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家電龍頭之一的海爾,今年大筆一揮耗資約60億元打造集研發、生產、供應、銷售、展示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園區藍谷·納暉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
家電廠商布局第二賽道的戰略,前幾年就已經如火如荼。但產業原有的經驗和邏輯,能否真正賦能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是個復雜的戰略問題。
在這一輪新能源浪潮走向冷靜之際,產業正在明顯導向技術突破與創新,尤其是電化學領域的迭代,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準備。
長期主義的視角下,盡早開啟大規模自研,從基本邏輯上切入新能源賽道,才能真正將這門生意做下去。
對于包括海爾在內的一眾家電廠商們來說,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跨界,更多是是第二引擎背后的新邏輯。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幾十年的家電歷史,早已塑造了渠道為王、強調售后、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周期的短平快節奏,時至今日,迭代周期早已經歷數輪,場面上留下的,都是跑贏行業的“老手”。
如同發展多年的手機行業一樣,家電行業也面臨一個靈魂問題:怎樣面對愈發激烈的存量競爭?
新能源賽道在這一背景下走入家電廠商的視線中。
作為電能源的下游應用,將新能源業務融入其中,憑借原有的商業模式,家電產業似乎有望實現全新升級,進一步創收,一切看起來是水到渠成的故事。
但怎樣操作則是下一步的問題。
家電市場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高,原有經驗和邏輯,很難大部分套用到新能源領域。正因如此,家電巨頭內部孵化往往不易見成效,諸多包括美的在內的廠商采用并購方式切入賽道之中。
尋求新能源第二增長極的過程中,如何成為市場上的優質標的,同時保持企業兼容性,考驗著每一家的戰略思考。
01
家電巨頭跨域,收并購是重要環節
如今,家電行業的扎堆新能源,無疑是內外因素共振的結果。
一方面,家電行業自身發展受限。房地產寒冬、供應鏈價格上漲、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嚴重等種種因素讓家電行業萎靡不振,走入寒冬。
另一方面,能源變革、產業升級為傳統家電企業開辟了新的用武之地,在國家戰略政策的傾斜以及B端核心業務拓展的需求下,新能源版塊成為第二增長引擎的不二之選。
目前,家電巨頭多從to B業務切入新能源市場,主要包括儲能電池、儲能變流器、電池管理系統及集成系統與儲能熱管理三大方向,主營業務多集中在分布式光伏的解決方案上,從光伏發電、到儲能再到電器負荷消納形成一套完整的光儲充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廠商的發展軌跡,呈現明顯的收并購痕跡。
1)美的
2016年,美的正式宣布進軍儲能市場,并投入10億元用于儲能設備和技術的研發,其采取外向型戰略進軍儲能,屬于“買買買”的外向式并購策略。
2020年,美的并購了合康新能,并推出戶儲、集裝箱式一體化產品等,實現儲能業務的極大突破。
2022年,美的又并購了科陸電子,次年上半年,科陸電子儲能業務累計發貨接近800MWh,并完成了南美洲地區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發電側光儲項目(485MWh)的發貨。
通過并購的方式,美的擁有了合康新能和科陸電子這兩大“左膀右臂”,在大儲和戶儲業務多點開花,新能源進階之路可謂迅速。
2)格力
2013年格力自主研發的光伏直驅離心機系統將光伏發電與中央空調相結合,以空調0耗能的理念開啟新能源布局之路。
2021年8月底,格力電器以18億元收購銀隆新能源,后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
而其格力鈦”的“鈦”字便源自其主打產品——鈦酸鋰電池。以安全為最根本的質量路線,董明珠曾表示:“它符合儲能條件、大運輸條件。”
雖然目前鈦酸鋰的技術路線尚未普及,且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但這一路徑拉長了格力電器的產業鏈,可待曙光的出現。
3)海爾
與美的、格力花錢換時間的資產并購賽道略有不同,海爾進軍新能源的痕跡里,還加入了自主研發的內生型打法,且開拓市場的速度并不慢。
2015年,海爾太陽能2016戰略啟動會上發布了一整套的光伏家庭能源系統,正式進軍分布式光伏市場,并在2017年推出了被譽為“全球頂尖”的儲能產品——“海爾星電池”。
2022年5月,海爾又成立了日日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一億元,聚焦風電和光伏,這也是海爾旗下第10家新能源公司。同年8月,日日順新能源科技100%控股了納暉能源科技的公司,進一步拓寬光儲業務版圖。
就此,日日順和納暉就如同美的的合康新能和科陸電子一般,成為海爾的“利劍”。
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家電巨頭擁有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強大的資本實力,但由于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相對較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人才引進。基于此,收并購的路線才成為各家首選。
得益于家電與戶儲的渠道重疊與to C端業務經驗積累,“家電+儲能”也許能摩擦出1+1>2的火花。
然而,早已身在局中的企業山頭林立,家電企業憑什么贏,實操十分重要。
02
海爾打法:戶儲、工商儲與農村光伏
在整個版塊的成績中,海爾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成效顯著。
公司2021-2023年度營收新能源版塊營收分別為201億元、216億元、279億元,增速普遍高于其他版塊。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儲能版塊,海爾旗下納暉新能源作為用戶儲能集成服務商,為用戶提供送裝一體的智慧新能源解決方案。
海外市場,2023年初,納暉新能源首批海外儲能系統產品按期發運,并抵達捷克。
2023年10月,海爾納暉與全球最大的低壓電器經銷商Rexel(英國)簽約合作,將為用戶提供送裝一體的智慧新能源解決方案。
國內市場,公司提供的深圳龍崗萬達商業樓宇2MW/4MWh儲能項目、合肥海爾冰箱工廠園區5MW/10MWh儲能項目相繼并網運行。
結合海爾的優勢,納暉新能源的儲能將業務定位于海外家庭戶儲和國內工商業儲能。
家庭戶儲考驗渠道和服務,工商業儲能考驗品牌背書,借助海爾在海內外的渠道布局及市場影響力,納暉新能源已實現全國15個省、500余縣的網絡覆蓋,并建立了一個覆蓋歐洲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較為完整海外市場網絡。
光伏版塊,早在2015年,海爾就開始進軍分布式光伏市場,并發布了整套光伏家庭能源系統,于次年推出光伏行業首個企業貸款“富民貸”,以余額0利息分期付款推動分布式光伏普及。
2017年,海爾太陽能公司正式成立;2018年,海爾日日順樂家與陽光電源達成合作,一起在家庭光伏領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
海爾光伏市場切入靠的是下沉市場的渠道牌,以農村作為切入光伏的主戰場。
2022年8月,日日順新能源科技100%控股了納暉能源科技。
2022年末,濰坊諸城市光伏整村匯流項目在百尺河鎮正式啟動,該項目是諸城市政府、華潤電力、納暉新能源三方攜手共建,采用的是“整村匯流”的建設模式。
通過提供包括戶用閑置屋頂、村集體閑置宅基地、養殖場、漁場或坑塘及農光互補等5大類場景解決方案,海爾以納暉新能源為主體,開展了與各地政府的合作,推動光伏進村落戶。
截至2023年底,納暉新能源已觸達全國500余縣網絡覆蓋,著力推進整村匯流項目。
03
經驗復用之外,跨界要“邁兩條腿”
作為家電龍頭企業,相較于其他跨界行業而言具有先發優勢。
一方面,家電行業與新能源行業具有相似的底層技術原理,家電企業與光伏產業在市場銷售與服務、大規模集采與組裝上具有共通性,家電企業入局能源產業,可以對原有產業鏈做縱向延伸。
另一方面,家電品牌融入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多年積累的自身子公司與外部大客戶與散戶資源成為其順利邁入新能源市場的基礎用戶,家電大品牌相較于光儲行業的品牌具有更強的商業信賴度與市場認可度,業務拓展可以借由經驗進行。
在多年的技術積累下,轉型新能源可以復用領先優勢,進一步降低試錯成本,并沿著家電的路徑復制業務增長點,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探索光伏和儲能,把這兩種業務嫁接在家電產品上,實現更順滑的業務跨界。
但需要警醒的是,新能源突破迭代并沒有家電行業快。轉型求方案的家電廠商們,雖然乘的是行業東風,但也要有心理準備。
在這一輪新能源浪潮走向冷靜之際,產業正在明顯導向技術突破與創新,尤其是電化學領域的迭代,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準備。
長期主義的視角下,盡早開啟大規模自研,從基本邏輯上切入新能源賽道,才能真正將這門生意做下去。
畢竟,家電巨頭進軍汽車、手機業務的小敗局還歷歷在目。
“生態”的建立,在概念上有很強的模糊性,似乎兩類產業只要沾了邊,能配合,就能有前景。
但真實的場景是,不同賽道往往有不一樣的邏輯,最近頗為火爆的手機跨界造車的某品牌,即使有消費電子領域的海量經驗,玩的也是車圈的那套邏輯。
基于此,新能源的跨界,要兩只腳都邁過去。
04
尾聲
商業邏輯不同的新能源行業,與家電行業打法迥然不同。已經逐步闖入新能源深水區的家電巨頭們,沒有停下來的機會,只能不斷向前。
一方面是光儲行業價格觸底、業績承壓;另一方面則是發展政策利好,市場需求頻頻招手。
對于包括海爾在內的一眾家電廠商們來說,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跨界,更多是第二引擎背后的新邏輯。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 NEBR -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