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暴雨天雙腳浸水未及時處理,深圳的許先生突發40℃高燒,不料被確診為急性皮膚感染疾病——丹毒。
圖片來源: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丹毒是什么?
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也和中毒、毒氣無關。因為它會使皮膚突然“色如涂丹、灼熱腫脹”,故稱“丹毒”。
它大多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疾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表現為局部紅斑、表面發熱,伴有疼痛。
此外,丹毒患者局部的淋巴結也會腫大。若不及時處理,紅腫皮膚表面可能發生水皰或血皰,往往伴有發熱、寒戰、頭痛等癥狀,嚴重者可能發展為敗血癥或膿毒血癥,危及生命。
不久前,許先生在廣州看展時突遇暴雨,雙腳長時間浸泡在積水中,且全天未更換鞋襪。次日,他便出現高熱癥狀,體溫飆升至40℃,左小腿紅腫疼痛難忍。起初,許先生嘗試服用退燒藥緩解,但癥狀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愈發嚴重,最終不得不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醫。經診斷,許先生患上了丹毒。
據醫生介紹,許先生此前就患有足部真菌感染,趾縫皮膚糜爛,雨水浸泡后皮膚屏障遭到破壞,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趁機侵入皮下淋巴管,引發急性感染。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皮膚科醫師 王瑩:“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的皮膚病,它通常好發于面部和雙下肢。發生在面部的話,都跟鼻炎或者面部濕疹有關系。發生在雙下肢的話,常見原因是足部潰瘍或者是腳癬。它通常表現為一個境界清楚的水腫性紅斑,伴有明顯的疼痛,還會激發水泡或者是血泡,嚴重的可能會激發膿毒血癥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醫生介紹,丹毒并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它的誘發因素包括手術傷口、皮膚裂隙(比如在鼻孔、耳垂、腳底等部位)、表皮剝脫或搔抓、靜脈曲張、肥胖等。尤其是面部和小腿是最常見的部位。比如,足癬和鼻竇炎就是常見的誘因之一。
圖源: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皮膚科醫師 王瑩:“如果足部破潰的情況下,這些病原微生物會通過破潰的皮膚進入到淋巴管,然后造成皮膚軟組織的感染。還有就是在有腳癬的情況下,當你受冷、受涼之后免疫力低下了,也會導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導致丹毒的發生。”
隨著南方多地進入雨季,不少小伙伴習慣穿拖鞋或赤腳蹚水出行。但醫生指出,道路積水混雜著大量致病細菌、病毒、真菌等,一旦雙腳皮膚存在破潰,如腳癬導致的皮膚糜爛,病原微生物便會通過傷口侵入淋巴管,誘發丹毒、腳癬、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 皮膚科醫師 王瑩:“昆明(進入)雨季后,如果在雨天盡量不要趟水,還是盡量穿戴雨靴。然后就是如果趟水了之后,一定要記得回家之后用清水及時地清潔皮膚,必要的時候還用肥皂水,但注意在清潔的時候不要用力的揉搓皮膚。第三,如果足部有破潰的情況,要記得及時用碘伏清毒清潔消毒皮膚,平時有腳癬的患者,盡量早到醫院去做一些治療和檢查,外用一些抗真菌的藥物,甚至必要的時候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
醫生強調,丹毒治療的黃金期為發病48小時內,若蹚水后出現紅斑、水皰、瘙癢或發熱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切勿自行用藥延誤病情。
下雨天蹚水后
回家這樣做
及時清潔
- 用清水沖洗雙腳,去除泥沙、污水中的污染物
- 再用肥皂清洗,避免用力搓擦,防止皮膚破損
徹底干燥
- 用干凈的毛巾輕拍吸干水分,尤其注意擦干趾縫,避免因潮濕滋生真菌。
- 可用吹風機冷風檔輔助干燥
消毒防護
- 微小傷口或瘙癢時,可用碘伏涂抹消毒,勿用酒精。
- 既往有腳氣者,在擦干后立即涂抹抗真菌藥膏,如阿莫羅分乳膏。
雨天戶外行走指南
外出穿著雨靴
暴雨天氣,非必要不出門。如需外出,要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并應做好防護措施,如穿雨靴、戴手套等。
避開導電物體
盡量避開電線桿、變壓器、電力線、鐵欄桿及樹木等有可能導致觸電的物體。若發現有電線落入水中,必須繞行。
攜帶長桿探路
避免掉進缺失井蓋的下水道,或被積水中的障礙物絆倒。
來源:8099999街頭巷尾
部分來源:央廣網、廣西疾控
編輯:李瑩娜
編審:李菁
終審:趙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