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昏腦漲、舌苔厚膩、食欲不佳、臉上起疹子、虛胖……面對這些癥狀,很多人都會得出“濕氣重”的結論。濕氣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為啥感覺人人都有呢?
咱們中國人講究陰陽平衡,濕氣呢,就是身體里那些多余的水分和沒排出去的廢物,它們聚集在一起,讓身體變得不那么“通透”。
它們或許看不見摸不著,但帶來的影響可一點也不小。常有“十人九濕”的說法,不論身處北方的干燥還是南方的濕潤,或多或少都感受到過這股“濕答答”的力量。今天就邀請龍華醫院名中醫周時高教授為我們揭秘濕氣的真相與防治之道。
01
什么是濕氣
濕氣,就是中醫中的濕邪,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濕有內濕、外濕之分。
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
內濕則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脾失健運,濕自內生:或素體中氣虧虛、脾腎陽虛,極易釀生內濕。
外感濕邪屢次侵犯人體,最易損傷脾陽,影響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導致內濕的產生;反之,若脾虛水濕內停,對外濕的運化功能減弱,每易招致外濕入侵而發病。
02
濕邪有哪些特點
中醫認為,濕屬陰邪,具有兩面性,與寒氣結合,變成寒濕,若與熱邪結合,會變成濕熱,但是總的來說,它還是陰性的邪氣。
01
濕性重濁
濕氣重濁且易下行,侵入身體如被濕布裹頭,致人頭重腳輕、四肢酸楚,即《黃帝內經》所言“首如裹”。濕氣滯留經絡關節,引發酸痛沉重,活動不便,痛感固定。此外,濕氣還影響小便與大便,使小便混濁不暢,大便稀溏,甚或帶膿血。水濕不能正常運化時,手腳腫脹,進而引發虛胖和體重增加。對女性而言,濕氣更可能導致白帶黏稠異味。
02
濕性黏滯
濕氣還有個黏滯的特性,這讓它的癥狀也變得黏黏糊糊的,不爽快。比如,小便可能會不暢,大便也可能黏在馬桶上沖不掉。而且,濕氣引起的病還容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就像風濕病、濕溫病這些慢性病一樣。
03
阻遏氣機
濕氣還會阻礙身體的氣機,讓氣血不能正常流通。這就像是一條路被堵住了,車輛無法正常行駛一樣。濕氣留在臟腑經絡里,會讓人感到胸悶、胃脹,小便短澀,大便也不爽快。濕氣還特別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中醫把這叫做“濕邪困脾”。這時候,人會感到四肢無力,不想吃東西,口氣重,胃也脹脹的,胸悶不舒服,小便不利,大便也稀溏。長期這樣下去,還會損傷脾的陽氣,出現脾陽虧虛的癥狀。
所以,濕氣囤積在體內會出現以下的癥狀:
四肢無力,頭重腳輕,四肢酸楚
體型偏虛胖,易手腳腫脹
小便混濁不暢,大便稀溏
頭發、皮膚油脂分泌旺盛
舌苔厚膩,口氣重,胃脹,沒食欲
03
濕邪如何治療
中醫對濕邪的治療,主要采取健脾化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芳香化濕等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些方法:
健脾化濕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虛,就會導致水濕運化不暢,形成濕邪。因此,治療濕邪首先要健脾。常用藥物有白術、茯苓、山藥等,它們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的運化。
淡滲利濕
淡滲利濕是指通過利尿的方式,將體內的濕邪排出體外。常用藥物有豬苓、澤瀉、車前子等,它們能增加尿量,幫助身體排出多余的水分和濕氣。
苦溫燥濕
苦溫燥濕是指用苦寒或溫燥的藥物,來燥濕化痰。常用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等,它們能清除體內的濕熱和痰濁。
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是指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來醒脾化濕。常用藥物有藿香、佩蘭、砂仁等,它們能振奮脾胃陽氣,促進水濕的運化。
04
日常養生防濕邪
合理飲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過多攝入油膩、甜食和冷飲。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薏苡仁、麥芽、山藥、紅豆等。
食用的水果可以選用蘋果、桃子、橘子、柚子等,盡量不要食用香蕉、火龍果、芒果等黏膩上火的水果。
做菜時可以放一些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可芳香醒脾化濕、振奮陽氣,但注意不可多用,以免辛辣傷陰。
居住環境:保持室內干燥通風,避免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中。可以使用除濕機或空調除濕功能,來降低室內濕度。
適量運動: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有助于排出體內的濕邪。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有助于調節身體的內分泌和免疫功能,從而增強身體的抗濕能力。
本期分享專家介紹
周時高
門診時間:10月29日下午
在線掛號,優先看診
簡介
龍華醫院名中醫,二級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內科主任醫師,龍華醫院原大內科主任兼中醫示范科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會基層中醫能力提升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老年醫學分會理事,上海傳統醫學工程協會膏方分會會長,徐匯區醫學會全科與老年醫學專委會副主委等職。先后擔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國家重大新藥創制評審專家,上海市高評委及多項專項技術協會評審(庫)專家等。
先后主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上海市科委、申康中心和市衛健委(市衛生局)等科研項目十余項。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余篇。主編全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本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一部,編委國家衛計委“十二五”規劃教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一部,出版專著一部,主編、副主編專著多部,參編專著十余部。先后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項。
出生中醫家庭,幼承家學。大學及研究生畢業后三甲醫院從事中醫內科臨床近四十年。臨證注重顧護正氣,善調陰陽平衡,用藥輕靈,療效顯著。
擅長:內科疾病胃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代謝類疾病(如慢性胃炎、結腸炎。高血壓、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銀屑病性關節炎、頑固性濕疹與各類過敏癥、代謝綜合征與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癥及脂肪肝、痛風等)、特別是頑固性失眠、心悸、頭痛、耳鳴、盜汗、脫發、體虛、亞健康等內科疑難雜癥的中醫治療與慢病健康管理。
現在公眾號上回復
“周時高+看診人姓名+手機號+
看診日期+初診”
即可預約掛號
或點擊閱讀全文,在線預約
*點亮在看,為健康點個贊!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