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法治》雜志2025年4月下(總第200期)
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人民檢察院,一場別開生面的法治教育課正在“小紅沙”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展開。當荊江小學的學生們踏入這個融合科技感與教育性的空間時,迎接他們的不僅是檢察官的專業講解,還有學校德育教師的全程參與。作為檢校合作的核心載體“雙師課堂”模式正通過檢察官與教育者的協同發力,將冰冷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的成長指南,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打開新模式。
“法治號”游輪造型的多媒體展廳內,弧形巨幕正播放著未檢工作宣傳片,光影交錯間,未成年人保護的司法理念悄然融入學生的認知。這只是“小紅沙”基地場景化設計的冰山一角:掃黃打非“護苗”工作站將非法出版物的特征、危害及辨別方法以直觀形式呈現。預防校園欺凌專區通過智能交互系統還原真實場景,防性侵教育區則使用柔和的色調與互動裝置營造安全對話空間。
在校園欺凌防治環節,檢察官以三維動畫演示“言語侮辱”“惡意P圖”等校園欺凌典型場景,同步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關條款,圖文并茂地講解了言語欺凌、肢體欺凌、網絡欺凌等行為的法律界定與責任后果。緊接著,德育教師拋出開放性問題: “如果你們遇到校園欺凌,會采取什么行動?”現場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通過沉浸式學習和討論,學生們進一步學會如何正確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事件,切實提高了自身法律知識水平并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不同于傳統普法課的單向輸出,“檢校合作”的核心優勢在于角色互補:檢察官從司法實踐出發,用辦案中提煉的真實案例拆解法律風險;德育教師則以學情為切入點,將法治知識轉化為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成長建議。在網絡安全教育區,檢察官展示“游戲賬號詐騙”的聊天記錄截圖,分析背后的刑事法律責任;德育教師隨即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保護隱私與求助師長間找到平衡”,將法律底線教育與心理疏導相結合。
這種協同在模擬法庭環節達到高潮。學生們穿上法袍、拿起法槌,演繹校園欺凌案件的庭審現場。檢察官從訴訟程序角度指導舉證質證,德育教師則關注角色情緒-—當“被告”扮演者因愧疚低頭時,教師輕聲提醒:“法律的目的不僅是懲罰,更是引導成長?!边@種沉浸式法治體驗,讓法治教育超越知識灌輸,成為人格養成的一部分。
作為全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沙市區人民檢察院“小紅沙”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在2025年被沙市區教育局納入轄區中小學常態化教育計劃,每周都會安排學生們前來參觀體驗。通過“雙師聯動”模式,貼合學生需求和特點,打造互動性強的法治課程,并將其與校本課程有機融合,全力推動法治教育長效開展。下一步,沙市區人民檢察院將持續深化檢校合作,創新教育形式,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更多孩子切實感受法治的力量,使“小紅沙”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港灣。
2101期
來源|《人民法治》雜志
作者|楊顏吉羊 史婭霖
責任編輯|王云飛 黃嬌
編輯|余靜
點“推薦”給我一個小心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