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才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再到規培,一個環節都不能少,而過程之中所要面對的壓力和挑戰更是常人不可想象,尤其是那些科研型的醫學人才,如果沒有強大的身心來支撐,估計很難扛下去。
所以,社會上也普遍有一種觀點,大家從來不羨慕和嫉妒醫學人才拿高薪,因為那都是他們應該得到的,而且以目前的水平來說還遠遠不夠。
可這都只是物質上的平衡,他們所背負的壓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近日,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醫學科學院賈原博士、教授突然離世,引發輿論關注,但如果不是生前好友發文透露消息,估計沒有人知道這位醫學人才就這樣離開了世界。
據賈原教授的好友消息,11月30日舉行了追悼會,言辭之中流露出了很多傷感,也透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好友認為賈原教授太善良了,一直不知道拒絕別人,無論是誰的事情,都來者不拒,竭盡所能,即便是身體出現了問題也不在意。
另外,在賈原博士去世后,其“服侍”的領導和資本方并沒有人出席葬禮,這讓賈原的好友無法接受。
還有一句話也知道關注,“未等到生物治療開花結果”,說明賈原博士生前是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并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遺憾的是沒有等到最終的成果。
賈原教授的好友最后發聲,希望賈原在天堂不要再拼了,累了就好好歇歇……
而對于賈原博士去世的真正原因,是“突發心梗”,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賈原好友為何痛心疾首,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勞累往往是這類疾病的罪魁禍首。
讓人痛心的是,賈原博士出生于1983年,現在也不過是41歲,目前是醫院腫瘤中心及細胞生物實驗室負責人,屬于生物免疫治療領域的高端人才。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賈原曾經發表過37篇研究論文,在他的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這些成績的背后往往都是勞累與付出。
科研、門診、學術會議……,大量的工作讓這些醫學人才失去了關注自己身體的機會,也沒有任何時間去放松和自我調節,根本無暇顧及自己。
從表面上看是“拼命三郎”,但很多工作都是被推著往前走的,不得已而為之,誰不想放松下來,休息休息呢?
和朋友日常溝通都顯得時間緊張,會議一直開到晚上7點多……
賈原博士在網絡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是11月21日,為大家做干細胞知識科普,談免疫治療的前瞻性研究,在這段視頻中,他依然精神抖擻,看不出任何異樣。
可是誰能想到幾天后突發心梗了?
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年輕人也同樣要注意勞逸結合,別看平時什么問題都沒有,一旦勞累過度,什么問題都可能會出現。
記得清華大學有一句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現在看來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醫學人才培養難度極大,40幾歲才是學術和科研真正發力的時候,如果此時出現健康問題,無疑是人才培養的巨大損失。
這種損失不僅僅是家庭的,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更是全社會的。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呼吁青年學者要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注重休息與放松、加強體育鍛煉、學會管理情緒和定期體檢等;另外一方面,也呼吁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多關注青年學者的健康,多給予他們以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