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黃金行業十余年的商家王輝告訴新京報記者,市場上的“摻假黃金”主要是指被當作“足金”銷售的低純度黃金,一般摻有銀、銅、錫等金屬,以虛標純度的方式蒙騙消費者。
新京報記者 | 劉思維
編輯 | 甘浩
校對 | 劉越
都聽說過肉注水,沒承想,黃金也能注水。
來自上海的彭佳,眼看10月的黃金價格一路走高,就拿著一個月前購買的足金999手鐲,去一家回收店準備賣掉。當工作人員剪開手鐲的一瞬間,大家都懵了:手鐲內中空部分流出了疑似是水的透明液體,排空液體后,手鐲“縮水”2.51克。按當時的黃金回收價格(617元每克)計算,彭佳損失約1500元。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普通消費者難以分辨黃金真偽,連經常回收黃金的商家也會“打眼”受騙。這些被騙的案例五花八門,除了注水,市場上還有摻銅、銀、錫等金屬的低純度黃金,甚至還有用各種合金冒充的、不含一點黃金的純假黃金。這些低純度黃金或假黃金,被不法商家配以足金鑒定證書和品牌包裝,坑蒙消費者。
在暗訪調查中,新京報記者發現有商家在視頻網站發布“揭秘假黃金騙局”的科普視頻,實則以此引流進行售假,用15元一克的銅合金制成首飾和金條,并配以足金鑒定證書和品牌包裝,當做足金售賣。
從事黃金行業十余年的商家王輝透露,黃金金額大、鑒定門檻高,普通消費者難以鑒別,容易掉進商家利用信息差構建的騙局。發現被騙后,多數消費者舉證無門,陷入維權困境,不僅索賠不成,還可能會被商家反咬一口。
王輝表示,購買黃金首先要看是否印有生產廠家代號,其次是認準能出具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測中心(以下簡稱“NGTC”)等權威機構鑒定證書的商家。知名維權律師王良斌則建議,消費者購買黃金時要保留發票、收據、鑒定證書,將商品與商家招牌和柜臺合影,最好能夠拍攝視頻,確保能夠證明在此時此地購買了這件商品,作為日后維權索賠的證據,規避買到假貨的風險。
古法素圈足金手鐲“注了水”
10月23日,彭佳在網絡發帖,稱自己買到了注水黃金手鐲。
彭佳的手鐲剪開后流出液體,液體排空后,手鐲重量縮水。受訪者供圖
這是她9月15日在深圳旅游時,從國內最大黃金珠寶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貝的一間柜臺購買的一件古法素圈足金999手鐲。
當日水貝金價每克588元,工費每克10元,這只手鐲重49.18克,共花費約2.9萬元,價格足足比當天品牌專柜同樣克重的手鐲低8000多元。
省下一大筆錢的彭佳并不放心。深圳水貝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檢測機構,她交了25元檢測費,將手鐲送檢,大約1小時后,她拿到了檢測結果:手鐲含金量大于或等于999‰,克重為49.17克,誤差在0.01克以內。彭佳這才放心,相信自己真的“薅到了羊毛”。
買鐲子后一個月,因為金價持續走高,再加上第一次購買非品牌黃金首飾心里不安,她將這只手鐲送往一家奢侈品回收店,希望能賣個好價格。當工作人員剪開手鐲的一瞬間,彭佳懵了:手鐲內流出了疑似是水的透明液體,排空液體后,手鐲“縮水”2.51克,按當時的黃金回收價格(617元每克)計算,彭佳損失約1500元。黃金回收工作人員告訴她,她在水貝做的檢測只能檢測飾品表面含金量,“騙騙外行。”
不少消費者在線上渠道買到假黃金。新京報記者在黑貓投訴App輸入關鍵詞“假黃金”,出現8000余條相關投訴,其中,多數情況為在網絡購物平臺的直播間或商鋪購買黃金,收到貨幾個月后發現黃金造假,但此時商家已經跑路,由于超出退貨期限,消費者難以獲得賠償。
除了“摻假”,更惡劣的廠家、商家干脆制售“假黃金”,把色澤、質感與黃金相似的合成金屬刻上“足金999”字樣,當做黃金銷售。常見的有越南沙金和南非錫金,每克成本價約為七八元。
根據2016年5月4日起實施的國標文件,純度大于或等于990‰的黃金為“足金”。深圳水貝一位從事黃金行業十余年的商家王輝告訴新京報記者,市場上的“摻假黃金”主要是指被當作“足金”銷售的低純度黃金,一般摻有銀、銅、錫等金屬,以虛標純度的方式蒙騙消費者。近期,大盤金價每克普遍超過600元,白銀價格大約為每克30元,成本僅為黃金的5%,銅、錫則更廉價,不良商家通過摻假獲取暴利。
彭佳購買手鐲后的鑒定證書顯示手鐲材質為足金,事后她得知檢測結果僅為手鐲表面含金量。受訪者供圖
不少像彭佳一樣的普通消費者將鑒定證書視作“定心丸”,但貴金屬鑒定有很強的專業門檻,一些商家和檢測機構利用信息差,用鑒定證書替“摻假黃金”背書。
王輝介紹,單件送檢的黃金飾品一般只能測表面,剪開后也只能檢測截面的幾個點,水貝的上百家檢測機構中絕大部分都是私企,檢測的儀器多為幾萬元的國產光譜儀,精度有限,而黃金造假技術高超,一個手鐲可以拼接十節造假,即便截斷檢測,每一節的截面都可以點測出黃金,混在其中的其他金屬很可能檢測不出來。
“最有說服力的檢測方式是將黃金熔成金水,送到NGTC等權威機構,用德國進口光譜儀檢測。”王輝說,但這些機構不對接個人委托人做上述破壞性檢測,普通消費者不具備足夠的檢測條件。
回收店老板驗金無數也會看走眼
普通消費者難以辨別黃金真偽,就連驗金無數的黃金回收商家,偶爾也會“看走眼”。
陳峰是廣州市花都區一家品牌金店的加盟商,店里也回收舊黃金。9月3日,陳峰的合伙人獨自看店時,一個20來歲、福建口音的男子來到店里,要賣一對“家里長輩傳下來的”30多克的“純金龍鳳鐲”。手鐲顏色較一般黃金偏淺,表面呈磨砂質感,符合“老金”的特征。
陳峰金店收到的含錸龍鳳鐲。受訪者供圖
陳峰的合伙人按驗金常規流程把手鐲剪成幾段,用高溫火槍將手鐲燒至熔融狀態。如果是足金會變成赤紅色,純度低的黃金顏色會變黑或變青。一套流程操作下來,熔融狀態的手鐲沒有異常,陳峰合伙人按當日金價給了男子2萬多元。幾天后,陳峰把回收的黃金送至工廠,工廠將黃金熔化后,發現其中含有大量黑色雜質,工廠的光譜儀檢測結果顯示,這批黃金含錸量高達40%,這次“看走眼”造成的損失超過1萬元。
錸,是一種熔點高、密度高的重金屬,每克十幾元,硬度高于黃金。正因如此,摻錸黃金剪開時能感覺到硬度高,燒熔時截面不像足金會呈現出一個完美的液滴,而是呈毛刺狀,上面還會有黑點狀物質,那是高溫氧化的錸。
陳峰告訴新京報記者,報警后根據警方的反饋,摻錸龍鳳鐲來自一個福建生產假金的團伙,他們生產含錸黃金后,裝作普通客戶,在全國流竄,專騙回收黃金的商家。
“看走眼”的不只陳峰合伙人一個。
就在兩個月前,湖南省湘潭市公安局雨湖分局接到轄區多個寄賣行負責人報警,其高價回收的“千足金”首飾,經仔細檢查后發現為摻錸黃金。民警很快抓獲了3名嫌疑人,經調查,這個3人團伙在今年5月至7月籌集資金購買設備,將黃金和金屬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作“黃金飾品”20余件,在湘潭、瀏陽等地區的寄賣行,將純度較低的黃金飾品當做足金出售,實施詐騙,涉案金額20余萬元。
網售仿金飾品刻著“足金999”
相對于摻假的低純度黃金當足金偷著賣給不知情的消費者,另一類商家則在電商平臺直接以“假黃金”為關鍵詞,銷售自家的仿金飾品。
假黃金商家以“打假科普”視頻引流。網絡截圖
這類商家不少直接以“假黃金火燒不變色15元1克”來引流,直播畫面也打著“非黃金”字樣,直播間內的師傅,身穿寫著“非黃金”“合金材質”的圍裙,對仿金飾品進行火燒、截斷、熔化、沉水等操作,以此來證明其跟真金一樣的物理特性,“一般人看不出來。”
畫面內還有主播對師傅的操作進行講解,介紹貨架上的各種仿金飾品。主播還特意強調,這些飾品可以自己戴,也可以送朋友,但不能拿去賣騙別人。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多個售賣仿金飾品的商家,其小黃車內的不少飾品都明示“內刻999”,其中售價19.99元的一款古法平安福運手鐲的圖片,能明顯看到其上鐫刻的“足金999”字樣。
在另一店鋪內所售賣沙金手鐲的頁面,明確寫著“內刻999掉色包賠”“金店同款禮盒包裝”字樣,其手鐲售價40.90元。
雖然店家已經明示為“假黃金”,但在“有心人”面前,這些刻著“足金999”,有著“金店同款包裝”的仿金飾品,已經成為騙局的重要工具。
除了直接售賣“假黃金”,一些商家還打著“揭秘假黃金騙局”的幌子,借由各種檢驗黃金的土方法介紹新型仿金材質的神奇之處:“這種假黃金切開里面也是金色的,放水里秒沉,吸鐵石吸不住,水洗不掉色、不過敏”,“持續加熱后熔化成金水,過水后又變為金黃色。”
視頻尾聲,旁白隱晦點出:“有些商家拿它當真金賣,其實這種材料只要15元一克……”緊接著展示“神奇材料”制成的各式金燦燦首飾。別有用心的人收到“暗示”,點進發布視頻的賬號主頁,就能通過置頂視頻中標出的“定制選款+薇”添加微信,購買仿金飾品。
賣15元1克的假黃金還提供“足金”鑒定書
新京報記者以黃金首飾代購身份,添加了上述微信,一名微信號昵稱為“金工廠定制”的男子向記者報價:“20克以下一口價,20克以上的每克15元,可以打足金999鋼印,證書額外收費。”
假黃金商家朋友圈展示樣品截圖。
該男子朋友圈中展示出數十種當下熱銷的首飾款式和金條。“有量有價,200克以上打九折。”該男子介紹,其工廠生產的材質為“孟加拉赤金”,“不掉色不褪色,跟真金沒什么區別,只是材質不同,相似度超過95%。”在記者追問下,他補充道:“過不了光譜儀。如果機器檢測能過去的話,老弟就不用在這里賣1克15塊了,我要1克賣600(元)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根據黃金業內人士的說法,孟加拉赤金的含金量很高,價格高昂,“1克賣15元肯定不是孟加拉赤金,大概率是越南沙金或南非錫金。”
該男子發來一段視頻中,印有某某黃金字樣和標識的幾百根金條鋪了一地,他介紹,他們最暢銷的產品是金條,這也是“代理商拿得最多的,也是15元1克”。他們還能根據客戶需求隨意定制各品牌的金飾,提供鑒定證書。
新京報記者花費340元,從該男子處訂購了一只20克的古法素金磨砂手鐲。收到的快遞信息顯示,發貨地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與某知名金店相同的禮盒內,除了刻有“999”字樣的手鐲,還有價值40元的中鑒金銀珠寶檢測鑒定證書,其顯示鑒定結果為足金,并帶有查詢碼。
左側為NGTC檢測結果,中間為造假商家附帶的假證書,右側為假黃金手鐲。新京報記者劉思維 攝
記 者拿著這只假黃金手鐲到北京市東城區一家品牌專柜請店員鑒別,店員拿出了同款正品手鐲,兩相對比,乍看之下,兩款手鐲在色澤質感上沒有明顯差距,區別在于正品手鐲內部刻有“XXX足金999WHF”鋼印,假手鐲只印了“999”; 正品沒有實物證書但配有電子證書,假手鐲有實物證書; 包裝上,二者商標字樣一致,但設計不同。
記者又將假手鐲送往東城區某典當行驗金,典當行工作人員首先查看了手鐲內圈的鋼印,并指出:“999”鋼印的標注方式不符合國標,“很大程度上可能不是(黃)金的。”
根據2016年5月實施的國標文件,貴金屬首飾產品標識至少應包括廠家代號、材料、純度,例如某公司(廠家代號為ABC)生產的足金手鐲鋼印印記可標注為“ABC足金999”。接著,工作人員采用了輕微無損的方式,用驗金石檢測條痕。假手鐲摩擦驗金石留下的印痕顏色發白,不是黃金摩擦留下的黃色,在驗金石條痕上點酸后條痕消失,而黃金條痕點酸后不會出現變化。“沒有必要火燒,應該不是金的。”工作人員推測,火燒后手鐲大概率會變黑。
賣家自稱用“孟加拉赤金”制成的手鐲究竟是什么材質?新京報記者將手鐲送到NGTC進行鑒定,工作人員稱,對于個人委托人送檢樣品,只做表層檢測,檢測結論為銅合金手鐲。
買黃金怎樣才能避坑?
雖然水貝市場很多展廳和柜臺都貼著“假一賠三”的標語,甚至有商家提出假一賠十,但買到注水金手鐲的彭佳發現,別說“三倍賠償”,可能連實際損失都很難追討。
不少商家通過發布“水貝買到假黃金?恭喜你要發財啦!”的宣傳語吸引顧客,并以此打消消費者顧慮。圖片來自網絡
買到注水黃金手鐲后,彭佳在網絡發帖記錄維權過程,一些水貝商家在評論區留言,稱賣家是無辜的,是黃金回收商家在剪黃金時做手腳注水并“偷金”。彭佳并不相信,“在場有幾人見證,剪開時水就流出來了,我們都很吃驚,他不可能在我眼皮子底下完成注水和偷金兩個動作。”
她把在水貝購買手鐲的證書、照片、收據等憑證和回收店驗金時發現手鐲注水的監控視頻提交給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對方回復:現有證據無法認定商家存在違反法律法規情形,決定不予立案。
售賣注水金鐲的商家也曾主動聯系彭佳,說沒法判斷視頻里面的鐲子是他們售出的,但是他出于人道主義,可以賠錢給她,沒說具體賠多少,“但前提是我發聲明說明他們沒有問題。”
彭佳拒絕和解,但麻煩接踵而至。賣家聲稱,彭佳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對他們造成了負面影響,他們已經做了公證,法務將會起訴她。
在水貝從事黃金行業十余年的商家王輝透露,一些不良商家違反國標文件,故意不標廠家號,以這樣的手段規避售賣摻假黃金的法律責任,“商家直接來一句,你如何證明摻假黃金是我的貨,反咬你一口敲詐勒索,你拿他怎么樣?”
對于如何才能盡量避免買到假黃金,王輝提醒,在非品牌專柜買黃金,首先要看黃金是否標記廠家代號。“當然有些商家也會偽造大品牌廠家代號進行銷售。”王輝說,對消費者來說鑒定證書是最后一道保障,但黃金鑒定專業化強,機構魚龍混雜,認知門檻較高,消費者自己送檢容易踩坑,所以買黃金還得認準能夠出具NGTC等權威機構鑒定證書的商家。
王輝解釋,正規廠家會在采購一批貨物后送檢,上述檢測機構會從中抽檢幾件樣品,熔成金水,進行破壞性檢測,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檢測方式。
有三十余年執業經歷的知名維權律師王良斌告訴新京報,商家銷售假黃金或虛標純度售賣摻假黃金的行為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由于黃金交易案值較大,達到一定數額,還有可能構成詐騙罪、非法經營罪等,承擔刑事責任。
王良斌表示,黃金這類貴金屬鑒別門檻較高,消費者舉證難度較大,容易陷入維權困境,法律規定的退一賠三很難實現,多數情況下只能不了了之。正因如此,行政執法部門應該積極作為,不斷更新執法手段,有效查處造假商家,維護健康的市場秩序。
王良斌建議,消費者購買黃金時要保留發票、收據、鑒定證書,將商品與商家招牌和柜臺合影,最好能夠拍攝視頻,確保能夠證明在此時此地購買了這件商品,作為日后維權索賠的證據,規避買到假貨的風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除王良斌外均為化名)
星標?“探針News”
及時接收最新文章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