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這唱的又是哪出戲?前幾天還在喊話希望和中國修復關系,11月29日突然要驅逐我國駐立陶宛的三名工作人員,而且這驅逐聲明還掛在了他們外交部官網,這簡直是赤裸裸地挑釁。
然而,這又不禁讓人納悶,立陶宛是什么國家?在哪里?他們為何總要和咱們對著干?
立陶宛究竟有多小?
確實,立陶宛在國際上向來沒什么存在感,一般被提及時,通常都是以波羅的海三國之一來稱呼,可想而知,這個國家存在感低到什么程度。
立陶宛全國只有6.53萬平方公里,只有我國河北省的三分之一,也就比咱們國家的大型城市稍大一些。
立陶宛與波蘭、白俄羅斯相鄰,西面是波羅的海,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兩個國家一起,被世界稱為“波羅的海三國”。由于立陶宛在這三國中,屬于國土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因此他們也時常以三國老大自居,帶領三國共同展開許多國際事務。
立陶宛投名狀1.0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沒有存在感的東歐小國,卻不知道從何時起,突然充當起了美國急先鋒,在反俄和反華上爭做急先鋒,立陶宛的這種態度并非突然,而是有跡可循的。
1940年,立陶宛秘密加入了蘇聯,次年,蘇德戰爭爆發,立陶宛被德國占領,二戰后,重新回到蘇聯版圖。
到了八十年代,蘇聯已經開始嚴重走下坡路,于是在1990年,也就是蘇聯解體的前一年,在蘇聯反對的情況下,立陶宛公然宣布了獨立建國。
后來,俄羅斯剛成立時的頭幾年,立陶宛也曾經十分重視與俄羅斯的外交關系,這主要原因,其實無非是必須要依賴俄羅斯的能源資源。
次年,便開始與美國建交,從此以后,立陶宛國際社會中,多次力挺美國立場,積極參與美國領導的軍事活動,漸漸地,立陶宛得到了美國的認可,美國曾經表揚他們是值得美國信賴的伙伴。
隨著美國在東歐掀起的顏色革命,北約不斷東擴,立陶宛于2004年加入了北約和歐盟。
2008年,波羅的海三國總統組成訪問團,共同訪美,奧巴馬還親自接見了他們,在這一次會見后,波羅的海三國和美國確定了加強軍事、能源等各方面的合作,這標志著立陶宛與美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也是在2008年,立陶宛在和美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后,便一改此前對俄羅斯的親密態度,公然指責俄羅斯挑起格魯吉亞的戰爭,后來立陶宛在推動歐盟和北約對俄羅斯的強硬立場上,也屢次站在最前線,公然指責挑釁俄羅斯。
隨著烏克蘭問題日益加劇,立陶宛對俄羅斯的態度也更為惡劣,后來不僅禁止了白俄羅斯貨物過境,甚至還主動降低了與俄羅斯的外交級別,撤回了駐俄代表,并且還粗暴地將俄羅斯駐立陶宛代表驅逐出立陶宛。
立陶宛投名狀2.0
看到這里,立陶宛的這個劇本是不是非常眼熟?
對待我國也是如此,他們宣布獨立后,在還沒獲得美國的戰略關系地位之前,也是保持著小國外交策略,在與我國的外交來往時,都顯得謹慎有禮。
我國在推行“一帶一路”政策時,立陶宛當時也表現得十分積極熱情,2017年,他們還和我國簽訂了“歐洲班列停經立陶宛”的有關協議。
其實,立陶宛在歐洲班列中的地位并不是多么重要,我國也只是想著順手帶一帶這個弱小的東歐國家。
誰知,隨著拜登上臺后,強行推動了攪亂俄烏、亞太的戰略計劃后,2021年,立陶宛立即換了一個面孔,不僅退出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組織,還把它抹黑成為推動歐盟走向分裂的一個組織。
沒過多久,立陶宛還把臺灣駐立的辦事機構命名為“臺灣代表處”,放眼整個世界,即使是美國也不敢在一中問題上如此放肆,而小小的立陶宛卻越過我國紅線,做了全世界都不敢做的事。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立陶宛自己只有2萬軍隊,這種小國,如果想要夾縫求生,通常都要主動求取某個大國的庇護,而立陶宛卻選擇了美國。
不管是反俄,還是反華,其實這些看起來令人發指的事件,無非都是立陶宛向美國交出的投名狀罷了。
然而,隨著特朗普的上臺,別說立陶宛了,可能北約和歐盟都會成為棄子,而立陶宛未來又拿什么去給美國交投名狀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