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過程思維與人類未來”學術研討會暨《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新書發布座談會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思維科學與認知哲學專業委員會、科技風險治理與人類安全專業委員會、未來哲學與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過程馬克思主義與實踐哲學研究中心承辦。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線下參會,另有30多人通過騰訊會議同步參會。
中國人民大學張文喜教授以《馬克思與懷特海哲學的比較研究正在走深走實》為題,圍繞張秀華教授綱領性的力作及過程思維與未來進行專題化探究,詳情請見下文。
馬克思與懷特海哲學的
比較研究正在走深走實
張文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我也曾經去克萊蒙研究生大學做訪問學者。在訪學期間翻譯了美國學者波默羅伊的著作,著作的書名是《馬克思和懷特海:過程、辯證法和資本主義批判》。巧合的是,波默羅伊的著作第一次出版是在2004年。波默羅伊寫《馬克思和懷特海:過程、辯證法和資本主義批判》一書時,她認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馬克思和懷特海的思想比較還沒有顯出重要性。直到近年來,這種比較的重要性才顯現出來了。這個看法,不僅代表美國學者的看法,也代表中國學者的看法。
張秀華教授的《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一書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致力于生態文明的哲學理論建設。我收到秀華教授寫的書以后,就匆忙看了起來。我想,我不可能以我浮光掠影式的閱讀來代替她這本書中邏輯嚴密的推斷。我摘出這本書引言的開頭部分的觀點,該書認為馬克思與懷特海對生態文明的本體論思考有四個層面:自然價值的存在論確認、人與自然內在化的有機關系、現實世界的生成性、理想主義的和諧發展論。我認為,在這里有一個潛在的基本看法非常重要。生命存在有三個層面:長度、寬度和深度。這三個層面描繪了整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從植物到動物到人類生命。植物能夠衡量自然生命的長度,動物能夠衡量自然生命的寬度,人類則能夠衡量自然生命的深度。這是一幅擁有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諧的哲學圖景。馬克思哲學與懷特海哲學為此提供了形而上學的根據。
二是國內外學界單獨針對馬克思或懷特海哲學思想的研究都相當豐富和深入,但對二者進行比較的研究則屈指可數。我注意到,過程哲學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中非常受歡迎,這很應景。最近,我在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我覺得它與過程哲學相類似。不過,盡管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喜愛讀《資本論》,卻似乎喜歡流連在資本主義批判的思想里。我們非常渴望得到馬克思和懷特海的簡單的指教。我們渴望馬克思和懷特海告訴我們,如果這樣做或那樣做,就能夠超越資本主義,就可以保障我們實踐的成功。
問題是,這種比較研究的可能性何在?這個問題在秀華教授這本書的引言“馬克思與懷特海的聚合”里就提出來了。其實,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個問題的全部內容:國內外有人質疑地問,在今天這個資本主義時代,人們真的會接受馬克思和懷特海這樣的教授嗎?
有許多理由可以說這種質疑是對的,這種質疑作為問題是有價值的。為什么有價值呢?因為《資本論》和過程哲學中的話語,不是平常的概念所能夠理解的。不過,不要認為因為《資本論》和過程哲學超越我們平常的概念,所以超越了我們理解的范圍。馬克思曾經說,一個人至少不讓理論偏見蒙蔽,才能夠詮釋《資本論》。而我們要讀懂懷特海的有機哲學,我們需要對思想的組織不懈怠地說明。在我看來,秀華教授的這本書也是做到了對思想組織的自明性的說明形而上學。
其他對比就不用多說了。我認為,這本書的比較研究足以證實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本恰逢其時的好書。
圖書信息
《歷史、實踐與過程:
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
作者:張秀華 著
ISBN:978-7-5764-1555-1
定價:88元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同套系推薦
內容來源:第七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