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很有創意的家長會。
11月1日,新川外國語學校(初中)舉辦第三屆家庭教育沙龍活動,探討孩子內驅力、價值感和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等話題。有意思的是,老師們打破傳統家長會的年級界限,借鑒“混齡教學”的模式,讓低年級和高年級家長混坐在一起,進行“混齡”討論和交流,堪稱一次家庭教育的創新舉措。
一位六年級媽媽說,聽了幾位八年級和九年級爸爸媽媽的經驗,知道孩子上初中后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學業壓力和跟同學相處,非常有啟發。
六年級七年級家長混搭
接納孩子點滴 靜待花開
“孩子喜歡干的事情,不需要你催,比如喜歡打游戲,這就是他游戲的內驅力。”新川外國語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家庭教育指導師徐小平老師,以《內驅若風揚 未來帆遠航》為主題,講述了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激發學習內驅力。
徐小平老師告訴家長,孩子們各有長處,只是花期不同。“有的孩子不怕挫折,有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建議,有的孩子自我感覺良好,都是正常現象,只需靜待花開,成長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徐小平老師說,六到九年級的孩子懵懵懂懂,是非觀開始形成。等他上了高中,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跟父母說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甚至會頂撞、叛逆。所以,初中的時候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接納孩子的一點一滴,從內心里走近他,跟他成為無話不談的盟友,進入高中后,他才會順利度過青春期。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徐小平老師認為,有的父母總喜歡說孩子懶、笨、
差,這種上綱上線的論斷,是在把孩子往外推。孩子某一次不當的行為,不代表孩子本身,初中孩子的可塑性很強,隨意貼一個標簽,會讓孩子失去上進動力,找不到價值感。
“要鼓勵孩子主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可他的每一次進步。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不要把自己的評判強加在孩子身上,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
到底要不要“雞娃”?
新川外國語學校優秀班主任許柏梅老師,分享了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價值感,激發學習動力。
“有一種娃叫爛尾娃。”許柏梅老師說,孩子們寒窗苦讀十幾年,有的人畢業即失業,最寶貴的時光都花在了最沒意義的考試中,人生從此開始爛尾。很多人心痛孩子們的壓力,表示堅決不雞娃,結果被現實打臉,不知不覺卷入“雞娃”的行列。
她拋出一個引起共鳴的話題:我們到底要不要“雞娃”?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一個人的最重要的需求。有價值感的孩子,自信、自強,否則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價值感?許老師告訴說,要找到適合孩子認知能力的“學習區”,找到他的興趣和能力優勢,給他自主選擇興趣和試錯的權利,讓他感覺到被尊重、被需要,獲得心流的美好體驗,沉浸在學習和興趣中。
“當孩子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時,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要幫助他獲得價值感,挖掘優勢與潛能,并賦予其使命,他們自然會獲得持續學習的動力,自我驅動,探尋新知。當他學習遇到瓶頸時,要幫助他把目標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逐步達成,度過困難期。”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新川外國語學校英語老師、省國培計劃優秀講師李露以自己的孩子為例,講述了如何通過鼓勵,建立孩子積極的自我形象。她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多多鼓勵孩子,他就會獲得成就感。
當收到考試成績單,孩子說:“就怪某某科,要不然我總分第一了” 、“我再也不想學某某科了,反正也提不上去。”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該怎么處理?
李露老師認為,孩子因為一次考試不如意,已經不開心了,家長此時要跟孩子共情,接納他的情緒,耐心傾聽他的講述,放下手機,跟他一起分析試卷存在的問題,給孩子溫暖和鼓勵,他就會從失落中走出來。
李露老師表示,孩子在不斷長大,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成長型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三場家庭教育沙龍氣氛輕松活躍,三位老師的專題分享,引起家長們的積極討論,紛紛講述自己的教育經驗和困擾。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故事,說起來都那么美好和感人。
徐小平老師很感慨。她說,父母行業沒有畢業證,每次沙龍都有很多家長自愿參加,讓人感動。 “愛學習的父母,孩子不會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