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繪畫黑紅也是紅的今天,有人覺得是AI殺死了畫家。
而我覺得若“畫師”只追求畫得像,本來只能等死。
若“畫師”惡用人性弱點,本來就該死。
我只想找機會分享AI不會去學的/早就像AI的/AI不會去學的/AI學不會的作品。
按ai繪畫的發展速度,畫師是不是只能等死?
于是我20241116去看了東京都美術館的『田中一村展 奄美の光 魂の絵畫』。
不喰芋くわずいもと蘇鐵昭和48年(1973)以前 絹本著色 個人蔵
去年,我在栃木市美術館的開館展上首次發現了日本畫作家田中一村。
當時,他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亨利·盧梭的city pop版。
#蹺得Fate起#的是一周后,我竟然在一個日本燒酒瓶的標簽上再次遇到了他。
更蹺的是,今年他就在東京都美術館辦了他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展。
他是東山魁夷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同學,生前卻甚至沒能在銀座的畫廊辦過畫展。
田中一村《アダンの海辺》昭和44年(1969)
今天卻在東京乃至世界上最多人拜訪的美術館之一 辦個展。
最近五年在都美辦個展的是克里姆特、席勒、基里科、岡本太郎、馬蒂斯、蒙克。全都大排長龍,票房是日本top的展覽。
這是網圖,實際上我去的那天,現場是水泄不通(輪椅)。
作為靠AI繪畫參加TARO賞的作家 ,我研究以前的繪畫哪里和AI最像和最不像。
以上這些文字寫于展覽開幕日,當時我說等我脫拐了就去看。
結果我當天我還是享受輪椅看展的“沉浸感”。
特別是這個屏風散點透視視線。
#田中一村展觀展隨想#
沒想到這展在東京會如此火爆,需要預約的盛況真是久違了。
或許是因為這種帶著懷舊氣息的City (Rural) Pop特別受老年觀眾歡迎。
即使預約入場,即使禁止拍照,展廳內還是擠得連輪椅都難以通行。
不過出來才發現,同一天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埴輪展也是人山人海。大概是紅葉季節還沒到,人們便選擇了這種不需要太動腦筋的展覽來打發時間。
對我而言,看這個展覽也不過是一種審美享受罷了。
畢竟我沒去過日本的海島和南邊,也不認識展品中常見的アダン(露兜樹)是什么植物。
當然,沒去過那里也可以欣賞這些畫作。
不過我更在意的是,最打動我的作品大多都是絹本設色而不是紙本,絹本那種舊舊的感覺。
原來他的名字來自“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早期學習吳昌碩的作品就很有意思。
他是如何從那種風格逐漸演變成盧梭mix City Pop的畫風的呢?
初夏の海に赤翡翠あかしょうびん昭和37年(1962)頃 絹本墨畫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有趣的是,現場很多看起來不常看展的觀眾都在討論"畫得很像照片"……這是關鍵所在嗎?
我覺得與其這么說,不如稱他的畫風為"照片印象派"。
或者更確切地說——"20世紀Island Pop照片印象派"?
奄美の海に蘇鉄とアダン昭和36年(1961)1月 絹本墨畫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說到"奄美"這地名,總讓我聯想到"奄奄一息的美"。
這種聯想倒是意外地契合了展覽宣傳中提到的"給閻羅王的收信"這一說法。
沒有怎么被宣傳但現場讓我很有感覺的一張
下面是俱呂宇登(CLAUDE的萬葉假名)翻譯整理
一村的藝術生涯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東京時期展現了他作為年輕南畫家的才華,千葉時期是他藝術探索和轉型的階段,而奄美時期則是他找到自己獨特藝術語言并創作出最重要作品的時期。他的畫作體現了對傳統的傳承與突破,以及對自然的獨特觀察與表現。
# 田中一村展章節構成與作品介紹
#第一章 - 年輕南畫家的活躍 東京時期
田中一村(本名孝)于1908年7月22日出生于栃木縣下都賀郡栃木町(現栃木市)。5歲時移居東京,從事雕刻的父親教授他書畫,并賜予"米邨"的號。最早遺留下來的作品是署名為"八童"或"八歲"的幾幅畫。
在私立芝中學就讀期間,他學習漢籍,在栃木舉辦畫展,并已在美術年鑒上嶄露頭角。畢業后直接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然而,僅僅兩個月后的6月,他因"家事原因"退學。盡管如此,同年11月他仍參加了新興文人畫展。12月,許多發起人聯名舉辦了作品分發會。
這位年輕的南畫家田中米邨善于模仿當時流行的中國近代文人畫家的吉祥畫題,筆法老練,早早地在畫壇站穩了腳跟。關于他早期的作品,至今仍不斷被發現。在20歲左右,米邨自身的個性特征已經明確呈現,作品的完成度也大大提高。
菊図大正4年(1915) 紙本墨畫淡彩 個人蔵
同樣是他8歲那年創作的色紙。此時他的筆跡已經相當成熟,并且蓋上了"米邨"的印章。據說,紙張下部的缺損是因為他的父親不喜歡他的筆觸,將其撕掉了。這是畫家一村傳奇的開端。
同じく數え8歳の年の色紙。筆跡は確かなものとなり「米邨」の印も捺されている。その下の部分の紙の欠損は、父が筆を入れたことが気に入らず破り取ったのだという。畫家一村の伝説の始まりである。
蘭竹図/富貴図衝立昭和4年(1929)2月 絹本金地墨畫?著色 個人蔵
在1928-29年左右,他特別擅長當時政財界人士普遍接受的中國清代畫家吳昌碩、趙之謙等"海上派"風格的書畫。但到了昭和3、4年前后,他的作品開始加入強勁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發展出一村獨特的領域。
#昭和初期的新發展
20歲代的米邨在家庭接連遭遇不幸、多次搬遷并艱難求存的過程中,仍在審視社會和畫壇狀況,探索自身方向。此前被認為是"寡作空白期",因為根據后來的信件,他在23歲時"與支持者意見不合,與本認為的畫風決裂"而"與南畫決裂"。但如今發現,這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完全斷絕,而是以新的興趣繼續創作,呈現出新的發展。像《山茶花屏風》這樣的力作也應運而生,重新定位了原有資料,本次展覽中的作品多為近年新發現的作品。
椿図屏風昭和6年(1931) 絹本金地著色 2曲1雙 千葉市美術館蔵
重塑了一村昭和初期(20歲代中期)被視為"空白期"的形象,2013年于"田中一村:新全貌"展后首次問世。
#第二章 - 千葉時期
1938年,30歲的一村依靠親戚關系移居千葉市千葉寺町。一邊從事農活和零工,一邊依靠周圍人的聯系和支持繼續以繪畫為業。他創作身邊的小景畫、設計類工作、木雕、佛畫、節句掛軸和季節掛畫等,這些作品與展覽會作品不同,具體展現了畫家的生計狀況。這些為特定對象精心制作的每一幅作品都和回憶一起被珍重保存,仔細觀察可以讀出畫家當時的畫風和志向,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千葉寺 春昭和28、29年(1953、54)頃 絹本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一家搬到的千葉寺町周圍,是一片寧靜悠閑的田園景色。他將無名普通的日常四季風景,疊加上山水畫古典和漢詩中的詩意情懷,將其描繪成耐人尋味的田園風景,并贈予了能理解這種意境的親近之人。這幅畫是一村親手制作框架,并根據季節更換的系列作品之一。
#「一村」誕生——戰后轉折
1947年,改用"柳一村"畫號,并首次入選川端龍子主持的青龍社展,作品為《白色花》。畫號取自南宋詩人陸游描述田園向往的詩句"游山西村",并在作品上蓋上刻有詩句的印章。
期間獲得繪制屋敷障壁畫等大型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特別在花鳥畫領域開辟了新境界。通過自學寫生、攝影和日本文人畫等傳統技法,度過了漫長的探索期。
1955年,47歲時,他受邀為"柔和之鄉"圣德太子殿繪制天花板畫,為此還專門在石川縣現場駐留,這是前所未有的充實經歷。同年6月,他有機會游歷九州、四國和南紀。這次旅行的色紙畫作充滿新題材的亢奮和開放的光感,顯示他正經歷重大轉折。
然而,40多歲中后期參加日展和院展的作品均遭落選。1958年,50歲的他在失意中將所有畫作付之一炬,對畫家生涯的前景充滿焦慮。最終,他賣掉房子,于當年12月前往當時日本最南端的奄美大島,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白い花昭和22年(1947)9月 紙本砂子地著色 2曲1隻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昭和22年(1947)、第19回青龍展に初入選した出品作で、結果的に公募展に入選した唯一の作となった。出品目録に「白い花 柳一村」とあり、畫號を「米邨」からあらため「柳一村」として臨んだことがわかる、心機一転の戦後の意欲作である。
忍冬にんどうに尾長おなが昭和31年(1956)頃 絹本著色 個人蔵
薬草図天井畫昭和30年(1955) シナベニア地に彩色 やわらぎの郷聖徳太子殿蔵
昭和30年(1955)、46歳の頃、石川県羽咋郡に開苑した「やわらぎの郷」聖徳太子殿の天井畫を描く依頼を受け、現地滯在もして丹念に制作し、完成まで見屆けたのはかつてない充実の経験だった。本展では49図の格天井から11面を外して特別に出品、関連の新資料とともにその意義を振り返る。
ずしの花昭和30年(1955) 絹本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昭和30年(1955)、一村は九州?四國?紀州と巡る旅に出、この旅を支援してくれた人々に宛て、風景畫の色紙を贈った。溫暖な旅先の風物に魅入られた一村の、開放感や転機も感じられる魅力的なシリーズである。色紙の畳(タトウ)や包紙に題名や土地の説明などを書き添え、いわばお禮の旅土産として丁寧に制作されている。本展ではそんな一村の制作意図が伝わるような展示としたい。
#第三章 - 己的道路 奄美歲月
1958年12月,50歲的一村告別姐姐喜美子,單身移居奄美大島名瀨市。初到島上時,他積極"采風",游歷與論島和沖永良部島,次年秋季開始在國立療養所奄美和光園的官舍借住,進行景觀和動植物寫生,并與當地人交流。然而,由于經濟困境,1960年他返回千葉,無家可歸,只能借住國立千葉療養所所長官舍作畫室,并繪制了一些奄美系列作品。
1961年,意識到自身決心不足的一村再次下定決心返回奄美,在紡織工廠做染色工人,計劃積累制作費用后專注繪畫。他搬入簡陋住所,過著緊縮的生活。他精心構思連作,靠近寫生對象,并從東京專業商店精心選購畫材。
1965年,他失去了畢生摯友川村幾三和姐姐。辭去工廠后,在1967年至1970年的三年間全身心投入創作,期間創作了包括《阿丹海邊》在內的眾多奄美主要作品。這些作品純粹只為自己的良心,是他最終實現的夢想。他曾自豪地說這些作品是"給閻魔大王的土產品"。
1977年9月11日,69歲的一村在剛剛搬入的奄美鄉間小屋里準備晚餐時因心力衰竭去世,結束了他孤獨而執著的藝術人生。
初夏の海に赤翡翠あかしょうびん昭和37年(1962)頃 絹本墨畫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榕樹ようじゅに虎みゝづく昭和48年(1973)以前 絹本墨畫淡彩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這張現場也很神,我來嘗試AI虛假增強
枇榔樹びろうじゅの森昭和48年(1973)以前 絹本墨畫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アダンの海辺昭和44年(1969) 絹本著色 個人蔵
不喰芋くわずいもと蘇鐵 昭和48年(1973)以前 絹本著色 個人蔵
1974年1月(66歲)的一封信中,他提到的"給閻魔大王的土產品",無疑指的是他畢生的兩幅"大作":《阿丹海邊》和《不食薯和蘇鐵》。這是他對自己窮盡一生、不負初心的滿足與自負的表達。本次展覽將首次在14年后再度將這兩幅作品并排展出,實屬難得。
在"立神"(傳說中神最初降臨并立定標記的海中屹立的巖石或小島)的對岸,遙遠處金色的光芒暗示著彼岸的珍貴存在,折射出一個光明而崇高的世界,這是一幅充滿靈魂的畫作。
海老と熱帯魚昭和51年(1976)以前 絹本著色 田中一村記念美術館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