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1933-2024
今天,我得知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國際上備受認可的心理學教育家、研究員、作家和媒體名人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2024年10月14日,于舊金山的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地去世了,享年91歲。
津巴多教授是我的摯友,我們曾多次交流學術、分享彼此的見解,那些思想碰撞的璀璨瞬間,已然化為我生命中最為珍貴的回憶。
去年4月,我有幸獲得津巴多心理學終身成就獎,津巴多教授遠程向我送上了祝賀,并表示為我在積極心理學方面的開創性努力感到驕傲。
津巴多教授曾經是我們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的訪問教授,參與了我們幸福科技實驗室的成立儀式,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
他的夫人馬斯拉奇教授還是我在伯克利的同事,當年她擔任了招聘我去伯克利任教的招聘委員會主席,因此,津巴多和馬斯拉奇教授對我有知遇之恩。這份情誼讓我對他的離去更加感到難過和懷念。
津巴多教授的一生,是為心理學奉獻的一生,因其杰出的教學、創造性研究、對社會行動的奉獻以及職業生涯中對社會心理學的倡導和貢獻而獲得無數獎項。
他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深受大家的尊重。他撰寫了500多篇文章、章節、文本和商業書籍,主題包括說服、不和諧、害羞、時間視角、去個性化、邪教和服從權威。他的書經常被重印并翻譯成多種語言。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將心理學知識普及給大眾,讓心理學真正地服務于人類的生活。他的努力和付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學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學的魅力和價值,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心理學家的擔當和使命。
他退休之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一直掛著他的照片,把他作為重要的成員直到去世,也代表了心理學界對他的極高敬意。
津巴多教授的離去,是心理學界的巨大損失。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將永遠留存下來,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我相信,在他的影響下,會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斯人已逝,故以此文紀念,愿津巴多教授在天堂安息,其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心理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津巴多教授的傳奇與成就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Philip Zimbardo)以“斯坦福監獄實驗”和“路西法效應”著稱,是全球最知名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外貌英俊、性格開朗,極具感染力,被人們視為學術界的明星。
他學術成就斐然,著述頗豐,并且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普遍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等更是成為全球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必讀教材。
津巴多教授1933年出生于紐約,1954年獲得布魯克林學院的學士學位,隨后在耶魯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68年,他來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任教,直到2003年正式退休。2002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會長,2007年發表“探究人性”演講,為新一代心理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也宣告了他50年教學生涯的結束。
津巴多教授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更是傳奇的一生。他是一個從美國紐約黑社會猖獗的街區走出來的意大利移民的孩子,最終成為全球最知名大學的頂尖教授,還娶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社科學院院長美麗的女兒為妻。
津巴多和夫人馬斯拉奇教授
他還錄制了一部由Discovery制作的紀錄片《心理學》,通過生動的講述,讓觀眾了解心理學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成為了大眾科普心理學的重要作品。
在制作新版心理學紀錄片時,津巴多教授特意前往伯克利加州大學進行采訪。當時我正在那里任教,而文化心理學那一章的開篇就特別介紹了我在做的工作,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心理學的內容,也為我年輕的學術生涯注入了新的動力。
津巴多是劃時代人物,按今天的標準也是后現代網紅。他一生突破各種局限,他的研究表明人常常被心靈的牢籠困住,雖然未必意識到,但牢籠影響深遠。從囚徒到英雄不僅是可能的,也是肯定可以的。每個人都能從囚徒變為英雄,通過打破心靈束縛獲得成長、成熟,并找到生活意義。
斯坦福監獄實驗:人性脆弱的揭示
津巴多教授最有影響的研究,也是幾乎每一個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的,就是他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里完成那個知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夏天,他將斯坦福大學喬登樓的地下室改造成模擬監獄,從報名的學生中挑選出24名情緒穩定、健康的青年,隨機分為“囚犯”和“看守”兩組,計劃進行為期兩周的觀察。然而,實驗在短短6天內因失控被迫終止。
津巴多的實驗展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那些扮演看守角色的學生迅速展現出壓制、暴力傾向,而囚犯則表現出服從、抑郁,甚至自殺傾向。這場“假戲”以驚人的速度變為“真做”,導致實驗者本人——津巴多也深陷其中,未能及時察覺實驗失控,直到他的伴侶、心理學家馬斯拉奇介入并要求終止實驗。
路西法效應:好人如何變成惡魔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強大影響力。津巴多總結道:“情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天使也能在特殊環境中變成惡魔。”這項研究證明了環境和權力對人性脆弱面的影響,也促使津巴多提出了著名的“路西法效應”,即好人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變成惡人。
路西法原本是上帝最寵愛的天使,后來因為挑戰權威墮落成魔鬼撒旦。津巴多通過這一神話比喻說明,在特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從善良墮落為邪惡。
心靈牢籠之一:環境的控制
津巴多教授認為,影響人類行為的第一個心靈牢籠是環境。“斯坦福監獄實驗”清楚地展示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塑造力,它讓人們重新開始思考善意與惡行與環境的內在聯系。
“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津巴多的偉大,是因為他與他的實驗共同所關注的是“人性永恒”的問題。比如:
是什么讓一個人變得邪惡?
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干壞事?
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么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我們目前起碼可以知道,處境可以極大地影響一個好人,讓他變得邪惡。權力如果不加控制,也會對其他人,包括我們自己,產生巨大的傷害。
由于“斯坦福監獄實驗”誕生后幾十年經受住了時間與跨文化的各種檢驗被證明是卓有建樹的,1992年,BBC拍攝了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紀錄片;2001年至2015年,該實驗三次被改編成電影;2011年美國Science雜志特別發表文章來紀念這個著名的實驗。
津巴多與演員比利·克魯德普
克魯德普曾在好萊塢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扮演了津巴多
甚至津巴多本人,在這個實驗中,由于自己工作的需求,而忽視了實驗參加者可能遭受的心理傷害。因此,我們要感謝馬斯拉奇教授敏銳地覺察到該研究可能對這些參加者造成的影響(——當時的她還只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研究生, 卻能夠勇敢地站出來, 指出教授的錯誤, 這其實就是津巴多教授后來倡導的"平民英雄主義")。
心靈牢籠之二:心理遮蔽與羞怯現象
第二個心靈的牢籠是我們自己的心理遮蔽。
除情境的影響外,津巴多還研究了“心理遮蔽”,即人們如何在情感上自我封閉,特別是在面對羞怯時。津巴多發現,隨著社會發展,“害羞”已不再只是社交中的膽怯,而更多演變為不愿與人交流的心理傾向。現代科技,特別是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逃避現實社交,陷入“羞怯感”和孤立感之中。這種現象不僅阻礙了他們的社交發展,也讓他們缺乏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這些心理遮蔽讓人們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失去了參與社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津巴多教授強調,打破這些心理屏障是現代社會的關鍵挑戰之一,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社會性學習和現實互動。
1980年,津巴多在斯坦福開辦害羞診所(他位于照片后排)
突破心靈的屏障,津巴多的“10步法”
我們如何突破心靈的屏障?
豐盛的生命遠比干涸脆弱的生命更加美好。那么,如何超越社會角色和期望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讓人靜下心,敬畏天地,堅守信仰?津巴多教授提出了“10步法”,幫助人們戰勝內心的惡魔。
一、承認錯誤
接受“人皆有過”,意識到自己會犯錯,才能擺脫惡魔的控制。
二、獨立思考
一定要多去覺察自己的經歷、行為和人生,就像我們中國人經常提醒的要“吾日三省吾身”。
三、擔當責任
對自己的決定和行動負責,而非責備外界。只有承擔責任,才能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四、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們應不忘初心,保持良知;同時釋放真實的自己,但要注意避免給人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
五、尊重正義的權威,而不是邪惡的權威
尊重權威的職位,但要分清權威和個人的區別,不盲從不正義的權力。
六、融入群體,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千萬不能為了迎合別人,而喪失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獨立精神。
七、始終保持對所謂“成規”的警惕
保持警覺,不讓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被固有模式束縛。俗話說得好:“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這就要求我們保持“避免被別人利用”的一種警覺。
八、保持最佳的時間觀念
別太想近處,但也不要想得太遠;而是以最佳的、平衡的時間觀念,不虛幻未來、也不沉迷過去。
九、不能為了假象的迷惑,而犧牲人合理的權利和自由
不要被恐懼、憤怒等假象控制。任何時候,人的尊嚴、自由和幸福都是人最重要的生命著眼點。
十、反抗任何不公
權力應服務于公民,而非相反。我們要珍惜自己所享有的制度,警惕別有用心的人用此所做的文章,以圖達到阻礙我們合理發展與實現民族復興的步伐。
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
如何成為平凡的英雄?
“英雄”是所有文化普遍崇敬的品質。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彼得森教授研究發現,勇敢、奉獻、犧牲、堅韌等特質構成了人類積極心理品質中的英雄主義。然而,我們對“英雄”常有誤解,認為只有極端情境下的偉大行動才稱得上英雄行為。因此,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放棄成為英雄的機會,選擇了平庸。津巴多教授和積極心理學提倡“英雄主義”,正是為了改變這一誤解。
首先,英雄不是天生的。正如王陽明所說:“人人皆可成圣賢。” 人類除了自私的本能外,還具備同理心、道德意識和犧牲精神。這種惻隱之心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只期望他人成為英雄,而自己不作為,就會出現“旁觀者效應”。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英雄主義在于選擇做出正確的行為,而不是與生俱來。
第二,英雄不只限于軍人。在社會生活中,醫生、護士、正義行人和堅持真理的人都可以成為英雄。英雄主義不僅在戰斗場上體現,也在日常生活中為真理和他人默默奉獻。
第三,英雄行為不總是受人歡迎。堅守原則可能得罪他人,但從歷史、社會的角度來看,它們是有意義的。
那么,到底什么樣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津巴多教授以及積極心理學提出了英雄的四個關鍵標準:
第一,信念堅定:英雄一定要心懷一種堅強的信念,知道自己為什么應該這樣做,而且有一種堅韌不拔的堅守精神。
第二,承擔風險:英雄行為往往伴隨著風險和犧牲。
第三,有時候不作為也能是英雄:有時不參與邪惡行為也是英雄主義的表現。
第四,偶然行動也是英雄:英雄行為,既可以是長期的、堅持不懈地為大眾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可以是在短暫的、特定的情況下產生的偶然行動。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英雄精神。津巴多教授提出,想象、模仿和敬仰“英雄”本身就是培養英雄主義的方法。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堅持道德底線、敢于承擔責任、抵制合理化惡行和具備歷史視野,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英雄。
最后,令我開心的是,津巴多教授從“研究人類如何變壞”轉變成了“研究人類如何變好”,這種積極心理學的實踐,為我們這些后來者樹立了追隨的榜樣。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津巴多教授也是我們心理學界的英雄。因為他不斷地探索人性的秘密,挑戰自我認識的局限。這樣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正是他所提倡的英雄主義的親身實踐!
已故臺灣年輕的作家林耀德寫過一句話:“蠶不知道自己會變成蛹,蛹不知道自己會變成蝶,而一旦為蝶,就是與生俱來的美麗。”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路西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用善意與樂觀去滋養它,讓它茁壯成長;去呵護它,讓他不受壞心情的傷害;去保衛它,讓他不被迷惑與無知所蒙蔽;去釋放它,讓他永遠成為我們最本真的美好品格。
津巴多教授的代表性著作
Gerrig, R., & Zimbardo, P. G. (2010). Psychology and life (19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Zimbardo, P. G. (1972).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 Philip G. Zimbardo, Inc.
Zimbardo, P. G. (1977/1991).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 Reading, MA: Perseus Press.
Zimbardo, P. (2007).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Zimbardo, P. G., & Boyd, J. N. (2008). The Time Paradox. New York: Free Press, Simon & Schus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