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這座古老而神秘的佛教圣地,在我心中裝了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兒時聽爺爺講古時,就提到過五臺山。
退休后,有了自主時間安排自駕游,五臺山,便成為我必須打卡的地方之一。
五臺山之行,終于實現(xiàn)。2024年8月4日晚,我與老伴從雁門關(guān)看古長城后,走一條鄉(xiāng)村公路從五臺山西門,踏入了風景區(qū),住竹林寺附近一家民宿。
五臺山門票每人135元,然而,凡60歲以上老者,都可以免門票,這讓我們占了便宜。
但這里住宿、吃飯,都有些小貴。由于景區(qū)夏季太火,貴,也有人住。
主干道路邊的酒店,600元一間房,去遲了還沒有房,偏僻地點的房,也要160元一間。我們是窮游,自然選擇了后者。
吃了晚飯,第一件事,是看民宿附的竹林寺。涼風吹來,身上覺得冷。一查詢,云臺山的氣溫是12度至20度之間。
天空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藍天白云,立馬烏云壓來,形成了一邊是烏云,一邊是晚霞的奇異天象。
天是調(diào)色版,我們在竹林寺,拍了寺廟建筑,還拍到了幾張與寺無關(guān)的非常棒的自然風景片。都是云彩的功勞。
五臺山,其山形,并不是華山、黃山、張家界那種拔地而起奇峰疊加的那種,而是一種有棱有角的圍山,山上樹木茂繁,還有不少山溪水穿行其間,山青水秀木茂廟多,是這里的外觀形象。
到五臺山,游客大多數(shù)并不是奔奇山異水而來,而是奔這里的佛教文化而來。
據(jù)說,這里是中國佛教的起源地,建寺興佛,可追溯至東漢時期,自那時起,五臺山便成為了佛教徒們的向往之所。
山巒起伏,峰嶺交織,如一條條蜿蜒盤旋的綠色巨龍,在五臺山中交頭接耳。它們把寺廟隱藏在林木之間。
山林的綿延不絕,像是給五臺山大地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綠毯。山間云霧起時,如夢如幻,時而如輕紗般飄拂,時而如波濤般洶涌,仿佛要將整個五臺山籠罩在神秘的氛圍之中。
藍天白云時,如詩如畫,遠看綠浪起伏,近觀寺廟雕梁畫棟如飛,這時的五臺山煙香與花香混為一談。
次日清晨,我們早早起床,擬開車先到塔院寺,這里集中了塔院寺、廣仁寺、顯通寺、菩薩頂、萬佛閣等5個寺院,釋加尼佛的舍利子,就留在塔院寺白塔之中。因在整修,我們并未見到舍利子。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五臺山最鼎盛時,是唐代,有寺廟300多座,號稱“大寺三百六,若蘭無其數(shù)”。
古代皇帝,并不是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尊佛,毀寺廟,還俗僧人的皇帝,還是大有人在。因而,五臺山的寺廟也是幾起幾落。
因朱元璋當過和尚,明朝時,五臺山寺廟又恢復到104家。如今。現(xiàn)存的寺院多達 90 余座(有的在景區(qū)外)。
廟宇林立,若佛祖灑下的繁星。五臺山成為國家級5A風景區(qū)后,一直香火旺盛,游客如織,摩肩接踵,對于一個自然風光并不是大美的景區(qū),人氣持久不衰,實屬少有。
五臺山寺廟內(nèi)禁止拍照,這讓喜歡拍照,把佛當一種文化來欣賞當著哲學來探索的我來講,心情有些不爽。好在寺廟外景可以隨便拍。
游完塔院寺這一片寺廟,我與老伴又來到殊像寺。這是主奉文殊菩薩的寺廟,游客也是川流不息。這里還有般若泉、瑞應(yīng)寺、鳳林寺、玉華寺。
入寺隨俗,寧可信其有。我們也學著其他游客的樣子,時而雙手合十,默念心中所想,求無病無災(zāi);時而手持相機,在寺廟外拍攝,將好奇與驚嘆收入鏡頭中。
一個導游講,釋迦牟尼佛曾在五臺山修行。曾數(shù)日不食,在極度的饑餓與疲憊中,堅守內(nèi)心的覺悟;曾抵御外界的誘惑與干擾,心如磐石,不為私心肉欲所動;曾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獨自沉思,感悟著生命的無常與苦難。
五臺山寺廟太多,自駕游不可能個個到訪,一葉知秋,一斑窺豹,我認為,若不是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者,或一心向佛的信仰者,選擇兩到三個片區(qū)旅游一下即可。
我們選擇了游塔院寺片區(qū)和殊像寺片區(qū)10個寺廟打卡。加上竹林寺,共看了11個寺廟,修心養(yǎng)性也罷,求神拜佛也罷,燒香許愿也罷,旅游打卡也罷,足夠了。
此次五臺山之旅,要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殊像寺。大雄寶殿內(nèi)的文殊菩薩像,騎坐青獅,手持寶劍,神態(tài)安詳而又威嚴。大智若愚是也。
他眉梢輕挑,似在對迷途之人投以警醒的目光,菩薩身著的青藍色法衣鮮艷奪目,神韻里滿是智慧的光芒與啟迪;
還有那眾多的羅漢像,姿態(tài)各異,有的笑容可掬,像個天真無邪的孩童,雙目彎成月牙,傳遞著快樂與純真,仿佛在訴說著佛祖點化眾生時的慈悲與寬容。
可惜的是,不允許拍照片,這與佛的寬容與慈悲相悖。佛的尊容,只能留在腦子里,人老人,易忘事,有照片,可以溫故而知新。還可以向他人分享。
我們所到的兩個寺廟片區(qū),都是人山人海,早上7點,交警便開始交通管制,我的車停在路邊一個空地上。
好在景區(qū)大巴車游客免費運送游客,即使這樣,堵車現(xiàn)象還是累見不鮮。我在想,五臺山為什么這樣紅火呢?
馬克思說:“存在,就是合理的”。五臺山的人氣旺(至少夏季),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積存深厚,要想深入了解中國佛教的古往今來,來五臺山親身感悟,是最好選擇;
二是國泰民安,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了盛世佛興,大量寺廟得以修復和保存;
三是旅游帶動。五臺山景區(qū)內(nèi),集中了近50家古寺廟,成為一種特別的旅游資源,道路擴寬,三產(chǎn)興起,保證了游客吃住行游安全舒適;
四是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良,海拔較高,最高點達到了3061.1米,加之林木茂繁,氧氣充足,特別是夏季,被稱為“涼都”。
五是人們精神追求的多元化。中國老百姓總體脫貧,中產(chǎn)小康之家體量世界第一。生活好了,便會追求精神升華,因而,禮佛敬佛信佛的人越來越多。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五臺山,因眾多的廟宇而聞名,稱其為佛都也不為過。相信很多人,因這里深厚的佛緣而靈動,這里似乎就是信仰的燈塔,不斷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來追尋那份寧靜與超脫。
我雖沉醉在這廟宇之間,感受著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領(lǐng)略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中國太大,美景太多,我都想去看看。對寺廟佛文化,也就只能蜻蜓點水了。
因此,當看了兩個片區(qū)寺廟,加上一個竹林寺,我們果斷選擇了離開,奔向中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也是一個藏佛存道的所在。
(文中圖片,均為湖北宜昌怪奇公社劉洪進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