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開篇第一章,就是談“樂”;收尾,也是談“樂”。這就是《學而》的倒數第2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貴卻不驕縱,怎么樣?孔子回答:可以。但不如窮而安貧樂道,富而謙遜好禮更好。
子貢說,《詩》有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很滿意地捋捋胡子說:不錯啊小子(賜是子貢的名,他復姓端木,字子貢),現在開始,可以和你談論《詩》了,告訴你以前的,你能推知未來的(意思是可以舉一反三)。
師徒倆的對話不難理解,子貢先提出一個觀點,孔子認可,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貢就孔子的要求做了點評(感覺他更像老師),孔子只好表揚一下子貢(誰讓徒弟這么愛表現呢)。
中間一個坎兒,是子貢引用《詩經》的那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容易讓人犯糊涂。這句話承前啟后,既是前面對話的總結提升,也是后一句話的緣起。可是,憑什么呢?憑什么這句詩能總結前兩句、承接后一段?
不了解它的含義,就很難弄明白。
首先要明白一點,這句詩,不是單純總結孔子的話,也不是單純總結子貢的話,而著眼于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到“貧而樂,富而好禮”這個提升的過程。
是的,著眼于過程——提升、升華的過程。貧而無諂?境界一般般。貧而樂?嗯,可以,境界高了。
其次,是了解“切磋琢磨”的本義。
在古文中,這四個字的含義是不同的。處理骨頭飾品,叫“切”,處理象牙飾品,叫“磋”,處理玉器,叫“琢”,處理石頭(一般是玉石),叫“磨”。
切磋琢磨,分別針對的是骨器、象牙器、玉器、(玉)石器。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我們常說的“玉不琢,不成器”,都要經過反復打磨,才能從質樸的石頭、骨頭,變得光彩照人,成為珍貴飾品。
你也可以把“切磋琢磨”理解為給原材料拋光,由無光澤變為有光澤的過程。
這就好理解了。子貢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用“琢磨切磋”來比喻,就是在修身方面有了基礎,有了原材料;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更進一步,原材料被打磨出來,有了光澤,實現了品質的提升。
子貢引用《詩經》這句,既是對師生對話的準確提煉,也屬于活學活用,深刻掌握了這句詩的內涵,故而遭到了表揚。
順便提一句,不管對老師還是家長而言,表揚都是學生進步的利器。孔子很喜歡表揚學生,但很注意方法。
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孔子都很具體,就事論事,很少“定性”。表揚子貢,說他能舉一反三;表揚顏回,說他“不遷怒,不二過”;批評宰我,是針對他大白天睡覺,都不是沒來由的,都是具體、清晰的。
泛泛地表揚孩子“好棒”,沒什么效果,反倒容易讓孩子懷疑你是否誠心誠意;批評孩子,動輒定性,說他“沒出息”,這種定性的表揚或批評,都屬于緣木求魚。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