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父母是普通的打工者,只有初中學歷,但他們的孩子卻是全縣第一名。
孩子的成績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好,剛?cè)グ謰尨蚬さ某鞘薪枳x時還是上小學。
一開始學習習慣什么也并不好,孩子在父母的“松弛”教育下逆襲了。
當孩子因為迷上踢球,兩天沒寫作業(yè)被請了家長。
媽媽是這么說的:“兩次作業(yè)沒寫,也不是什么大事,踢球也是學習,還能交到朋友,挺好的。”
當孩子成績在全班中下游時,父母是這樣說的:
“你學得好,錦上添花;你學習不好,以你的為人,也不會活得太差,這就夠了。爸媽沒文化都能在省城立足,你自然會過得比我們好。”
當孩子偷偷省下零花錢和餐費買了個二手手機玩時,父母沒有責備孩子“不務(wù)正業(yè)”,反而有點心疼孩子。
他們是這樣跟孩子說的:
想要手機可以直接告訴媽,你不用那么懂事,在你這個年紀,惹點小麻煩,很正常。
在你未成年之前,爸媽就是用來麻煩的;等你成年后,再來麻煩我們,那才是真的丟人。
父母這么一說,孩子反而不玩手機了,手機似乎也沒那么有意思。
一家三口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孩子總是說:“不行了,我得寫作業(yè)了。”爸媽卻覺得不著急,還能再聊一會。
腦海中已經(jīng)不自覺浮現(xiàn)出一副:“燈下閑坐、家人可親”的場景。
在老師眼里,孩子成績不是特別優(yōu)異的,但情緒穩(wěn)定,自信樂觀,踏實認真。
就這樣,在父母的“松弛”教育下,孩子的成績反而一路上升,最后中考考了全縣第一。
故事講到這里,我想很多父母已經(jīng)感觸萬千了。
現(xiàn)在拼命“卷”的大環(huán)境,父母壓力大,孩子更沒有松弛感可言,這樣的相處方式和教育方式變得稀有。
但不得不說,這才是家庭教育本來有的樣子,是接納,是包容,是鼓勵……
這些不需要太多的文化、也用不上優(yōu)秀的資源,但偏偏是最難的,很多家庭做不到。
都說抑郁癥其實就是身心能量太低。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量狀態(tài),就是他的生命狀態(tài)。
孩子也是如此,孩子能量越充足,做什么都精力充沛,不怕失敗和挑戰(zhàn)。
能量低的孩子,身上看不到朝氣,經(jīng)常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
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起跑慢一點也沒事,跑得久一點,能跑到終點才是贏家。
教育的本質(zhì)是給孩子賦能,而不是不斷消耗孩子。普通家庭更是要注意,不要用這3種教育方式消耗孩子。
1、總喜歡向孩子訴“苦”
有位網(wǎng)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從小媽媽就經(jīng)常在自己耳邊訴苦:“婆媳關(guān)系不好、妯娌關(guān)系不好、姑姑不好、叔叔不好、爸爸不好,她從結(jié)婚開始吃了多少苦,為了養(yǎng)育自己吃了XXX的苦,身體因為這些得了XXX病。”
以至于自己買件新衣服都會覺得很內(nèi)疚,很自責,總能感覺到仿佛有一雙哀怨的眼神盯著自己說:“我還在痛苦,你怎么能享福。”
面對這種很正常的生活,都覺得自己“不配”,仿佛人生吃苦才應(yīng)該是常態(tài)。
苦情教育,是中國家庭最大的PUA。
或許父母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也有可能陳述的是事實,把家里好的資源都用在孩子身上,為了供孩子上學費心費力。
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孩子的認知不全,世界觀尚在建立中,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
父母愛抱怨,家就會像“情緒垃圾場”。
如果我們肆無忌憚的跟孩子訴苦,把生活的不如意都推在養(yǎng)孩子這件事情上。
“苦”是會加倍轉(zhuǎn)移在孩子身上,成為壓在他心頭的大石頭,一點點消磨他的能量和信心。
2、總想著控制孩子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當代父母PUA三件套,打擊、賣慘、為你好,事實都想干涉孩子。
干涉并不可怕,過度干涉才是最可怕的。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到:“如果一位母親控制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大街上,我們不能說她是操控型家長,只能說她很謹慎。這種操控十分適時,也十分適度,完全是為了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dǎo)的需求。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后還在這樣做,適度的控制就成了過度的控制,因為那時孩子早就可以獨立過馬路了。”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的母親就是非常典型的過度干涉行為, 孩子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交什么朋友、做什么工作,都要在自己的安排之下。
可以說齊明月就是在父母不斷否定、打壓和控制下長大的。
媽媽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非常難受和壓抑,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齊明月甚至高考少填了一張答題卡。
不管是打擊、賣慘還是什么的方式,過多的管控會讓孩子的自我被壓抑。
《種樹郭橐駝傳》中關(guān)于種樹是這樣寫的:
“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fù)顧。
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有一類人非常關(guān)心自己種的樹,一天到晚盯著,還要搞破樹皮看它是死是活,搖晃樹根看種結(jié)實沒,樹木的本性就慢慢離它遠去了,雖說是好意,其實是傷害。
這跟父母過度干涉孩子一個道理,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你覺得是愛,對孩子而言卻是在不斷消耗他的能量。
3、喜歡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某乎上有個提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我挑食,媽媽把碗摔到地上的歇斯底里;
在家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就會被大聲責罵;
導(dǎo)致現(xiàn)在我碰到什么東西,都會下意識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證,一想到要父母請假幫我補辦,我焦慮地在宿舍廁所哭了好久
如果一個人一直處在被挑刺的環(huán)境中,再有活力的孩子也會被消耗到崩潰。
孩子的內(nèi)心比成人更脆弱,那些大人不以為然的小事,都可能會消耗孩子的心力。
孩子起初可能并不在意,但父母憤怒的態(tài)度和激烈的反應(yīng),讓這些變成孩子招架不住的大事了。
父母存在的意義,是當孩子想起你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充滿安全感和力量。
普通家庭想給孩子賦能,請這樣做:
1、營造好的家庭氛圍:
進家門前,丟掉壞情緒,收拾好心情;
吵架可以,但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發(fā)泄情緒;
小事不糾纏,大事不責備,有事一起扛;
定期組織家庭座談會,促進親子關(guān)系;
2、做好“三個一”的高質(zhì)量陪伴:
一席話:陪孩子聊天談心10分鐘;
一段路:陪孩子飯后散步一下或者運動一下;
一盞燈:一家人燈下共讀,孩子學習,父母安靜的做自己的事情。
父母用心陪伴的時刻,都是星星之火,可以點亮孩子的內(nèi)心。
3、經(jīng)常正向贊美表揚孩子,肯定情緒、肯定動機、肯定做到的地方,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父母的夸贊和信任是有力量的。
4、利用城市資源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等,很多都是免費參觀,還會有免費的讀書活動、手工活動等,爸爸媽媽可以多關(guān)注本地各館的信息,帶孩子參加省錢省心。
5、戶外活動
不定要帶孩子去高端親子游,但一定要多戶外活動,比如爬山、所在城市的公園、景點、露營、放風箏、騎行等活動。、
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人就喜歡呆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能量滿滿。
6、帶孩子打卡一些小事
比如秋天可以和孩子做:
一起做撿樹葉、做樹葉畫;
一起去爬山;
一起看電影、紀錄片;
雨后一起踩水坑;
一起畫下秋天的顏色;
一起種下一顆種子,觀察它發(fā)芽、長大;
一起去菜市場買菜,讓孩子決定買什么菜;
如果做不到給孩子賦能,那至少不要過多的消耗他的能量。
愛需要付出,更需要智慧。
真正愛孩子,不是時時刻刻管控著他,讓他時刻在自己的羽翼下,大事少不了干預(yù),小事少不了嘮叨。
我們應(yīng)當在親子存儲罐里存下足夠的“親子快樂時光”,讓孩子即使遇到困難、煎熬,也有能力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