.完善公共服務,打造宜居宜業活力城市
構建品質宜居、創新活力的公共服務空間體系
建設均等化、多元化、國際化的公共服務保障。堅持城鄉統籌,構建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完善區域級、城市級、片區級以及十五分鐘生活圈設施。建立城鄉一體的服務體系,統一配置全域覆蓋,打造“城鎮生活圈”。堅持全齡友好,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不同人群需求,構建全年齡段友好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多層次設置,按照5分鐘-10分鐘-15分鐘圈層布局,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推動優化公共設施精細化配置。多元化設置,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為各類人群(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人群)提供多樣便捷、全時段可享、個性化定制、精準化供給的品質服務。堅持國際化導向,建立面對全球化的高水平公共服務設施。圍繞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布局服務全省、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高端服務設施。實施會展、體育、醫療、教育服務等一系列國際化行動計劃,安排國際會展、大型體育、國際醫療、國際學校等用地空間,建立國際化的高端服務。
形成“一核引領、六心協同、多點鑲嵌”公服結構。
一核指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級別為區域級,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構建以航空經濟為引領,高鐵、城際、軌道等多種交通方式為支撐的國際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鄭州市“區位+交通”先發優勢。
六心為科技活力中心、國際科教創新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國際先進制造中心、國際創意時尚中心和國際港務中心六個發展極核,打造城市級服務中心,形成區域生產性服務中心。城市級服務中心服務中部地區以及都市區,重點滿足創新創業人群提供高質量的工作生活,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服務。
多點指特色小鎮服務中心、南部次服務中心、古城服務中心、空港服務中心等多個次服務中心,形成多個片區級服務中心,滿足創新創業人群的生活需求,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
分級配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按照三級配置:區域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城市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片區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區域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交通物流和商貿核心,立足于服務中部地區及更大區域的服務設施,主要布局國際會展、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貿易等服務功能區。
城市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科技活力中心、國際科教創新中心、國際創新人才中心、國際先進制造中心、國際創意時尚中心、和國際港務中心,布局服務中部地區、都市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布局科技服務、生產服務等城市級服務設施。
片區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空港服務中心、古城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南部次服務中心、特色小鎮服務中心,主要布局產業服務、生活服務等片區服務設施。
打造公平共享、彈性包容的城鎮生活圈。到2035年,實現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95%以上。按照15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5-10萬人的服務人口規模打造社區生活圈。為滿足居民在周末享用較高服務品質的設施需求,以3-5個社區生活圈打造服務人口20萬-30萬的組團中心。
4.有序開展城市更新
強化城市更新,激活存量空間。立足國際化都市,推動城市更新。以提高城市品質為目標,采用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模式,以城市更新帶動空間的提質增效,促進城市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民生生活改善。
劃分更新單元,有序開展城市更新。劃定對城市形象和產業轉型升級有顯著作用的核心區域為重點更新區,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航空港T字軸單元、中航單元2處重點區域更新工作,以體現國際都市建設為導向,通過功能置換,產業迭代升級等方式賦能提質,引領城市形象重塑。劃定建成區內生產生活較為成熟,需進行部分功能調整優化的區域為優化提升區,促進功能調整與設施完善,重塑發展活力。航空港北單元、機場核心單元、苑陵故城單元、花馬溝單元、航空港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單元、機場東物流單元、航空港國際經濟文化中心單元、園博園單元、雙鶴湖科技城單元、鶴首單元為優化提升區,重點補充完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增補綠化空間,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區域活力。
加強分類引導,精準化開展城市更新。針對不同類型更新對象,制定差別化的城市更新策略。舊居住持續推進微改造,改善居住環境、設施配套,房屋安全性等。盤活低效工業倉儲用地,引入高新技術、注入新活力,作為創新產業等新型產業空間。加快批而未用土地的盤活處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推動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發展。以“活力航空港,智慧立體城”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目標,通過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開發,夯實航空港區建設基本盤,構建上下一體,融合互聯的活力、智慧、韌性的立體城市。以軌道交通線網為骨架,以城市中心區為核心,以軌道交通換乘樞紐、公共活動中心等區域為重點,形成“一核多心一環”的地下空間總體格局。規劃至2035年,人均地下空間建設面積達到8平方米,地下空間建設規模2200萬平方米。
分類分層開發地下空間資源。
結合地面類型與豎向分層,合理安排地下空間功能。地下空間總體分為道路下與非道路下兩類,淺層(0至-15米)、中層(-15至-30米)、次深層(-30至-50米)、深層(-50米以下空間)等四個層次。淺、中層地下空間優先安排交通、市政、防災等功能,其中非道路下可適度安排公共設施、商業、倉儲等功能;次深層地下空間做好快速交通、物流調配空間預留,非道路下可適度安排深層儲藏功能。
復合開發公共中心地區,增進城市活力。依托地下空間總體發展格局,按照軌道交通輻射核心區、地面功能形成互補區、適宜地下整體開發區以及能夠形成安全連續地下步行網絡區的地下空間重點片區劃分原則,形成五個地下空間開發重點片區,分別為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區、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區、園博園核心區、雙鶴湖服務中心區以及國際港務中心區,總面積 22 平方千米,結合地上功能布局分類引導進行復合開發。地下空間開發重點片區應堅持地下空間統籌規劃、整體設計、統一建設、集中管理,做好地下功能空間的整體協調,深化地下空間的通道、管線等接口的預留控制,實現地下空間橫向互聯互通。
6.明確重要控制性的劃定及管控
將航空港區重要的市政、交通基礎設施用地劃定為黃線。確定給水廠、污水廠、變電站、燃氣熱源廠、熱電廠、燃氣門站、儲配站、通信設施、環衛設施、鐵路站場、公路客運站、軌道場站等基礎設施用地控制范圍。城市黃線控制范圍充分保障設施自身運行安全,同時考慮與周圍其他建(構)物的間距要求。在城市黃線內進行建設,遷移、拆除黃線內基礎設施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城市黃線嚴格按照《城市黃線管理辦法》管控。
八、構筑高效綠色的交通體系
建立以綠色交通為主導、區域交通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統籌協調交通設施順暢銜接,構建與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相協調,與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相適應,與國際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地位相匹配的綜合交通體系。
1.現代融合的軌道交通體系
以構筑“樞紐門戶+產城融合的軌道新城”為總體目標,加快建立與區域融合、城市發展相協調的多層次、一體化的軌道交通網絡,建設軌道上的“航空港區”。
強化區域協同,完善區域軌道交通。規劃依托K1快線、9號線、11號線與鄭州主城區聯系,依托K3快線與經開合作共建區臨港副城聯系,依托22號線、23號線與南龍湖臨港副城聯系,依托21號線、22號線與新鄭臨港副城聯系,依托在建K3支線與長葛臨港副城聯系,K1快線預留與尉氏臨港副城聯系的條件,強化樞紐與主城區、環港緊密協作區軌道交通聯系,提升航空港區軌道快線覆蓋率。
規劃“一環+五線+三橫”的軌道交通體系。“一環”由K3支線、22號線組成,覆蓋航空港區;“五線”為K1快線、K3快線、9 號線、11號線、21號線,接入新鄭國際機場和航空港站;“三橫”為21支線、22號線、23號線,強化航空港區組團間的聯系。實現鄭州都市圈內1小時內“點對點”通勤,航空港區與主城區、臨近地區30min內可達,各組團30min內可達交通樞紐。
2.強化對外通道銜接,融入區域發展格局
構建鄭港汴許黃金三角“1小時”交通圈。開尉公路,(鄭民高速-商登高速)段廊道規劃高速公路,與鄭許、鄭民、開尉、蘭南、商許洛高速形成區域高速環。S227、G343、G230、G310 構成區域國省干道外環。京港澳高速西側規劃四港聯動物流大道、安羅高速西側規劃 S224,與華夏大道、豫州大道形成區域東西兩側客貨分離雙通道格局。
構建環港緊密協作區“半小時”交通圈。航空港區與主城區、六個臨港副城之間均不少于5條直連通道。其中,5 條直連高快通道與鄭州主城區聯系,11條直連高快通道與經開合作共建區臨港副城聯系,5條直連高快通道與南龍湖臨港副城聯系,13條直連高快通道與新鄭臨港副城聯系,7條直連高快通道與長葛臨港副城聯系,5條直連高快通道與鄭開產教臨港副城聯系,8條(刪空格)直連高快通道與尉氏臨港副城聯系。
3.完善內部路網體系,提升交通承載能力
構建以快速通道和一級主干路為骨架,二級主干路為支脈的骨干路網體系,強化對交通樞紐、重點發展組團等區域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以次干路、支路為重點加密路網,提升交通可達性和承載力。
高效通達的快速通道系統。規劃“七橫六縱一半環”的快速路系統,“七橫”為洪澤湖大道、燕都大道、迎賓大道、金陵大道、渤海大道、南海大道、G343,“六縱”為四港聯動物流大道、華夏大道、梁州大道、豫州大道、青州大道、S224,“一半環”為濱河西路。規劃“兩橫三縱”快捷路系統,“兩橫”為太湖路、志洋路,“三縱”為梁州大道、徐州路、聯港大道。
快速集散的一級主干路。規劃“八橫八縱兩半環”一級主干路,“八橫”為福山路、巢湖路、洞庭湖路、始祖路、亳都路、苑陵路、黃海路、東海路,“八縱”為長安路、雍州路、前程東路、荊州路、冀州路、兗州路、吳州路、雁鳴大道,“兩半環”為濱河東路、皛店路-孫武路。
便捷銜接的二級主干路。規劃“三橫兩縱兩半環”的二級主干路,“八橫”為鄱陽湖路、鄶城路、雁行路,“兩縱”為梅河路、錦城大道,“兩半環”為舜華路、孔武路。
差異化提升道路網密度。通過“挖潛、加密、調增”等措施結合用地功能和土地使用強度分區域、差異化提升規劃道路網密度。到2035年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千米。
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