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貴州三都縣水族的路上,導游給我們講了一段上古遺書-----《連山》易的現世過程。
中國有本奇書叫《易經》,其實《易經》有三本,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
有人懷疑《連山》易和《歸藏》易是偽書,因為自伏羲畫了八卦之后,被大眾熟知流傳下來的僅有《周》易,而《連山》易和《歸藏》易誰也沒見過,只有一小波流言傳播。流言說,《歸藏》易在隋代時大概還有13篇,到宋朝時僅有3篇了,再往后,就只有零零散散的內容散落在各種古書里,完整的書誰也沒見過。后來經過多方考古證實,《歸藏》易確有其書,流言才終于停止。
而《連山》易,命運比《歸藏》易好不到哪兒去,因為在任何古書中都沒有它一點一滴的信息,包括原文、原譯,甚至附儀,僅在幾本古書中提到了“連山易“這幾個字,人們懷疑這本書完全是不存在的。
直到人們在《玉海》發現了《連山》易的記載,原文是這樣說的: “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歸藏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意思是,連山氏得到了河圖駱書,寫出了這套易法,而夏朝的人使用這套易法,稱之為《連山》易,經過種種方面證實,《連山》易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本易書。人們又經過研究、佐證,推斷出連山氏是炎黃中的“炎”帝。
那么,這《連山》易與水族有什么關系呢?
雖然苗族文化源遠流長,但是他們卻沒有文字,而水族,一個神秘古老的民族,卻有著自己的文字:水書。水書主要記載著農事、哲學、節日等方方面面的水族文化,而掌握著水書的人,也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是德高望重的水族精英,只傳男不傳女,在上古時期,被稱為龜師,現代人稱他們為“水書先生”。
多年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去貴州黔南州荔波縣找水書先生看水書,雙方起了激烈爭執。因為水書先生語出驚人,說水書就是《連山》易。
水書到底是什么書呢?這要先從它的流傳開始。水書是一種由水書先生世代保管和秘傳的宗教用書,里面記載了婚嫁、喪葬、出行、動土、生產、祭祀等方面禁忌,以及驅魔避邪、擋災避禍等事項的書,他們每一代都會把上一代流傳下來的水書抄寫下來,然后把原本燒掉用來祭祀祖先,荔波水書先生手中的手抄本水書已經傳承到了第七代。水書平時一般不使用,只有民間活動時才會拿出來使用。
水書文字是一種古老的文字,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字有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假借字等,因部分文字類似漢字的反寫、倒寫、改寫,外族人稱為反書,經水族學者研究,水書文字能被識讀的單字有500余字,含異體在內則有3000多個字。
其實,水書早在清末時期就已經被外人所知,1860年,清朝著名學者莫友芝對自己家鄉的水書進行了深入研究,水書被外族發現的時間比甲骨文被發現還要早39年。后來,水書一直被人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貴州省內的水書就多達2萬多冊。
那么,水族的水書到底是不是失傳的《連山》易?只能這么說,水書被部分專家考證為是早已失傳的《連山》易水語版本,目前歷史最早也只能定義在夏朝,再往前推斷也不是沒有,只是沒有更多的科考證明和輔助文字記錄,官方本著嚴謹的態度就沒有百分百將水書定義為《連山》易。
這次我到貴州旅游,便來了三都縣水族探尋他們的秘密。要了解水族文化歷史,最好的地方莫過于博物館。
水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貴州荔波、三都、獨山等縣市,水族自稱“睢(suǐ)”,據博物館資料記載,水族是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據文獻記載,水族發祥于陜西駱谷水,棲息于睢水流域,遷徙融入百越族群,定居棲息于黔桂邊界。關于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后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至今也暫無定論,非常神秘。
上古時代,駱人群體先遷洛水,然后由北洛水東遷進入河南的河洛流域,在此期間,水族先民群體產生了文字文明。到了大禹治水時代,先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今河南商丘地區的睢水流域,殷商王朝建立以后,水族先民成為文化貞人貴族階層。商末周初,水族先民為躲避商王朝的活埋危險以及周王朝的追殺而舉族南遷,進入嶺南茂名、湛江和雷州半島一帶,再往后,又歷經廣西后溯龍江而上定居黔桂邊境。
水族先民經過八九百年的發展,到了唐代逐步發展成為單一民族,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與唐朝設置的撫水州有關。后來,到了明清時期,水族又有水、水家苗、水家等漢稱,一直到1956年,才正式確定為“水族”。據2021年人口統計,中國境內的水族人口數量將近50萬。
水族人把農歷八月至十月稱為端節,端節相當于他們的新年,其實,他們也不過農歷,水族過的是“水歷”。漢族人把農歷1月稱為歲首,把農歷12月稱為歲末,但水歷,把8月作為歲首,9月作為歲末。
水族還有個神奇的地方,被稱貴州六大未解之迷,即姑魯產蛋崖,每隔30年左右,就會從崖壁上長出一顆圓圓的石頭。三都縣還曾懸賞50萬元破解迷題,可惜,至今無人能破解。
我們也親眼看到了其中一顆石頭蛋。
水族博物館附近有條非遺街,主要是展示水族的馬尾繡。馬尾繡最主要用于背帶裝飾,水族人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志。
而且馬尾繡工藝十分復雜,一般是用手工將二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然后用這種纏好的馬尾線按已構思或描繪好的花紋輪廓盤繞固定,接著就在馬尾線盤繡的輪廓內用絲線繡、挑、補、梭成各種紋飾圖案,這種由馬尾繡繡成的圖案形象逼真,極富立體感。現在,它不僅用來制作背帶,還可以繡成畫、背包、首飾等等,客人可以直接購買或定制。
水村的人也不僅只是種種地、繡一繡馬尾線,他們還賽馬。
我們到三都西部賽馬場的時候,正好遇到本地小學生來研學,這里擁有馬匹無數,三都水族有著馬背上的民族之稱,每年端節還會進行賽馬比賽,被網友們戲稱貴州村馬。
這里可以騎馬,就在我們圍觀小學生騎馬的時候,有個小女孩跑了過來,一點也不認生,說沒有看過水書,特別想看看水書。
我說:“可以去博物館看啊”。
她一臉不可置信,“博物館很遠吧”。
我說,不遠。離你現在的位置很近。
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博物館要錢嗎?“
“不要錢“。
她又一臉黯然,奶奶肯定不讓去。
我跟她說,讓奶奶帶你去。
沒有多聊,她就被老師叫走了。
后來,學生們被集中在賽馬場的看臺上準備看賽馬,我們也看了賽馬和馬上炫技,雖然水族的小伙子、小姑娘們并非專業賽手,但一板一眼極具看頭,繼貴州村超/MBA之后,貴州村馬正逐步成為熱點被眾多人追捧,三都水族可謂前途無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