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開幕的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現場,一件展現著觥籌交錯的酒宴現場、妙趣橫生而又暗流涌動的浮雕,令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克駐足。這件作品出自藝術家吳建楠之手,他擅長通過雕塑和壁掛浮雕的形式呈現當代城市生活和政治、體育等社會事件的主題,作品多采用動態構圖和強烈色彩,極富個性與新鮮感,能夠瞬間吸引觀者的目光。
在大學本科時期,吳建楠的目標是未來投身于電影行業。生于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1990年代,從關注當代人情緒邏輯、生存體驗的王家衛,到解構秩序、重構意義的周星馳,港片無疑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終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他,用雕塑的方式“提供一種視角和線索,讓觀者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體味”。
吳建楠的新展“香港地:片場&看臺”于9月19日在香港獅語畫廊開幕,借此機會,開眼 Eyepetizer與他就本次展覽及其個人創作經歷展開了如下對談。
開眼 Eyepetizer:
如何理解本次展覽標題“香港地:片場&看臺”?
吳建楠:
展覽標題其實有兩層含義。在觀看方式上,這些作品有著更接近電影、劇場或看臺的視角。我制造了不同層次的現場,有新聞事件和競技體育等已經發生的公共事件現場,有虛構的現場,比如描述龍死后情景的《龍之死》,有電視傳播的現場,比如《鄉村之愛》系列作品就取自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中的劇情場景,還有我生活中看到的現場,早期我做了很多關于紐約地鐵的東西,它們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些感受。
▲ 《龍之死》
▲ 左:紐約地鐵系列;右:《鄉村之愛》
我嘗試把觀者從現實中拉近到我導演的類似于戲劇的排演里,當你以一種跳脫出來的視角、一種拉遠的距離去看這些情境,會發現一些平時習以為常的事其實很荒誕。在某種程度上,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影棚,我們成了這個世界的看客。這種視角也同樣存在于香港的流行文化里,這就涉及到展覽標題的第二層含義,即對香港電影的致敬。從8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已經是華人文化的很重要的標記。
開眼 Eyepetizer:
為什么會創作《Z世代》這件作品?你在社交平臺為其配文“無辜的少教,清澈的無禮”,可以展開講講嗎?
▲ 《Z 世代》
吳建楠:
我最近接觸了很多Z世代的年輕人。他們身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不同于前幾代人的特質,比如很宅,比較依賴游戲和社交媒體,更相信自己的判斷......這些表現的背后與Z世代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和面對的問題相對應。與90后相比,他們大部分人的家庭條件更好,直接接觸手機互聯網數字時代,父母大多是70后,家庭關系更加民主開放......他們也有那一代面臨的問題,比如階級固化,競爭壓力加大,學歷貶值,就業問題,養老問題等。這些問題帶給他們一種清醒的表象,說他冷漠也好,現實也罷,背后其實都是一種無奈,世界對于這代人的巨大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
在《Z世代》這件作品中,我加入了我所感受到的這一代的特質。雕塑是一個00后職場女孩,她穿著休閑的衣服,抱著電子產品和貓,坐在辦公桌上朝觀眾吐著舌頭,表情無辜。她身旁的電腦屏幕顯示著股票的界面,是對當下環境的交代。
開眼 Eyepetizer:
《鄉村之愛》系列作品取自《鄉村愛情故事》的劇情場景,創作這類流行文化相關題材時,如何維持作品的藝術性?
▲ 《鄉村之愛》系列作品
吳建楠:
我沒有刻意關注藝術性的問題,作品的藝術性更像長期形成的素養,當你看的多了,經驗多了,它就成為了你的一種素質和感受。每件作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偏差,這件可能偏商業,那件可能偏學術,但這條軸心是不變的,所有作品做的都是自己。
開眼 Eyepetizer:
這次展覽有使用3D打印技術創作的作品嗎?你在數字雕刻和3D打印方面的嘗試有怎樣的進展?
吳建楠:
數字雕刻的優缺點很明顯,優點是比較自由,不受空間和材料的限制,缺點是無法準確地感受到物體在空間中的分量,在電腦里看到的和成品有一些偏差。3D打印技術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從之前材料只能做2D切割,到現在可以打印樹脂甚至金屬,技術的進步在改變雕塑本身。生產的過程改變了,相對應作品的意義也會有改變。但對我來說,它們都是我根據自己想實現的東西而去選擇的相對應的工具。我利用的是技術,而不是把它作為路徑。
開眼 Eyepetizer:
未來幾年,你打算繼續利用數字技術完成創作,還是有其他計劃?
吳建楠:
我想嘗試將雕塑結合影像、聲音甚至文字等平面的東西,這肯定要涉及一些技術方面的方式。作品還是以雕塑為主體,但我想讓它帶給觀者更立體的、多層次的感受,而不僅僅是靜止的一個點。
開眼 Eyepetizer:
近幾年,你的創作內容開始轉向一些社會事件。對于藝術和創作的意義,你的想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吳建楠:
創作的意義對我而言沒有改變,它一直是一個出口。我希望自己做這件事是開心的,創作需要自己先做爽。變化的是我的關注點,或我創作的載體。之前創作《紐約地鐵》系列時,我更關注自己身邊的東西,后來我的注意力轉向了社會事件,會關注得更遠、更大。這次展覽有幾件作品,關注點又回到了我自己內心比較主觀的感受。關注點的變化是會反復的,以自己為軸心,興趣點圍繞軸心變化。
▲ 展覽現場作品
開眼 Eyepetizer:
你分享過紐約Con Artist冬季藝術家駐地項目對你產生的影響,除此之外,過去參加的駐地項目還有哪個對你有重要意義?
吳建楠:
2023年我在上海斯沃琪駐地空間參加的項目,無論硬件還是軟件,包括工作人員和他們提供的支持、服務,都是我參加過的駐地項目中最專業、最完善的一個。在我結束駐地回到美國后,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又與我聯系,他們想帶我的作品去威尼斯雙年展,希望我出一個方案,這才有了后面的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算是我的一個小目標,沒想到這么快就能實現,我還是挺意外的。
開眼 Eyepetizer:
你曾提過,自己創作小型作品需40天左右。較長的創作周期對時間規劃、執行力、應變能力等都是考驗,你有什么建議能分享給相關經驗不足的雕塑專業學生?
吳建楠:
雕塑不像繪畫那樣有那么高的自由度,它更類似于建筑,從開始到最后的每一步都要在一開始想得非常具體,對創作者的執行力也是一個考驗。雕塑耗時較長,期間有從平面草稿到三維的轉換,也有材料的轉變,比如最初的材料可能是泥塑,后來又變成石膏、硅膠。
也正因為這個過程復雜,會有一些變量和偏差出現,有的時候“work makes work”,當你看到新的方向和可能,你要做出選擇,是繼續按照最初的計劃走,還是順著新的線索去摸索。你也要隨時做出選擇什么時候該停止。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也是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開眼 Eyepetizer:
你還以策展人身份做過幾場展覽,當時由藝術創作轉而嘗試展覽策劃的契機是什么?和藝術家相比,做策展人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吳建楠:
當時身邊在美術館、畫廊工作的朋友正好有這個需求,他們希望我利用自己海外的資源,幫他們做一些與美國或我的母校中國美院相關的展覽。我不敢稱自己為策展人,現在策展好像變成了一個門檻很低的事,并不是找幾位藝術家、寫幾段文字就叫策展。策展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科,我對它還是心懷敬畏的。在那幾場展覽中,我只是起到了類似于組織者的作用。
作者 - Roey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