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75屆世界鑄造會議在德陽收官。
這一全球鑄造業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了全球目光,行業熱點在此“碰撞”交鋒。
101年前,第一屆世界鑄造會議于1923年在法國巴黎召開;101年后,第75屆世界鑄造會議在德陽收官。百年盛會在這片擁有3000多年鑄造基因的土地上得以傳承。
德陽,以“鑄造”為媒,為賓客呈上了一場饕餮盛宴。
3天時間,9場高水平大會報告、18個精彩紛呈的分論壇,在全球鑄造領域發出“德陽聲音”;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00名鑄造行業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世界鑄造領域,共享經驗、共謀未來,為全球鑄造領域呈上“德陽方案”。
“此次大會正成為聚焦鑄造產業新技術、凝聚行業共識、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快規劃建設新型鑄造行業體系的深度探索與實踐,為城市打開新窗口,為產業開辟新空間。”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
以德陽作為核心“地標”——讓世界捕捉到“鑄造”行業的前沿新動態;讓世界聽到全球專家“聚智”的建言良策;讓世界看到推動鑄造產業發展的“德陽方案”……
“善鑄造”“精學術”“遠謀劃”……盛會告一段落,建設中國高端裝備科技城大幕已拉開,德陽鑄造產業瞄準更高目標揚帆再起航。
大會開幕現場 (李洋 攝)
大會帶來“新收獲”——
前沿信息與學術成果集中釋放
現有的鑄造產業可從哪些方面去改進?先進鑄造工藝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鑄造產業怎樣培養高素質能工巧匠?……
第75屆世界鑄造會議開幕前,一系列問題已經在行業內醞釀,都希望在大會上捕捉到世界鑄造產業的前沿動態。
與會者沒有失望,滿載著世界鑄造產業的最新成果盛興而歸。
3天的時間里,大會在9場報告和18場專題論壇上,針對壓鑄技術、材料基因工程、精密鑄造技術、綠色低碳、增材鑄造技術、數字化智能化鑄造……每個熱門話題都有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展開對話,觀點交鋒,干貨十足,碰撞出新的思考和火花。
分論壇現場 (會務組供圖)
本次大會還收到來自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473篇論文投稿,共精選出大會報告9篇、分論壇報告207篇……一場場豐富多彩、高水平的學術盛宴,在德陽向全行業呈現。
記者在會場看到,會議精選出45篇壁報論文展出。這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目光,研究者們圍在壁報前,積極分享著各自的研究成果,現場討論熱烈,學術氛圍濃厚。
除了面向行業細分賽道開展交流,本屆大會還邀請多個國家的238位優秀行業工作者分享經驗與成果。
在28日閉幕式上,大會頒發了10項最佳科學論文獎、3項最佳技術論文獎、25項最佳青年論文獎和15項最佳博士生論文獎。
“這是我參加過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盛會,會議上,聚焦鑄造技術創新,讓我收獲了很多行業新知識。”來自西班牙蒙德拉貢大學的學者David Abedul Moreno表示自己雖然第一次來德陽,但感受深刻,他將把此次大會上學到的新技術與新知識帶回西班牙,進行深度研究。
博士生論文頒獎現場(會務組供圖)
來自丹麥的迪砂工業有限公司的代表佩爾·拉森也說:“此次大會中有很多先進的鑄造企業和技術,我對智能化鑄造技術非常感興趣。看到了很多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案例,收獲頗豐。”
不僅是到場的參會者收獲滿滿,大會還通過網絡直播現場速遞……努力推動科研與應用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人才培養的國際舞臺、促進全球鑄造產業發展等,成為此次大會普遍共識。
企業展臺(李洋 攝)
大咖精英“新碰撞”——
技術升級與綠色發展交相輝映
在收獲“鑄造”行業前沿信息與學術成果后,也激發了各界大咖深度“碰撞”行業技術與發展的熱情。
更多的思考在本屆大會上“碰撞”出新火花。
鑄造被稱為“工業之母”,是裝備制造業不可或缺的工藝環節,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鑄件產能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鑄件出口國之一。鑄造工藝技術水平如何提升和迭代升級?
“鑄造業現在最需要的是創新和年輕化。”在世界鑄造組織前主席Carsten Kuhlgatz博士看來,鑄造產業是傳統產業,但也是充滿創新機會與挑戰的行業,更需要進行創新和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因此,他主導并發起了“世界鑄造組織全球青年科技論壇”,致力于行業人才培養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與活力。
展會現場 (李洋 攝)
“進一步推動鑄造業技術進步并構建行業供應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是行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第75屆世界鑄造會議組委會主席謝華生也提出看法。
除了探討技術升級,更多的從業者也在關注全球鑄造業的發展趨勢。
佩爾·拉森認為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的主要方向。隨著環保要求日益嚴格,鑄造企業必須不斷改進工藝以減少污染排放,同時開發更環保的材料和技術。此外,數字化和自動化也應加速推進,將有助于提高生產的精度和穩定性。
看好綠色化發展的還有來自丹麥諾瑞肯集團代表(高級副總裁)Morten Bechlund,他認為全球鑄造業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和資源挑戰,可持續發展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由之路。他認為,鑄造廠作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環節,對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也依賴于資源的穩定供應。他建議,全球鑄造業同行應共同努力,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業務戰略,加強技術創新和合作交流,實現鑄造業的綠色轉型。
首臺G50燃機鑄鍛件(廣大東汽供圖)
德陽提出“新方案”——
企業探索與政策引導雙向奔赴
使者亦是行者。此次會議所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思考和技術成果,還顯露著一座城市產業發展的變化。
作為此次大會舉辦地,德陽在中國制造產業版圖中占據重要一席——
從三星堆到三線建設,鑄造產業底蘊深厚,是國內最大重型機械和設備生產基地之一。
產業底蘊來自德陽企業一直的探索與拼搏。
作為世界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具備極限制造能力的企業,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近年研制出世界最大單機容量500MW級沖擊式水輪機超大型轉輪中心體等關鍵核心鑄鍛件產品,目前,二重裝備能夠一次性冶煉900噸級鋼水、澆注700噸級鋼錠、制造500噸級鑄鋼件和400噸級鍛鋼件,制造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轉輪體鑄鋼件澆筑現場(二重裝備供圖)
二重相關負責人劉宇坦言,企業近年與西門子、斯柯達、三菱等品牌都有合作,今年更是將海外拓展提升作為重點目標。他希望通過參會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并拓展國際業務,把中國重大裝備制造和服務帶向全世界。
“2024年,鑄鋼板塊銷售收入達兩位數增長,我們已成為高端裝備鑄鍛領域關鍵零部件配套龍頭企業,立足行業前沿。”廣大東汽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安云說,通過多年深耕,該公司擁有完整的高端裝備零部件產業鏈、百噸級特大鑄鋼件鑄造能力、大型精密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和生產制造全過程檢驗試驗能力,產品技術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產品市場覆蓋歐洲、美洲、亞洲,70%以上的客戶是世界500強和行業領導者。
作為本土成長起來的鑄造企業,德陽天(應)和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行政副總廖亞雯顯得十分謙虛。“我們聚焦的是小眾鑄造領域發展,今年才開始走出去參展,此次參展也是希望提升企業知名度。”廖亞雯表示,過硬質量和創新研發正是該企業發展的一貫宗旨,“這幾年,公司不斷專注研發創新、控制成本、打造過硬質量,因此一直保持增長態勢。”
憑借質量與創新,成立23年來,德陽天應和已從單一的鋁合金砂型重力鑄造技術,發展到包括金屬型重力鑄造和金屬型低壓鑄造在內的多樣化鑄造工藝,形成了天應和的鑄造核心。通過不斷創新和嚴格的質量控制,成功為國際知名企業生產出高品質的電驅殼體,已逐漸開始運用到氫能源商用車上。
類似這樣引領與推動行業發展的企業在德陽還有很多。
目前德陽已構建起涵蓋40個工業大類、503個小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具有一次冶煉900噸優質鋼水、制造500噸級鑄件的極限制造能力,誕生了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國和一號”等“國之重器”,為全球鑄造事業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產業底蘊還來自政府層面的引導與規劃。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德陽建設高端裝備科技城的意見》,明確到2027年,高端裝備科技城建設成勢見效。德陽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重大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實力全國領先,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全球影響力更加凸顯。到2035年,德陽將全面建成全國一流、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科技城。
肩扛責任與使命,德陽提出集中力量抓工業,加快建設中國裝備科技城,著力提高鑄造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在世界鑄造組織前主席Carsten Kuhlgatz博士看來:“這一舉措非常重要,中國鑄造裝備行業水平完全可以再上一個更高水平。”
正如世界鑄造組織(WFO)執委會秘書長何塞·哈維爾·岡薩雷斯(Jose Javier Gonzalez)評價,“德陽制造基礎強大且工業實力雄厚,正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為世界提供高質量產品。”
(四川經濟網記者 閆新宇 李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