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空調房里的冰可樂與冰鎮啤酒成為夏天的“續命標配”,老中醫卻遞來了溫熱的白酒:“《黃帝內經》講‘夏三月,使氣得泄’,適度飲用溫性白酒,蘊藏著順應天時的養生智慧?!?/p>
這一看起來反常識的養生觀,源自對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雙重印證。《黃帝內經》中“夏氣之應,養長之道”的核心,強調通過“使氣得泄”排出體內積滯,而現代人因長期依賴空調、缺乏自然排汗,反讓“虛邪賊風”滯留體內。中醫五行理論指出,肝心主“制熱”,肺腎司“制冷”,夏季本應是腎水系統自然啟動、微汗排濁的時節,冰飲與低溫環境卻抑制了這一平衡。這時候,溫性白酒的獨特價值顯現,以中國清香型白酒鼻祖汾酒為例,其“清蒸二次清”非遺工藝釀出的酒體,因發酵周期短、雜質少,入口溫而不燥,恰好契合“以熱制熱”的養生邏輯,適量飲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通過自然排汗排出代謝廢物,實現“使氣得泄”的養生目標。
圖/醉美杏花村
這份傳統智慧在今夏有了更鮮活的注腳,在上月舉辦的一場公開活動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84歲的營養學泰斗孫樹俠以《順時而飲 梅酒養顏》為題,揭開了楊梅與汾酒結合的養生密碼:“楊梅作為‘夏季圣果’,富含維C與花青素;汾酒遵循‘清蒸二次清’工藝,酒體純凈。二者相遇,既合《黃帝內經》‘夏養蕃秀’的時令之道,又通過‘酸甘化陰’的中醫理論,為女性提供天然養顏方案,每日小酌一杯楊梅汾酒,可借酒性通絡促進營養吸收,實現抗氧化與滋陰潤燥的雙重功效?!?/p>
與此同時,專家特別提醒,夏日飲白酒需遵循“四不原則”:不冰鎮,低溫會抑制醛類揮發,增加負擔;不混飲,避免加速酒精吸收;不空腹,需食物鋪墊;不過量,要嚴守健康邊界,而這些原則既是對《黃帝內經》“法于陰陽”的傳承,也是現代營養學的科學呼應。 文/本刊記者 秦云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