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場敗仗引發的宮廷政變
諸葛恪一上任就打贏了東興之戰,取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捷,遂產生了輕敵思想。諸葛恪打算乘勢進取中原,籌劃發動一場更大的戰役。于是,諸葛恪想親率大軍主動去攻打魏國,獲取一場更大的勝利。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春,諸葛恪剛過完年就迫不及待地召開軍事會議。不過,諸葛恪萬萬想不到的是,他剛把伐魏議題提出來后就遭到了眾大臣的一致反對。大家認為,吳國多次出征國力不支,將士們已經勞困不堪,不宜貿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盡管諸大臣一齊勸說諸葛恪不要沖動,但諸葛恪強詞奪理,聽不進去這些金玉良言。中散大夫蔣延據理力爭,堅決與諸葛恪爭辯。諸葛恪被惹怒,命人將蔣延強挾出殿,并將之貶為庶人。
就這樣,這次會議不歡而散。
為了讓群臣領悟到伐魏的必要性,諸葛恪親自撰寫了一篇將近一千字的出兵檄文送給群臣傳閱。在這篇檄文中,諸葛恪開門見山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接著引經據典列舉各種古今事例,主題明確,論據充分,最后通過各種論證辦法得出了一個結論:伐魏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吳國不能錯失良機坐以待斃。
雖然群臣都知道諸葛恪的這篇長篇大論不過是為自己堅持出兵尋找借口而已,但大家都不敢再與諸葛恪辯論,畢竟蔣延的例子還歷歷在目。
不過,丹楊太守聶友一向與諸葛恪素有交情,決定寫信勸阻諸葛恪。于是,聶友馬上動筆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勸諫信,大意是這樣的:現在我們應當按兵不動,養精蓄銳,觀察時機再行動。如今,您趁著打了勝仗的形勢想大舉出兵伐魏,天時對我們來說并不有利。如果您勉強任意行事,我作為您的老朋友,心里會感到不安。
諸葛恪接到聶友的來信,馬上派人把自己寫的出兵檄文送給聶友,并在該文后面加上提醒語道:“足下所言雖有道理,然而你沒有看清時勢大局。所以,我建議你仔細閱讀這篇論說,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
諸葛恪拒絕了聶友的勸諫后,將征兵旨令下發到吳國各州郡,要求地方長官按時按量完成調兵任務。這次伐魏部隊的兵力數量實在驚人——高達二十萬,要知道整個吳國的常規軍也不過是二十幾萬而已!當然,如此大規模征兵發動對外戰爭,必定引起吳國各地百姓的騷動不安。諸葛恪的做法引起百姓不滿,他的人氣開始下降,并開始失去民心。(《三國志·諸葛恪傳》:“于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
滕胤得知諸葛恪即將舉傾國之兵伐魏后大吃一驚,急忙向諸葛恪勸諫道:“您在先帝駕崩、新君即位時,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樣的重托,入則安定本國朝政,出則摧毀強大外敵。您的名聲傳揚全國,天下無不震動。百姓的心愿很簡單,就是期望得以依賴您而安居樂業。如今,您在大興勞役之后倘若再次勞師動眾,必定導致百姓疲憊和國力虧虛。再說,敵國的君主已經有所防備,我軍遠征的結果實在難以預料。如果我軍攻城不克,野戰無獲,您就會喪失以前的功績而招致全國的責備。依我看來,目前不如按兵息師,休養生息,伺機而行。況且,出兵遠征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此事要靠大家一起同心協力才能成功。眾人都不樂意出兵,您豈能獨自安心違背眾人的意愿?”
諸葛恪與滕胤是兒女親家,諸葛恪的次子諸葛竦娶了滕胤的女兒為妻,他們同為托孤大臣,關系非同小可。如果諸葛恪北伐失敗,勢必也會影響到滕家的發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諸葛恪聽了親家滕胤這番話,反駁道:“大家都說不可出兵伐魏,這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深謀遠慮。這些人心懷茍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認為他們是對的,那么我還有什么指望呢?曹芳昏聵無能,魏國的政權已經被控制在權臣手中,他的臣民本來就離心離德,現在正是伐魏的最好時機。如今,我利用全國力量挾持勝利之威勢,將會所向披靡,而我軍所到之處哪能不獲勝呢?”
事實上,盡管魏國剛剛遭遇一場慘敗,但并沒有大傷元氣,其實力在當時三個國家之中依然是最為強大的。如今吳國與魏國相比較,吳國依然存在不少的差距。不過,諸葛恪的口才很好,擅長辯論,以前他沒有掌權時就經常與群臣爭論,如今大權在握說得更加理直氣壯了,其急功近利的心理也暴露無遺。
就這樣,諸葛恪拒絕了所有人的意見,一意孤行親率二十萬大軍伐魏。
諸葛恪北伐
為了更好地攻伐魏國,諸葛恪在出征前派遣手下的司馬李衡入蜀,誠邀姜維一起出兵北伐,以東西夾擊魏國。
李衡見到姜維后直接將諸葛恪的意思轉達給了對方,并分析道:“古人有話說,圣人不能匡扶時政,時機到來了一定不可錯失。如今,魏國的政權已歸司馬家族,他們君臣相疑,上下離心。經過東興之戰后,魏國在外慘遭大敗,在內民怨沸騰。自從曹操篡權以來,曹魏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頹勢。如果我們聯合出兵大舉伐魏,按照作戰方案,吳國進攻魏國東部,蜀漢則進攻魏國西部。這樣一來,魏國派兵救援西部,則東部空虛,而派兵救援東部,則西部空虛。我們用雄武之師,抓住良機進攻虛弱之敵,必定大獲全勝!”
姜維在費祎遇刺身亡后,他憑借資歷和軍功成為蜀國軍方第一人,再也沒有人能夠限制他的兵權,完全可以大展身手了。
費祎在世之時,根據蜀漢的國情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無意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極力遏制“好戰分子”姜維的兵權。如今,姜維執政之后開始調整國策,蜀國又從全面防守階段轉向全面進攻階段。姜維是一個進攻型的人,熱衷功名,想通過戰爭建立不世出之功績以名垂青史。所以,姜維聽了諸葛恪的使者李衡的話后,滿口答應。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三月,諸葛恪不顧群臣勸阻,意氣風發地率領二十萬大軍高調伐魏。諸葛恪出征前,擔心鎮東將軍朱績在后方搗亂,強行征調他率軍一起北伐。朱績與諸葛恪兄弟關系不睦,而諸葛融曾經失約導致朱績挨過魏將王昶一頓痛打。雖然諸葛恪征調了朱績,但并沒有派朱績率軍上戰場,而是將他留在了半州,并讓諸葛融兼任了朱績的職務。如此,這個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因此朱績對諸葛恪兄弟更加恨之入骨。
出征后,諸葛恪任命滕胤為都下督,留守建業,總管朝中事務。滕胤受命以來,夜以繼日地勤勞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在諸葛恪遠征的日子里,滕胤白天接待賓客,夜間批閱文件,甚至通宵不眠地加班加點處理朝政。就這樣,滕胤親自批閱處理所有的表章奏疏,從不隨意交給下屬們代辦。
為了誘使魏國做出錯誤的軍事部署,諸葛恪對外宣稱要進軍青州、徐州。魏國朝廷得知此消息后,準備向青、徐兩州增兵抵抗吳軍的攻伐。不過,諸葛恪這個佯攻詭計被傅嘏識破了。
傅嘏分析道:“淮海地區不是敵軍輕易選擇的路線,要知道當年孫權派兵出海,船隊在海上遇上大浪導致船只傾覆,幸存者寥寥無幾。如今,諸葛恪怎么敢抱有僥幸心理,把傾國之兵的性命交托給大海以求不被淹沒呢?依我看來,諸葛恪最多是派遣熟悉水軍的偏將帶領一支小部隊從海上沿著淮水逆流而上,做樣子表示要攻打青州、徐州,以此擾亂我們的部署,而諸葛恪自己則會率領大軍進攻淮南。”
司馬師吸取了上次不聽傅嘏的建議而慘遭大敗的教訓,這次他聽取了傅嘏的建議重兵防御淮南地區。魏帝曹芳在司馬師的授意之下,立即下詔太尉司馬孚作為主帥,督統各支部隊共計二十萬人馬防御敵軍。
諸葛恪打算先率軍到淮南炫耀武力,驅略魏國百姓。有的部將勸道:“如今引軍深入敵境,敵人邊境上的百姓必定相率遠避,恐怕士兵勞苦而收效甚微,不如只圍困合肥新城。一旦新城被我軍圍困后,敵人的救兵一定會到來。那時候,我們再設計打敗他們,便可大獲全勝。”
諸葛恪聽了這一建議,覺得很有道理。當時,魏國邊境的百姓聽聞二十萬吳軍即將入境,差不多都逃光了。倘若諸葛恪再去淮南地區“打秋風”,顯然是撈不到什么“油水”的。
于是,諸葛恪采納該計策回軍包圍軍事重鎮合肥新城,想迫使新城守軍向其他部隊請求支援,然后以主力部隊在運動戰中趁機殲滅敵人的援軍。其實,這就是圍城打援的計策。
當年四月,姜維也率領數萬精銳部隊伐魏,從石營出兵經由董亭包圍雍州南安郡,以配合諸葛恪的軍事行動一起圍攻魏國。
吳、蜀兩國同時出動主力部隊伐魏,以致這次北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浩大,因此魏國朝野震動。盡管魏國已經做了很多安排,司馬師依然有點擔憂,向中書郎虞松詢問道:“如今東西都發生戰事,兩個方向的軍情都緊急,而眾將情緒沮喪,這怎么辦才好呢?”
虞松分析道:“過去周亞夫率軍平叛七國之亂,在昌邑堅守不出,拖死敵人,后來吳、楚叛軍銳氣耗盡,不戰自敗。所以,戰局并不是單靠兵力來決定的,有時候看起來是弱小的,實際上是強大的;相反,有時候看起來是強大的,實際上是弱小的,這些影響戰爭的外部因素不可不細察。如今,諸葛恪憑借大軍銳氣旺盛,足以逞兇肆虐,所以現在我們萬萬不可與他正面交戰。我軍以逸待勞,坐守合肥新城,憑借堅固的城池,也足以抵抗敵軍。如果敵軍攻不下堅城,諸葛恪搦戰不得,如此長此以往下去敵軍必定筋疲力盡、士氣下跌,然后將會自行撤退。因此,現在眾將不率軍迎戰,對我方來說是有利的。至于姜維入寇,他只不過是配合諸葛恪的軍事行動而已。蜀軍長途作戰,運糧困難,只能依靠我們田地里的小麥才得以維持生活。如此看來,蜀軍并不是實力強大、根基穩固的敵寇。姜維以為我們全力應付東線而西線必定空虛,所以他才想趁亂進軍撈點好處罷了。現在,只要您下令急調關中地區各支部隊救援西線,在我軍出其不意地到達雍州后,姜維見沒有便宜可撿則必定會自動退走的。”
虞松這番軍情判斷完全是立足于現實的,他通過縝密的分析逐一指出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而吳、蜀兩國聯手北伐受制于現實必定不會成功。合肥新城是一座防御型堅城,城小池堅,防守起來并不吃力,足以抵抗幾個月的時間,完全可以拖死諸葛恪的大軍。姜維輕兵深入魏境,后勤供應補給不上,一旦見到魏國援軍到來則必定不敢戀戰。簡而言之,虞松的計謀是東線的各支部隊先不要迎戰吳軍,只需憑險固守即可,當務之急先要派兵救援西線,這樣姜維見形勢不利后則會自行撤退。
司馬師聽了虞松的分析,大喜道:“妙計!”
于是,司馬師命令征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率領關中諸軍去雍州解圍。與此同時,司馬師敕令毌丘儉等人在駐地按兵不動,保護自己的防區即可,并讓吳軍去攻打合肥新城,以此耗盡敵軍的銳氣。
司馬師的軍令頒布后,魏國諸將按命令行事。果然不出虞松所料,當郭淮、陳泰等人率軍到達洛門時,姜維考慮到軍糧缺乏不利于長久戰斗,果斷率軍撤走退守到了隴西邊界。
姜維撤退了,西線的威脅自動解除,這樣魏國就可以全心全力對付諸葛恪。
諸葛恪包圍合肥新城后,馬上派兵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當時,合肥新城的守將是張特,頗有勇有謀。張特先前曾經在鎮東將軍諸葛誕麾下做牙門將,后來毌丘儉和諸葛誕對調防區后,毌丘儉命令張特屯守合肥新城。
估計張特也想不到,他剛當上新城的守將后,諸葛恪就一下子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圍城。此時,合肥新城只有三千人馬,與吳軍相比兵力實在是太懸殊了。
盡管合肥新城內的守軍并不多,但由于城池較小,也能兼顧得過來。當然,二十萬吳軍也不能一下子一起攻城,因為城池太小擠不上這么多人馬。
張特在部將樂方的協助下,動員全軍誓與城池共存亡,多次打退吳軍的進攻。
諸葛恪剛開始時自信心強勁,自以為用二十萬人馬圍攻只有三千守軍的合肥新城,估計用不了幾天就能打下來。誰想到,連日下來,吳軍除了扒下幾塊城磚,一無所獲。諸葛恪看見合肥新城紋絲不動,惱羞成怒,下令攻城部隊不計傷亡地日夜強攻新城。于是,吳軍堆起了土山,各支部隊輪番猛烈進攻新城。在吳軍狂風暴雨般的進攻之下,合肥新城情況十分危急。
張特決定派人出城求援,向壽春告急,請求火力支援。軍士劉整受命帶著求救信突圍求援,但在出城不久后就被吳軍抓獲。吳軍拷問劉整,說道:“諸葛公想給你活命的機會,只要你認罪即可。”吳軍想以此誘使劉整說出出城的意圖。
劉整怒罵道:“這是什么話!我就算死了也是魏國的鬼魂,不會茍且求生的。我只希望將你們這些賊寇打敗。想要殺掉我,就盡快動手吧!”劉整寧死不屈,最終被吳軍殺害。
張特見劉整突圍失敗,決定再派富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軍士鄭像出城求援。鄭像臨危受命,晝伏夜出,躲過了城外的巡邏兵,并成功突圍向壽春方向急奔。不過,有奸細將這一情況秘密報告給了諸葛恪。于是,諸葛恪派出多股騎兵一路追尋鄭像的蹤跡,最終將鄭像抓住。鄭像被擒之后,諸葛恪令人將鄭像捆綁起來用布遮住其臉,然后派人帶著鄭像繞著城外游走,試圖策反新城守軍。諸葛恪威脅鄭像,只要他向城中喊出這么一句話就能免其不死——“朝廷的援軍已經返回洛陽,魏軍不會勝利,不如趁早投降了”。
諸葛恪再三向鄭像表示,只要他能誘降新城,即可饒其不死。
鄭像連連答道:“我愿意配合。”
當然,鄭像并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之所以愿意喊話,只因為他還沒有完成他的使命——為國效忠的使命。為了發揮自己最后的人生價值,鄭像決定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氣激勵城內守軍的士氣。
鄭像被吳軍帶到城下,但他并沒有按照吳軍的意思喊話,而是向城中大喊道:“我們的救援大軍已經快要到來了,城中的將士們要堅持住,繼續努力戰斗!”
諸葛恪傻眼了,直到此時才意識到被鄭像忽悠了。諸葛恪氣急敗壞,令人用刀刺入鄭像的口中,絞爛了他的嘴巴。鄭像忍住劇痛,依然大呼大喊,讓城中所有將士都聽到了他的喊話。
合肥新城守軍聽了鄭像的話后,山呼海嘯,士氣大振。
諸葛恪見他的策反計謀起了反作用,氣得當場殺了鄭像。
劉整和鄭像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們堅貞不屈、保持氣節并坦然面對死亡,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忠誠,是值得人敬佩的。
其實,退一步來說,即使劉整和鄭像將求救消息傳遞到壽春,司馬孚也不會出兵救援合肥新城的。當時,魏軍諸將已經知道合肥新城被困,很多人想出兵進擊諸葛恪,快速打退吳軍。司馬孚拒絕,解釋道:“進攻這種事情,要借助對方的力量才能輕松取得成功。我們應當見機行事,相機取巧,不能力爭。”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等人好立功名,請求出戰吳軍。司馬師有點擔心叔父司馬孚壓制不了諸將的請戰要求,急忙派人帶來他的禁戰口諭:“諸葛恪全軍深入,將其軍隊置于絕境,這是兵家所忌。現在,他們的鋒芒正銳,我軍難以抵擋。再說,新城既小又堅固,敵軍進攻也難以攻克。”司馬師命令諸將高筑營壘防守,不得逞能私自出兵援救新城。毌丘儉等人只能按照司馬師的指令,龜縮在壽春等城池里固守不出。
經過連日鏖戰,合肥新城守軍因沒有外援而損失嚴重,患病及戰死者超過了一半。合肥新城守軍人數本來就不多,如今一下子死了將近兩千人,守軍終于抵抗不住了。于是,合肥新城被打開缺口,器械破損嚴重,城池即將淪陷。
張特見戰斗人數銳減,城墻崩塌,知道合肥新城已經擋不住吳軍的進攻,必須獲得喘息之機才能再堅持奮戰了。
張特決定偽降,欺騙諸葛恪下令停止攻城。于是,張特站在城頭向諸葛恪喊話:“現在,我已經無心再戰了,但按照魏國律法規定被圍攻超過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投降者,其家屬可以免去刑責。我自受圍攻以來,已經抵抗了九十多天,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如今戰死者已經超過一半。雖然城池即將失陷,但仍然還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所以請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去做下屬們的思想工作,勸說他們一起投降。明天一早我會打開城門送名單過來投降,而現在請先把我的印綬拿去當作信物。”張特喊完話,隨即把他的印綬扔給城下的吳軍當作憑證。
諸葛恪聽了這些話后,自忖合肥新城的抵抗力已經消耗殆盡無力再戰,遂聽信了張特的話而沒要他的印綬。于是,諸葛恪令人將印綬扔上城頭還給張特,并留一天時間給對方準備做好受降工作。
張特見諸葛恪下令部隊暫停進攻,心中暗喜,立即派人拆除城內房屋的木材、磚塊,連夜修補城池缺口。合肥新城內全員挑燈砌墻,將城墻崩塌的地方補上兩重,以作為雙重防護墻。經過一夜通宵達旦的補救,張特加固了城墻,修繕了防御工事。
第二天,諸葛恪喜滋滋地來到城下喊話,呼叫張特打開城門投降。
張特對諸葛恪說道:“我誓死保衛新城,決不投降賊寇!”
諸葛恪上當受騙后惱羞成怒,下令吳軍加緊攻城。然而,此時已到了炎熱的夏季,南方的氣候異常悶熱。
其時,戰斗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吳軍久攻不下合肥新城,導致士卒勞苦不堪,并且因天氣酷熱而飲用了不潔凈的生水,因此許多士兵肚痛腹泄以致兩腿發腫,渾身無力。由于疫病橫行,二十萬吳軍病倒了一半,到處都是死傷的士兵。(《三國志·諸葛恪傳》:“攻守連月,城不拔。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泄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涂地。”)
吳軍經過不斷折騰,戰斗力銳減,再也沒有力氣攻得動修好了城墻的合肥新城。
隨著各營病號不斷增多,吳軍將領們非常擔憂,遂向諸葛恪報告相關情況。但是,諸葛恪卻認為他們說假話擾亂軍心,揚言要殺掉這些匯報之人。自此,諸將噤若寒蟬,再沒有人敢匯報病情了。
二十萬大軍攻打了幾個月,依然攻不下只有幾千名守軍的合肥新城。為此,諸葛恪深感恥辱,憤怒至極,把怒氣撒在了眾將士身上。盡管諸葛恪內心深處已經認識到攻打合肥新城是失策之舉,然而恥于攻城不下,憤恨之情經常掛在臉上給眾將士看。(“恪內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于色。”)
鎮南將軍朱異見軍情不利,建議諸葛恪停止攻打合肥新城,應該率軍快速返回豫章郡襲擊石頭城,這樣不出數日就可以將之攻克。諸葛恪不同意朱異的意見,寫了一封書信曉諭朱異繼續堅持攻打合肥新城。
朱異見諸葛恪為了個人面子而拿幾十萬將士的生命做無謂的犧牲,生氣地將書信扔在了地上。諸葛恪聞此狀大怒,下令剝奪了朱異的兵權,并將之貶為庶民遣還建業。
都尉蔡林見朱異因提建議就被諸葛恪撤職,遂心生恐懼,連夜騎馬投奔魏國而去。蔡林之前曾經屢次獻策陳述用兵之計,但諸葛恪都不采納,因此蔡林擔心諸葛恪為了發泄怒氣會找他算賬。
蔡林叛逃魏國后將吳軍前線的情況和盤托出,于是司馬孚得知了吳軍的全部情況,意識到反攻的時刻終于到來,遂下令各支部隊一齊出兵夾擊疲憊之敵。毌丘儉、文欽等人得到命令,都率部傾巢而出,聯手圍殲吳軍。
吳軍本來攻打合肥新城數月不下就已經耗盡了他們的銳氣,而此時更是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毫無斗志,根本不是養精蓄銳幾個月的魏軍的對手。當然,諸葛恪也明白自己部隊的處境,所以他得知魏軍傾巢而出后馬上下令從合肥新城撤軍。不過,此時撤軍已經晚了,二十萬大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全身而退的。由于吳軍病號很多,沿路掉隊者不計其數,有的人甚至直接倒斃于路邊的坑溝中,尸橫遍野。
此時,司馬師得知諸葛恪率軍倉皇撤退,急令文欽督率精銳部隊急速趕赴合榆截斷吳軍的退路。同時,毌丘儉等部在后面全力追擊撤退之中的吳軍,前后夾擊潰逃之敵。
在魏軍圍追堵截之下,大批生病走不動的吳軍成了魏軍的俘虜。在毌丘儉等部的配合之下,文欽率部迎擊不堪一擊的吳軍,一戰追斬萬余人,取得了一次大勝。(“恪懼而遁,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余級。”)
吳軍一路不斷被魏軍追打,苦不堪言。眾將士對諸葛恪極其不滿,怨聲載道,全軍上下呼天搶地,恨不得生吞活剝了諸葛恪。當然,正是由于諸葛恪的失策,才導致成千上萬吳軍死于異國他鄉。
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后,吳軍好不容易才擺脫了魏軍的追擊,進入了吳國的國境內。
吳軍慘敗而歸,吳國上下都沉浸在哀痛悲嘆之中,但諸葛恪神色自若沒有絲毫悲傷之情,好像將士們的生命不值一提。
在諸葛恪慘敗退還之時,聶友就知道諸葛恪將要敗亡,便給滕胤寫了一封信傷感地說道:“當一個人處于強盛之時,他的命令可讓山動河移,但一旦陷于敗弱之地,人們對他的態度就會不同了。說到這里,實在令人悲傷嘆息。”聶友是諸葛恪的朋友,很了解諸葛恪的秉性,知道他不會為戰敗負責,反而會推卸責任給別人。到時候,人們肯定會群起而攻之,諸葛恪的覆滅指日可待。
魏國名將鄧艾見諸葛恪率軍撤退,也對司馬師說道:“孫權已死,群臣不認可新任的執政者。東吳著名的宗族大姓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江東世族憑借武力、倚仗權勢則完全可以獨霸一方。諸葛恪剛剛把持朝政,國內沒有眾望所歸的君主,他不考慮如何安撫江東豪族以便穩定政權,卻對外頻繁用兵虐待自己的國民。如今,諸葛恪以全國的兵力攻打合肥新城,損失數萬兵馬大敗而歸,他自取滅亡的末日就不遠了。從前,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等人都曾得到各自國君的重用,但是君主一死他們也就大難臨頭了,更何況諸葛恪的才能遠遠不能和上述四位賢能之士相比。諸葛恪不慎重考慮潛伏在暗處的巨大危險,反而自取敗亡之日,其時不會太遠了。”
諸葛家族是流亡北士,在江東根基很淺,屬于外來戶,遠不如世代扎根的江東豪族那么穩固。諸葛恪執政后,不安心搞內政團結各股勢力,卻恃功輕敵輕率出兵并導致慘敗。鄧艾預料到諸葛恪敗北后必定人心盡失,到時候諸葛恪的政敵就會趁機設計殺掉他,并且可以輕松消除他在吳國的影響力。
諸葛恪打了這么一個大敗仗后卻并沒有率軍直接回朝,而是在江渚住了一個月,打算在潯陽屯田以恢復元氣,企圖再一次揮師北伐。
吳國朝廷得知諸葛恪的打算后,不斷下詔召喚諸葛恪回朝。一時之間,詔書接踵而來,諸葛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慢慢地率軍返回建業。從此,吳國百姓對諸葛恪大為失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口出怨恨之言埋怨諸葛恪。
新城之戰后,諸葛恪的形象一落千丈,威望急驟下降,這為他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諸葛恪的覆滅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八月,諸葛恪離開京都半年且吃了一個大敗仗后,這才帶著殘兵敗將慢吞吞地返回建業。不過,諸葛恪很講排場,他率軍一回到建業地界就要求將領們排列成整齊的隊伍,并由儀仗隊導引他回到大將軍府。諸葛恪把入城儀式搞得很隆重,仿佛他打的是一個大勝仗歸來。
吳國軍民們見諸葛恪這樣做心里很難受,成千上萬的江東弟子兵喪命敵手,而諸葛恪竟然如此漠視將士們的生命。不過,吳軍雖然死傷慘重,但諸葛恪卻心安理得,他臉上絲毫不見愧悔之意。就這樣,諸葛恪冷漠無情且不負責任的態度激起了吳國百姓的反感,而這終將導致他招來殺身之禍。
諸葛恪回到大將軍府后,立即召來中書令孫嘿,厲聲喝叱道:“你們怎么敢隨意濫發詔書召我回朝?”
孫嘿聽了諸葛恪的斥責,渾身顫抖地恐懼辭謝出來。孫嘿擔憂諸葛恪會懲罰他,回家后急忙寫了一封信告病辭官還鄉。
諸葛恪著手檢視官員名錄,把自己出征離京后朝廷所奏準任命的各級官員一律罷免。諸葛恪重新選任官員,排斥政見不合者,任人唯親地讓自己的親信擔任空缺出來的官職。自此以后,諸葛恪為了顯示威嚴動輒就對他人橫加責備,經常怪罪文武百官,儼然就是一個說一不二的權臣樣子,以致前來覲見他的人個個都屏息斂氣,無不誠惶誠恐,大氣都不敢出一口。吳國群臣日夜提心吊膽、如履薄冰,害怕自己被諸葛恪一不順心找碴。殊不知,諸葛恪以嚴立威實施“高壓政策”,得罪的人將會越來越多,而且只能產生更多的政敵。
為了更好地控制皇帝和探聽皇宮的消息,諸葛恪私自改換皇宮中的侍衛部隊,任用自己親近的人做宿衛人員。接著,諸葛恪又命令軍隊整裝待發,準備進軍青州、徐州一帶。
諸葛恪這一系列人事調整及違規操作,完全是在挑戰吳國百姓的底線。于是,群臣的怨憤情緒溢于言表,敢怒不敢言,人人恨不得把諸葛恪置之死地而后快。
要知道,司馬師在東興之戰后馬上把戰敗歸咎于自己而主動擔責,但反觀諸葛恪在新城敗北之后的態度著實讓人心寒,不肯承認自己失策也就罷了,反而不斷指責和罷黜他人。換言之,諸葛恪這些舉動完全是“作死”的行為,簡直就是作繭自縛。
諸葛恪一直將叔父諸葛亮當作自己的偶像,發誓要干出超越叔父的功績。盡管諸葛恪也是一個人才,但他的水平和胸襟與其叔父諸葛亮相比起來實在是差距太大了。想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違背眾意提拔馬謖駐守街亭,戰敗后諸葛亮主動上表擔責且自貶三等,向蜀國通報自己的過錯并作出深刻的自我檢討,這體現了一個執政者的責任和胸襟。
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其實,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還不肯承認,并找各種借口推卸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諸葛恪不聽建議違背眾意北伐且慘敗而歸,這完全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但是他把自己應當擔負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與此同時,諸葛恪為了找回面子,剛慘敗回朝后又想再次率領大軍北伐。當然,諸葛恪這一次沒有機會再次北伐了,因為他即將命喪政敵之手。
自從諸葛恪接受遺詔輔政后,他就不缺乏政敵,而在新城之戰后許多中立的大臣更是轉變了自己的立場,都恨不得諸葛恪盡早下臺。
前文說過,孫峻是一位政治投機分子,他之前向諸葛恪出賣孫弘完全是站在個人角度考慮自己的利益。作為輔政大臣之一,孫峻完全是一個多余的人,因為所有的軍政大權都集于諸葛恪一身。因此,孫峻對諸葛恪的怨恨很大,一直在尋找機會下手并想取而代之。如今,諸葛恪盡失民心且為群臣所嫌,孫峻知道他的機會來了。
于是,孫峻秘密覲見小皇帝孫亮,構陷諸葛恪即將發動政變,企圖廢帝迎接廢太子孫和登基。諸葛恪北伐失敗后,為了擺脫在朝中威望下降的政治危機,便派人修整武昌的宮殿有意遷都武昌,所以民間就有傳言說諸葛恪想迎立廢太子孫和在武昌登基。
當孫峻秘密匯報這個小道消息后,孫亮大吃一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盡管這是一個謠言,孫亮還是選擇了相信孫峻的話,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被趕下臺的皇帝還有好結局的。
孫峻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后,決定與孫亮合謀設計除掉諸葛恪。其實,孫峻的密謀毫無新意,只不過是以皇帝的名義邀請諸葛恪進宮赴宴,趁機在酒席上將之殺死。——這就是翻版“鴻門宴”。
諸葛恪接到皇帝的請帖后,不知有詐,便滿口答應了。
在進宮覲見皇帝的頭天晚上,諸葛恪突然感到煩躁不安,心中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胡思亂想,難以入睡。由于通宵不寐,第二天諸葛恪精神萎靡,頭腦昏昏沉沉的,并且聯系到家中數次出現的怪異現象,于是沒有確定是否要按時赴宴。就在諸葛恪猶豫之間,孫峻的使者帶來口信,極力邀請諸葛恪去赴宴。孫峻知道,宮廷政變這種事情拖得越久越容易泄密,所以必須打探明白諸葛恪的態度。
在使者的催促聲中,諸葛恪登車上路,按時進宮赴宴。
當諸葛恪的馬車行駛到宮門口前,孫峻提前站在那里滿臉笑容迎接諸葛恪。孫峻一望見諸葛恪的馬車,便疾步上前問候,并對諸葛恪說道:“太傅的尊體如果不太舒服,自然可以改日再來朝見,我自會去稟告陛下。”
此時,孫峻早已在宴會場地的帷帳中埋伏好了親兵,不過擔心諸葛恪不按時赴約導致密謀敗露,所以親自出來迎見諸葛恪,并假惺惺地作態想以此試探諸葛恪看對方有沒有懷疑自己。
盡管諸葛恪身體不舒服,依然答道:“我會盡力進宮覲見陛下的。”在諸葛恪的認知和意識里,他沒有任何理由在別人面前示弱,爭強好勝是他的一貫作風。作為首輔,諸葛恪有著鐵腕的政治手段,敢于不顧反對舉傾國之兵北伐,敢于罷黜所有不是他任命的官員,所以性格張揚的諸葛恪只知道進而不知道退。
就在諸葛恪打算進宮之際,散騎常侍張約、朱恩偷偷地給諸葛恪遞上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今日宴會布置不同往常,我們懷疑有詐。”
張約和朱恩是諸葛恪的心腹,他們二人被諸葛恪安排在皇宮里當差,以便及時匯報皇宮里的情況。所以,張約和朱恩有機會看到孫峻派人布置宴會的情形,但他們只是察覺到宴會不同往常,并不知道孫峻究竟想干什么。
諸葛恪看了親信遞過來的紙條后有所省悟,借故抽身離去。諸葛恪還未走出宮殿大門就遇到了太常滕胤,便將該紙條遞給親家看。
滕胤是一個做事比較謹慎之人,力勸諸葛恪打道回府,不要冒任何危險進宮赴宴。
諸葛恪聽了滕胤的話搖了搖頭,不以為然地說道:“孫峻這小子有何能耐,他哪敢動我一根汗毛!只怕他在酒食中下藥,這點不得不防備。”諸葛恪素來看不起孫峻,認為孫峻能當上托孤大臣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宗室身份,所以諸葛恪經常在言行中侮辱對方。
于是,諸葛恪隨身帶上自己常飲的藥酒,帶劍穿靴上殿。諸葛恪拜謝了小皇帝孫亮,就轉身安然地坐下來。
不一會兒,侍者端上酒菜,給諸葛恪斟滿美酒。諸葛恪懷疑皇宮中的酒有毒,并沒有飲用。孫峻見諸葛恪遲疑不飲,貼心地說道:“太傅的病還未痊愈,應當帶有常服的藥酒,可以拿出來喝。”
諸葛恪聽了孫峻的話后打消了心中的疑慮,取出隨身攜帶的藥酒自斟自飲。酒過數巡后,孫亮借故離開宴席回到了內殿里,緊接著孫峻也起身上廁所。對于這一切,諸葛恪已經放松了警惕,他渾然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
過了一會,孫峻出來后手拿圣旨當眾宣讀:“有詔書,收捕諸葛恪!”這時,諸葛恪才吃驚地發現孫峻已經脫掉長衣更換了短裝,并滿臉殺氣地拿著大刀。
諸葛恪驚起,還沒來得及拔劍出鞘,而孫峻的大刀已經接連砍了過來,并把諸葛恪砍翻在地。張約見情勢不妙,急忙從旁邊過來解救諸葛恪,拔刀砍向了孫峻。不過,張約只砍傷了孫峻的左手。孫峻驍勇有力,受傷后隨手回砍一刀,砍斷了張約的右臂。
這時,伏兵們才反應過來,紛紛跑上大殿要砍殺諸葛恪一派的大臣。孫峻制止道:“要殺的是諸葛恪,現在他已經死了,不準傷害其他人。”
孫峻喝退伏兵,命令將地上的血跡拭擦干凈,然后又繼續從容飲酒,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似的。
參加宴會的群臣心驚膽戰地看著這一幕,人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不過,“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諸葛恪的次子諸葛竦和幼子諸葛建聽聞父親被殺于大殿之上,馬上知道再不逃跑就有人來收捕他們了。于是,他們用車子載著母親計劃逃到魏國避難。諸葛竦知道孫峻心狠手辣,一定會派人來追捕他們,便決定用自己的性命來負責斷后,為母親和弟弟諸葛建贏得寶貴的逃命時間。
當然,孫峻是不會放過諸葛恪的妻兒的,遂派遣騎督劉承率軍追趕,并在白都追上諸葛竦將之殺死。諸葛竦的自我犧牲確實贏得了一點寶貴的時間,使得諸葛建帶著母親渡過長江倉皇往北投奔魏國。不過,最后還是功虧一簣,諸葛建和母親走了幾十里快要到達魏國邊界時,被追兵趕上收捕回去處死了。諸葛恪的親屬和親信都受到牽連,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親信朱恩等人被誅滅三族。
諸葛恪直系親屬死了,旁系親屬也跑不掉。孫峻派遣無難督施寬前往荊州,召集駐扎在江陵的鎮東將軍朱績帶領孫壹、全熙等人一起領兵前去公安城收捕諸葛恪之弟諸葛融。孫峻知道朱績與諸葛氏有仇,讓朱績奉旨擒拿諸葛融會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是給朱績一個公報私仇的機會,他會感激孫峻;二是朱績必定十分賣力,幫孫峻順利滅掉政敵。由此可見,孫峻是懂得收買人心且有一定的權謀手段。
諸葛融聽聞其兄諸葛恪被誅,如今官兵又兵臨城下,大為恐懼,不知道如何是好。施寬等人指揮軍隊將城池包圍后,諸葛融無計可施,知道難逃一死,只得服毒自殺,而他的三個兒子也全被處死,慘遭滅門。
至此,在吳國的諸葛氏被政敵消滅得一干二凈,慘遭滅族。諸葛恪曾經權傾一時,可惜最后他犯了各種錯誤失掉了人心,招致災禍,身死族滅,悲乎哀哉!
獨裁者孫峻
諸葛恪被誅殺后,一些見風使舵之人紛紛上表推薦孫峻。于是,小皇帝孫亮下詔任命孫峻為丞相、大將軍,假節督管吳國所有軍隊,晉封富春侯。因此,孫峻全面掌握軍政大權,取代了諸葛恪的職位,成為吳國實際上的執政者。毫無疑問,孫峻成為這次宮廷政變最大的受益者。
孫峻一向沒有顯赫的聲名,又沒有出色的業績,卻通過一次宮廷政變成為一國主宰,并開始專擅朝政。孫峻驕矜陰險,性格好殺,知道很多人心中不服他,就不斷通過嚴刑立威以濫施酷刑殺人,導致百姓怨聲載道。孫峻執政后,他色膽包天地多次潛入后宮奸淫宮女,并暗中與全公主孫魯班私通。(《三國志·孫峻傳》:“峻素無重名,驕矜險害,多所刑殺,百姓囂然。又奸亂宮人,與公主魯班私通。”)
孫峻是孫權的堂孫,孫魯班是孫權的長女。從兩人的輩分上來看,孫峻是孫魯班的堂侄兒,孫魯班是孫峻的堂姑媽,他們的血緣關系離得挺近。
順便提一下,孫魯班的丈夫全琮在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去世了。作為一個寡婦,孫魯班是半老徐娘依舊風韻猶存,并利用自己的身份在皇宮中經常與孫峻幽會。同時,這對男女不但勾搭成奸,而且陷害忠良,使得吳國政壇烏煙瘴氣。
有人說,孫魯班在丈夫全琮去世后因為按耐不住寂寞勾搭孫峻,是“三國最淫蕩的女人”。其實,孫魯班和孫峻發展成為情人,恐怕是政治上互相利用的因素占得更多一些。
前文提及,孫魯班與孫和的母親一向不和。因此,孫魯班在孫峻執政后不失時機地勸說其將孫和遷居到新都,并想以此整死孫和。孫峻素來諂媚侍奉孫魯班,故而滿口答應。在此之前,有謠傳諸葛恪企圖擁立孫和在武昌登基,所以孫峻無論是為自己考慮還是為了討好孫魯班都不可能放過孫和。
于是,孫峻派遣特使到長沙剝奪了孫和的南陽王印璽綬帶,將他流放到新都。孫和只得默默地收拾行李,帶著全家男女老少一起上路去新都。想不到,過了幾天孫峻又派特使帶著一封新詔書追趕孫和,而這是一封賜死的詔書。
事已至此,孫和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了。在孫和自盡前,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張氏,與之告別。張氏聽了丈夫永訣的話,強忍著淚水堅決地說道:“無論吉兇福禍,我這一輩子都相隨著你,終不能獨自一人存活在世上。”
在孫和自盡后,張氏隨之自殺殉夫。孫和夫妻無辜被逼死的消息傳出后,吳國上下都為之悲傷嗟嘆。
孫和有一個愛妾叫作何姬,她目睹了孫和的自殺過程,也恨不得自殺殉夫。不過,何姬見孫和遺留下四個嗷嗷待哺的兒子,悲痛欲絕地說道:“如果都跟著一起去死,誰人來撫孤育小?”
孫和死后留下四個兒子,其長子是孫皓,當時年僅十一歲。孫皓是何姬的親生兒子,他也目睹了父親孫和自殺的慘烈場景,并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腦海之中。十幾年后,孫皓陰差陽錯地成為吳國的末代皇帝,由于童年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心理有些變態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展開了瘋狂殘酷的報復。何姬是一個性格堅韌、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忍辱負重地活著,獨自撫養孫皓及其他三個孩子。孫皓登基后,追尊父親孫和為“昭獻皇帝”(后改尊為“文皇帝”),而何姬被尊為“昭獻皇后”,隨之晉升為皇太后。此是后話。
孫峻獨自專持軍政大權后,他還有兩件事情亟需要做:一是繼續打擊政敵,掃清專政的障礙;二是設法收買人心,鞏固自己的統治。
孫峻忌恨聶友與諸葛恪交好,打算將他趕往荒涼的地方——去交州郁林郡做太守。聶友才干過人,是社會上的知名人物,留這么一個政見不合者在京都自然不利于孫峻的統治。聶友得知孫峻的打算后,心中很是郁悶,不久就憂憤而逝。
滕胤見孫峻鏟除異己者,急忙向朝廷提交辭呈,請求回家養老。因為滕胤是諸葛竦的岳父,與諸葛恪有著姻親關系,所以孫亮接到滕胤的辭職申請書后在孫峻的指示下批示“不同意”。
滕胤德高望重,是孫權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如果在他沒有犯錯的情況下同意他辭職離京,無疑會讓孫峻背負上嫉賢妒能的惡名。于是,孫峻為了挽留滕胤親自去做他的思想工作,誠懇地說道:“鯀和禹罪過不相連累,滕侯何必這樣呢?”
孫峻這句話說的是鯀禹治水的故事。相傳上古時代,神州大地洪水泛濫,鯀受命治水,但他用筑堤堵水之法治水,九年不成功,獲罪被舜處死。后來,舜讓鯀的兒子禹負責治水事宜。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取得成功。最后,禹治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成為夏朝開國君主。
在孫峻的挽留之下,滕胤只得繼續留任。為了拉攏滕胤,孫峻讓孫亮下詔晉封滕胤為高密侯。盡管孫峻提高了滕胤的俸祿和爵位,但還是提防著滕胤,不讓他擔任御史大夫,限制對方的實權。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其職責是負責監察百官,是一個僅次于丞相的職位。對于孫峻的做法,吳國很多士人皆備感失望(“士人皆失望矣”)。
雖然孫峻與滕胤關系并不融洽,但他們為了各自需要在外表上都相互包容,繼續一起共事。
呂據作為孫權臨終前安排的輔政大臣之一,當然也是孫峻的拉攏對象。于是,孫峻升任呂據為驃騎將軍,讓他兼管西宮事務。孫峻為了爭取宗室成員的支持,將孫壹從鎮南將軍遷任鎮軍將軍,給予假節權力,令其駐守夏口。
在孫峻的建議之下,孫亮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將“建興”年號改為“五鳳”。
五鳳元年(公元254年),吳侯孫英見孫峻濫用職權,擅權專橫,禍亂朝綱,遂企圖謀殺孫峻為國鏟除權臣。孫英是故太子孫登的次子,東吳宗室。不過,孫英還沒有動手就被孫峻提前知道了,并在謀殺計劃泄密后自殺身亡。
據《吳歷》記載,孫和無罪被賜死引起了眾人的同情,很多人為此義憤填膺,非常不滿孫峻濫殺無辜。前司馬桓慮見眾人對孫峻懷有不滿之情,遂暗中秘密召集一些將吏謀劃刺殺孫峻,欲擁立孫英為帝。桓慮和孫英一樣,他的計劃還沒有動手就泄密了,最后這些參與之人都被孫峻誅殺了。不過,孫英并不知道桓慮等人的計劃。
吳國頻繁發生針對孫峻的謀殺事件,由此可見孫峻的統治并不得人心。
孫峻發動宮廷政變攫取了最高權力,但他為后來者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導致吳宮喋血事件層出無窮。從此以后,吳國政壇將永無寧日。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