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的王國杰教授,是國內研究東干人的權威。
在歷史上,東干人和中國人有著極深的淵源。據王國杰回憶,1990年10月,他首次訪問中亞一個叫“營盤”的陜西村時,當地的東干人對他會說“東干話”感到非常驚訝,問他哪里學會的。王國杰說上千萬的陜西人都會說這種話。幾個東干族的小伙子就把他抬起來在村子里繞了一大圈,一邊走一邊大喊:“老舅家來人了!”那種場景令王國杰十分感動,終身難忘。
另外一件事是,王國杰曾被當地的一位東干族老人問:“左宗棠的人還在不?”此事也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將這兩個故事寫進了自己研究東干人的專著中。
東干人源自中國陜甘,在歷史上,他們是通過兩次遷徙來到中亞的。第一次是1862年的1878年的清朝統治年間,第二次是1881年《圣彼得堡條約》簽訂后。
這兩次遷徙的人數有萬余人,經過一百多年的融合,他們最終成為了中亞民族中的一員,人數也達到了6萬以上。但是,由于文化強大的傳承性,他們即使定居中亞,也一直保持著很濃厚的漢文化的習俗。
從語言來說,東干人多年來一直堅持本民族特有的方言,這個方言的基礎就是陜甘地區的方言。他們說“出門散步”是“浪去了”,說“女子出嫁”是“給人了”,說“蹲下”是“蹴下”,稱政府機關為“衙門”,稱首都為“京城”,把舀水的瓢叫做“馬勺子”,說“昨天”是“夜個來”,把照片叫做“影圖”,把辣椒叫做“辣子”……
王國杰教授采訪過當地的一位東干詩人薩里爾,薩里爾能流暢地使用陜甘方言,但他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他說自己一生最不理想的事情就是沒有去過中國,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認識漢字,最痛苦的就是這輩子都在使用別人的語言(俄語)來思維。
王國杰還觀察到,當地有人家貼的對聯是“去國萬里情不改,離鄉百年語尚存”。
東干人在衣食住行上,也保留著強烈鮮明的陜西地方特色。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穿大襠棉褲,夾褲、汗衫、皮襖,不過后來逐漸歐化。飲食方面,東干人使用筷子,以面食為主,拌涼菜,吃醋,吃油潑辣子、黃豆。他們的烹飪技術聞名中亞,曾享譽蘇聯,經典美食包括蒸饃饃、鍋盔饃、南瓜包子、糖三角、油炸果子、麻花、燴面片、韭菜盒盒、羊肉丸子、biangbiang面等等。
甚至他們還保留了一些關中比較落后的習俗。當時王國杰教授帶著自己的一個女學生參加當地婚宴,當地的東干老人就說:“這女子上了天了!還敢和她老師同席入座。”說著就把她帶到了女席上。據說,在1948年的時候,他們還有纏足的風俗。
在婚喪嫁娶方面,東干人的婚禮裝扮和清朝服裝差不多,而且他們還保留著一些陜西關中農村的老習俗,比如新婚的時候有迎親車隊,有攔路討喜錢的,還要給新郎的父親、伯父、叔父臉上抹鍋灰,鍋灰越多代表人緣越好。當然還有鬧洞房。很多老的風俗禮儀,他們保存得甚至比今天的陜西人還要完整,正應了孔夫子的那句“禮失求諸野”。
在為人處世方面,東干人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特別重視倫理觀念,尊敬祖宗,注重人倫,講究道德,崇尚禮儀。他們把“忠主、忠君、孝親”視為人生的三件大事。為人處世方面,他們推崇誠信、慷慨、厚道、和諧,看重親情、重視家庭,推崇仁孝、重視同鄉情誼。
東干人一直保留著續寫家譜,寫方志,建立村史博物館的習慣,許多東干人都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祖籍是陜西的哪個縣哪個鄉,他們稱陜西為“我爺的省”,生平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回陜西看看。
上百年來,東干人入鄉不隨俗,經歷了各種重大的歷史變遷,卻沒有被完全同化,顯示出了東干人的頑強個性,也展現出東干文化或者說漢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