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父胡傳,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個有堅強意志,有治理才干的人。經過一個時期的文史經籍訓練后,他對于地理研究,特別是邊省的地理,大起興趣。他前往京師,懷了一封介紹書,又走了四十二日而達北滿吉林,進見欽差大臣吳大激。吳氏是現在見知于歐洲研究中國學問者之中國的一個大考古學家。
吳氏延見他,問有什么可以替他為力的。我父說道:“沒有什么,只求準我隨節去解決中俄界務的糾紛,件我得以研究東北各省的地理?!眳鞘蠈τ谶@個只有秀才底子,在關外長途跋涉之后,差不多已是身無分文的學者,覺得有味。他帶了這個少年去干他那歷史上有名的差使,得他做了一個最有價值、最肯做事的幫手。
有一次與我父親同走的一隊人,迷陷在一個廣闊的大森林之內,三天找不著出路。到糧食告盡,一切偵察均歸失敗時,我父親就提議尋覓溪流。溪流是多半流向森林外面去的,一條溪流找到了手,他們一班人就順流而行,得達安全的地方。我父親作了一首長詩紀念這次的事跡,乃四十年后,我在《論杜威教授系統思想說》的一篇論文里,用這件事實以為例證,雖則我未嘗提到他的名字,有好些與我父親相熟而猶生存著的人,都還認得出這件故事,并寫信問我是不是他們故世已久的朋友的一個小兒子。
吳大澂對我父親雖曾一度向政府薦舉他為“有治省才能的人”,政治上卻并未得臻通顯,歷官江蘇、臺灣后,遂于臺灣團中日戰爭的結果而割讓與日本時,以五十五歲的壽延逝世。
二
我是我父親的幼兒,也是我母親的獨子。我父親娶妻凡三次;前妻死于太平天國之亂,亂軍掠遍安徽南部各縣,將其化為灰燼。次娶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長子從小便證明是個難望洗心革面的敗子。我父親喪了次妻后,寫信回家,說他一定要討一個純良強健的、做莊家人家的女兒。
我外祖父務農,于年終幾個月內兼業裁縫。他是出身于一個循善的農家,在太平天國之亂中,全家被殺。因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故被太平軍掠做俘虜,帶往軍中當差。為要防他逃走,他的臉上就刺了“太平天國”四字,終其身都還留著,但是他吃了種種困苦,居然逃了出來,回到家鄉,只尋得一片焦土,無一個家人還得活著。他勤苦工作。耕種田地,兼做裁縫,裁縫的手藝,是他在賊營里學來的。他漸漸長成,娶了一房妻子,生下四個兒女,我母親就是最長的。
我外祖父一生的心愿就是想重建被太平軍毀了的家傳老屋。他每天早上,太陽未出,便到溪頭去揀選三大擔石子,分三次挑回廢屋的地基。挑完之后,他才去種田或去做裁縫。到了晚上回家時,又去三次,挑了三擔石子,才吃晚飯。凡此辛苦恒毅的工作,都給我母親默默看在眼里,他暗恨身為女兒,毫無一點法子能減輕他父親的辛苦,促他的夢想實現。
隨后來了個媒人,在田里與我外祖父會見,雄辯滔滔的向他替我父親要他大女兒的庚帖。(按胡先生《我的母親訂婚》一章里面,用的是“八字”二字,英文系Birth date paper,故譯庚貼似較貼切。)我外祖父答應回去和家里商量。但到他在晚上把所提的話對他的妻子說了,她就大生氣。她說:“不行!把我女兒嫁給一個大她三十歲的人,你真想得起?況且他的兒女也有年紀比我們女兒還大的!還有一層,人家自然要說我們嫁女兒給一個老官,是為了錢財體面而把她犧牲的?!庇谑沁@一對老夫妻吵了一場。后來做父親的說:“我們問問女兒自己。說來說去,這到底是她自己的事。”
到這個問題對我母親提了出來,她不肯開口。中國女子遇到同類的情形常是這樣的。但她心里卻在深思沉想。嫁與中年喪偶、兼有成年兒女的人做填房,送給女家的聘金財禮比一般婚姻卻要重得多,這點于她父親蓋房子的計劃將大有幫助。況她以前又是見過我父親的,知道他為全縣人所敬重。她愛慕他,愿意嫁他,為的半是英雄崇拜的意識,但大半卻是想望幫助勞苦的父親的孝思。所以到她給父親逼著答話,她就堅決的說:“只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好人,請你們倆作主。男人家四十七歲也不能算是老。”我外祖父聽了,嘆了一口氣,我外祖母可氣的跳起來,忿忿的說:“好呵!你想做官太太了!好罷,聽你情愿罷!”
三
我母親于一八八九年結婚,時年十七,我則生在一八九一年十二月。我父歿于一八九五年,留下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我父棄世,我母便做了一個有許多成年兒女的大家庭的家長。中國做后母的地位是十分困難的。她的生活自此時起,自是一個長時間的含辛茹苦。
我母親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中國史書記載唐朝有個皇帝垂詢張公儀那位家長,問他家以什么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離拆散。那位老人家因過于衰邁,難以口述,請準用筆寫出回答。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中國道德家時常舉出“百忍”的故事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但他們似乎沒有一個曾覺察到許多苦惱、傾軋、壓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事情。
那班接腳媳婦兇惡不善的感情,利如鋒刃的話語,含有敵意的嘴臉,我母親事事都耐心容忍。她有時忍到不可再忍,這才早上不起床,柔聲大哭,哭她早喪丈夫,她從不開罪她的媳婦,也不提開罪的那件事,但是這些眼淚,每次都有神秘莫測的效果。我總聽得有一位嫂嫂的房門開了,和一個婦人的腳步聲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她轉來敲我們房門了。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給我的母親,勸她止哭,母親接了茶碗,受了她不出聲的認錯,然后家里又太平清靜得個把月。
我母親雖則并不知書識字,卻把她的全副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我是一個早慧的小孩,不滿三歲時,就已認了八百多字,都是我父親每天用紅箋方塊教我的。我才滿三歲零點,便在學堂里念書。我當時是個多病的小孩,沒有攙扶,不能跨一個六英寸高的門檻。但我比學堂里所有別的學生都能讀能記些。我從不跟著村中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更因我缺少游戲,我五歲時就得了“先生”的綽號。十五年后,我在康奈耳大學做二年級時,也同是為了這個弱點,而被Doc(Doctor縮讀,音與dog同,故用作諧稱。譯者)的諢名。
每天天還未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在床上坐起。她然后把對我父親所知的一切告訴我。她說她望我踏上他的腳步,她一生只曉得他是最善良最偉大的人。
據她說,他是一個多么受人敬重的人,以致在他間或休假回家的時期中,附近煙窟賭館都改行停業。她對我說我惟有行為好,學業科考成功,才能使他們兩老增光;又說她所受的種種苦楚,得以由我勤敏讀書來酬償。我往往眼睛半睜半閉的聽。但她除遇有女客與我們同住在一個房間的時候外,罕有不施這番晨訓的。
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學。我年稍長,我總是第一個先到學堂,并且差不多每天早晨都是去敲先生的門要鑰匙去開學堂的門。鑰匙從門縫里遞了出來。我隔一會就坐在我的座位上朗朗念書了。學堂里到薄暮才放學,屆時每個學生都向朱印石刻的孔夫子大像和先生鞠躬回家。日中上課的時間平均是十二小時。
我母親一面不許我有任何種類的兒童游戲,一面對于我建一座孔圣廟的孩子氣的企圖,卻給我種種鼓勵。我是從我同父異母的姊姊的長子,大我五歲的一個小孩那里學來的。他拿各種華麗的色紙扎了一座孔廟,使我心里羨慕。我用一個大紙匣子作為正殿,背后開了一個方洞,用一只小匣子糊上去,做了擺孔子牌位的內堂。
外殿我供了孔子的各大賢徒,并貼了些小小的匾對,書著頌揚這位大圣人的字句,其中半系錄自我外甥的廟里,半系自書中抄來。在這座玩具的廟前,頻頻有香炷燃著。我母親對于我這番有孩子氣的虔敬也覺得歡喜,暗信孔子的神靈一定有報應,使我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并在科考中成為一個及第的士子。
我父親是一個經學家,也是一個嚴守朱熹(1130——1200)的新儒教理學的人。他對于釋道兩教強烈反對。我還記得見我叔父家(那是我的開蒙學堂)的門上有一張日光曬談了的字條,寫著“僧道無緣”幾個字。我后來才得知道這是我父親所遺理學家規例的一部。但是我父親業已去世,我那彬彬儒雅的叔父,又到皖北去做了一員小吏,而我的幾位哥子則都在上海。剩在家里的婦女們,對于我父親的理學遺規,沒有什么拘束了。他們尊守敬奉祖宗的常禮,并隨風俗時會所趨,而自由禮神拜佛。觀音菩薩是他們所最愛的神,我母親是為了出于焦慮我的健康福祉的念頭,也做了觀音的虔誠信士。我記得有一次她到山上觀音閣里去進香,她雖纏足,纏足是苦了一生的,在整段的山路上,還是步行來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