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絞痛、腦卒中……這些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背后,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源頭:心腦血管出了問題。
心腦血管疾病,不僅會危害全身多個器官,還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尤其隨著溫度降低,心臟負荷增加,誘發(fā)急性冠脈事件的風險也會呈現(xiàn)出升高趨勢。
預防此類疾病,首先要排除血管的「雷點」。那么,不同人群應多久查一次心腦血管呢?
不同人群檢查頻率不同
《柳葉刀·區(qū)域健康(西太平洋)》發(fā)表一項由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等機構學者開展的新研究顯示,我國 30-79 歲成年人中,心腦血管最佳篩查時間如下:
■低風險人群:每 5 年進行一次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中低風險人群:每 2 年進行一次心腦血管風險評估;
■中高風險人群:每 1 年全面檢查一次。
本次新研究納入 28624 名參與者數(shù)據(jù),以上 3 類風險人群的劃分依據(jù)是, 10 年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分別低于 5%、5-7.4%和 7.5-9.9%。
結果還顯示,估計在 10 年內,新篩查策略可預防約 11.3 萬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事件發(fā)生。
3 類風險人群,分別查什么?
基于上述研究,不同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人群可采取以下篩查項目。
KANE
低風險人群
低風險人群通常是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因素較少的個體,一般年齡偏低,血壓、血脂正常且無糖尿病,沒有吸煙習慣等。
推薦篩查項目包括血壓、血脂、空腹血糖、以及心電圖等。
建議平時通過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比如采取健康飲食、適量運動、規(guī)律作息、戒煙限酒等措施。
KANE
中低風險人群
中低風險人群可能有少量的心腦血管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輕度升高、處于糖尿病前期等。
除了低風險人群的基礎評估項目外,中低風險人群還可視情況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脈搏波傳導速度和踝肱指數(shù)等。
平時建議積極控制已知危險因素,除生活方式干預外,必要時遵醫(yī)囑開展干預。
KANE
中高風險人群
中高風險人群則存在多個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血脂明顯升高、糖尿病、長期吸煙等。
在上述中低風險人群評估項目的基礎上,建議這類人群視情況增加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鈣化積分、頸動脈超聲等影像學檢查。
防控重點是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及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并在醫(yī)生指導下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
注: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患者即使沒有明顯癥狀,也應定期進行心腦血管檢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警惕這幾項指標
當代杰出心臟病學大師尤金·布勞恩瓦爾德教授在《歐洲心臟雜志》發(fā)文指出,要想預防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發(fā)生,具體來說應做到 7 點:
「壞膽固醇」控制在 1.8 毫摩爾/升以下
少吃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纖維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魚類等;適度進行有氧運動。
血壓保持在 120/80 毫米汞柱以內
減少鈉鹽攝入、適度運動、控制體重、戒煙等。
空腹血糖低于 5.6 毫摩爾/升
飲食方面多選擇低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適度運動也有助降血糖。
堅持健康飲食習慣
盡量選擇低脂、低鹽、低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飲料、罐頭等加工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魚類等富含膳食纖維和健康脂肪的食物。
戒煙限酒
吸煙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應盡早戒煙。同時,限制酒精攝入,男性每日不超過 25 克,女性不超過 15 克。
每周中等強度運動 150 分鐘
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控制體重,增強心肺功能。
體重指數(shù)BMI 控制在 25 以內
建議 BMI 最好控制在 18.5-23.9 的范圍內,BMI 在 25 及以上的人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