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宋朝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存在,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君臣關系融洽,皇帝不濫殺大臣。
整個宋朝,只殺了兩位高官,一個是抗金英雄岳飛,一個是金人扶植的偽皇帝張邦昌。
宋朝的大臣如果犯錯,最多是貶職流放,輕易不會要人命。宋朝大臣還可以在上朝的時候為難皇帝,給皇帝添堵,讓他想發作卻不敢發作。
這事要是發生在清朝,簡直不可思議。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一切跟宋太祖趙匡胤有關。
趙匡胤是個比較仁慈的皇帝,即位之后沒有濫殺功臣,而是和和氣氣,杯酒釋兵權。他臨終還留下這樣的遺言:不許未來繼任的皇帝們濫殺言官和大臣?!?太上皇)又語臣曰:‘歸可奏上,藝祖有約,藏于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宋史》卷379《曹勛傳》)
不得不說,趙匡胤是古代皇帝中最宅心仁厚的一位,比朱元璋、朱棣覺悟高,比康熙和乾隆境界也強的多。
鮮為人知的是,在宋朝開國時期,趙匡胤也曾經殺過一個名叫張瓊的大臣。既然趙匡胤那么仁慈,為何要殺張瓊?
北宋建立之前,中國處于五代十國時期。開國之初,北宋面臨的形勢十分復雜,可以說是群敵環伺。
當時的北宋,西南有后蜀,南方有南唐、吳越和南漢,北方有強大的北漢和契丹。他們時刻都在盯著北宋,影響著大宋政權的穩定,稍有不慎,勝利成果就會葬送。
趙匡胤是馬上皇帝,他明白江山得來屬于機緣巧合,殊為不易,必須小心謹慎,跟大臣精誠團結,才能鞏固政權,擴大戰果,一統江山。
因此,他對那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很是看重,沒有過河拆橋,更沒有兔死狗烹。
這既是趙匡胤宅心仁厚,也是當時的“國際”大環境決定的。
建國之后,趙匡胤不但沒有像漢高祖和明太祖那樣殺掉功臣,而且還給他們高官厚祿,與很多大臣結為親家。
那么趙匡胤為何單單要跟張瓊過不去,此人到底做了什么出格的事,為宋太祖所不容?
很多人提起宋朝開國功臣,首先想到的便是趙普、石守信、高懷德、曹彬、王彥升和潘美等。
張瓊是大名館陶(今河北省)人,關于他的出生年月,史書上沒有記載。可以知道的是,張瓊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從軍的,還是能力不錯的戰將。虎父無犬子,繼承了父輩優秀基因的張瓊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騎射功夫非常了得。15歲的時候,就能和父親在操場上殺上幾個回合,讓周圍的人暗暗稱奇,贊不絕口。
起初,張瓊并不是在趙匡胤手下,而是在后周皇帝柴榮的軍隊任職。
原因很簡單,柴榮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距離張瓊的老家館陶只有一百多里路,也算是老鄉。因此,張瓊最初是跟著柴榮打仗,不過總體來說表現平平。
而趙匡胤在后周開國皇帝郭威起兵的時候,就已經在其軍中任職。(其實趙匡胤是河北涿縣人,距離館陶也不算太遠。)
因此,張瓊后來到了趙匡胤的帳中,開始嶄露頭角。
前面說過,當時的中國群雄并起,誰也不服誰,戰爭相當頻繁,每天都在廝殺。作為一名戰將,可以說馬不停蹄, 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這也給了張瓊表現的舞臺,得以建功立業。
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戰場上,張瓊大顯身手,舍生忘死,讓趙匡胤受益匪淺。
有一次,趙匡胤跟著老大周世宗柴榮南征,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南方溝渠遍布,水網縱橫,作為旱鴨子的北方兵不服水土也不善水戰,陷入被動。
這一天,趙匡胤帶著幾十名親信乘船出去偵察,船老大不知道是不熟悉路況,還是故意使然,船兒駛入死敵,無路可走。
不一會,南唐的戰船紛紛圍攏過來,敵方士兵手持弓弩,對準趙匡胤,大喊“繳槍不殺”,形勢萬分危急。身邊人一看慌了手腳,紛紛往后退,不知所措。
這時候,身后一員大將出現,他大吼一聲:“主公莫慌,末將來對對他們!”
這名戰將不是別人,正是張瓊。趙匡胤大喜,立即閃身讓張瓊迎戰。張瓊從容不迫,張弓搭箭,對準對面穿上的敵兵,連發十數箭,箭無虛發。一時間,慘叫聲一片,包括指揮官在內的敵人紛紛倒地,對方陣腳大亂。
此時不跑還待何時?趙匡胤拿劍逼著向導,搖船逃出生天。他們剛剛離開,更多的敵船就趕到了。見此情形,趙匡胤驚出一身冷汗,今天如果不是張瓊,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還有一次,趙匡胤帶兵攻城,對方假裝說要投降。當趙匡胤策馬上前的時候,城上卻萬箭齊發。
危急時刻,又是張瓊挺身而出,用身體擋住了箭雨。雖然張瓊穿著甲胄,但是城上弓弩射出的箭矢不但射程遠,而且初速度很高,穿透力很強。因此,張瓊還是身中數箭,血流如注,可以說與死神擦肩而過。
反觀趙匡胤,因為有了張瓊的保護,他安然無恙。
一將功成萬骨枯,正是有了張瓊等戰將的出生入死,才有了趙匡胤的大宋江山。登上皇位之后,他也面臨每個開國皇帝都會遇到的難題:該如何處置為自己戎馬半生的這幫老兄弟?
其實很簡單,前有車,后有轍,漢高祖劉邦已經為后人做出榜樣,那就是構陷功臣,雞蛋里挑骨頭,找到他們謀反或者是貪污的罪名,把他們一網打盡,斬盡殺絕。
趙匡胤沒有那么絕情,他忘不了是大家選擇了“黃袍加身”,讓自己坐上龍椅的。
很快,歷史上感人的一幕在宮廷發生了。趙匡胤舉行一場宴會,講了前朝君臣相互猜疑,大將身敗名裂的往事。同時,他也回顧了陳橋兵變的過程。
然后他突然拋出了一個嚴峻的哲學話題:如果有一天,你們的手下也把龍袍披在你們任何一位的身上,你們又該如何是好?
功臣都是人精,立刻聽出了皇上話中的含義。于是大家紛紛表態,我們要交出兵權,讓皇上高枕無憂,我們也可以得到善終。
結果,石守信、潘美等大臣都退出軍界,被封侯拜官,享受優厚待遇,在家頤養天年。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贏,傳為佳話。
可是同是功臣,張瓊為何沒有能善終呢?或者說,趙匡胤如此仁厚,放過了大家,為何唯獨要給救命恩人過不去呢?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張瓊像張飛一樣性格暴躁,做事不經過大腦;二是像晚年關羽那樣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張飛性格暴躁,年輕時鞭打督郵,闖下大禍。到了知天命之年,這毛病也沒有改,對部下動輒拳打腳踢,甚至鞭打杖責,結果被部下殺掉。
關羽也是吃了狂妄的虧,孫權派人向關羽提親,希望與他結為兒女親家。這本來是搞好兩國關系,建立吳蜀聯盟的絕佳機會,然而關羽卻說了句殺人誅心的話:“虎女不嫁犬子”,罵人家一國之主是個狗東西,這讓孫權徹底放棄幻想,讓關羽惹上了殺身之禍。
張瓊也是如此,他戰功卓著,趙匡胤本來是對他寵愛有加。打下江山之后,趙匡胤讓他統帥禁軍,保護皇帝安全。
趙匡胤就是統帥禁軍造反的,這個職務十分敏感,也很重要,足見皇上對張瓊的信任。然而,張瓊脾氣暴躁,沖鋒陷陣還行,治軍就差遠了。他對部下非打即罵,工作方法簡單,惹得軍營怨聲一片。
趙匡胤一看這樣不行,不久之后,將其調到外地,擔任刺史、防御史。
在擔任禁軍首領期間,他又連續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史珪,一個是石漢卿。這二人都是趙匡胤當禁軍統帥時的心腹,宋朝建立之后,二人備受重用,擔任“紀檢委”負責人,專門舉報官員違紀之事。
他們的工作性質意味著他們能決定一個人榮辱,甚至生死。石漢卿、史珪倚仗自己是趙匡胤的親信,平時也很霸道。張瓊仗著自己與趙匡胤是生死之交,不把二人放在眼里,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人家,公開喊他們"巫媼"。
"巫媼"是啥意思呢,就是你們整天說閑話,搬弄是非,不是爺們,跟巫婆一樣。
史珪、石漢卿聽了怒氣沖天,他們指著張瓊說:“你小子別神氣,咱們不扳倒你,誓不為人!”史珪、石漢卿說到做到,不久便收集到了張瓊的四大"罪行"。
一是張瓊私自乘坐官家的車馬。二是他擅自接納一個叫李筠的反叛將領。三是私自養了100名武林高手,可以以一當百。四是私下里說太祖的壞話,比如“要不是我救他,太祖能當皇上?”
這四條罪,犯任何一條,都足夠殺頭了。趙匡胤看到這些黑材料之后,的確也被氣壞了,下令將張瓊逮捕,親自審問。
大概是認為自己坦坦蕩蕩,沒有罪過,到了太祖跟前,張瓊也十分托大,不跪拜,就那么直挺挺站著。
這讓太祖鼻子都快氣歪了,他本人就是發動兵變上位的,十分忌憚這種想要拔份兒的出頭鳥,因此,他也沒有經過深入調查,于乾德元年(965年),說出了決定張瓊命運的兩個字:“處死!”
張瓊被處死之后,宋太祖很快就后悔了,他聽查辦的官員回來報告說張瓊沒有個人財產,人家是兩袖清風,偌大的府苑,只有奴仆三人。
這時候,太祖的腸子都悔青了,他追悔莫及,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為了彌補虧欠,他下旨命優恤其家屬,還讓其兄張進晉升為龍捷副指揮使。
無論太祖怎么搞心態補償,人死終究不能復生。正因如此,趙匡胤臨終才立下遺囑,交代子孫當皇帝之后,不能隨便殺言官和其他官員。
人頭一落地,不能安回去,后悔也不好使,只要咱不殺人,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日后就有糾錯時間和空間。
所以你看北宋很多大臣如蘇軾、歐陽修等人犯錯之后最多是流放,而且之后還能回到朝中,繼續做官。這在明清兩朝,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宋太祖殺張瓊毫無疑問是有錯的,但跟朱元璋殺功臣有本質不同。趙匡胤是偏聽偏信,無心之錯,后者則是蓄意構陷,欲加之罪。
試想一下,如果張瓊遇到朱元璋,家屬能幸免嗎?哥哥張進日后還能當官嗎?不被株連就屬于燒了高香了!
參考史料:《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宋史·史珪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