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主體上分成四個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此外還有東北野戰軍。這四大野戰軍的軍史,都充滿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東北野戰軍的遼沈戰役,四平保衛戰;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場上和蔣軍的殊死搏斗——事實上從淮海戰役來看,蔣軍并非敗在軍事上,更多是敗在政治上。西北野戰軍也有和胡宗南等部周旋,保衛延安的故事。
聶帥當時的防區是晉察冀地區以及華北軍區,聶帥當時掌握的武裝人員有四十多萬人。但是讓很多人感覺不理解的是:怎么這四十多萬人沒有形成一支獨立的野戰軍?
1、時代背景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由于國民黨軍的腐敗,雖然國軍將士在前線也算是很努力的抵御日寇,但還是導致了大片國土淪喪。甚至河北地區,都被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領。延安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認為抗戰的歷史必然是持久戰的,而且,中國應該同時存在兩個戰場:即國軍主導的正面戰場,以及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主導的敵后戰場。在這個思想指導下,1949年10月,聶帥在五臺山區開始了敵后抗戰的歲月。隨著1945年8月,日本投降,聶帥的任務也由對日作戰發生了轉變。當時聶帥的隊伍,已經發展到四十多萬人。
其實,這四十多萬人之所以沒能形成華北野戰軍,也是存在一定的歷史背景。
軍事科學是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的。如果依靠主觀上的想法來指揮戰爭,結局必然是頭破血流。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紅軍時代的蘇區反圍剿——當時洋顧問李德就依靠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指揮紅軍和國軍交戰,最終導致紅軍遭遇巨大傷亡。
因此,四大野戰軍的形成,也是根據戰爭需要而產生的。比如1947年3月,胡宗南率領重兵進攻陜北。為了應對胡宗南的進攻,上級指示陜北地區的解放軍整合,這就形成了西北野戰軍。
日本投降時期,中國的東北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是蘇聯人實現的軍事占領。延安方面也在之后從延安派遣了很多干部,此外從山東渡海了一定基數的八路軍、新四軍隊伍,這些部隊和原先的東北抗聯進行整合,在1948年的1月的時候,正式改叫東北野戰軍——而這也是為了應對當時東北戰場的局勢。
而之所以聶帥的部隊沒能形成華北野戰軍,也是因為歷史的緣故。
2、華北軍區的變遷
1947年6月,因為斗爭需要,延安方面決定重建晉察冀野戰軍,并安排楊得志擔任這支部隊的司令——當然在這之前,也存在晉察冀野戰軍這個建制,但是這個建制曾經取消過。
當時內戰開打,張家口一戰,聶帥的部隊處于被動狀態。于是聶帥和其他將領對戰斗失利的因素做出總結,認為可能是指揮系統層級太多導致失利,所以取消了晉察冀野戰軍這個名號,而部隊的指揮權由軍區司令部掌握。
但是之后的一些戰斗,并沒能扭轉華北軍區的局面。因此聶帥也意識到,戰斗的失利不能歸于野戰軍兼職的存在。所以在上級批準之下,晉察冀野戰軍的建制得以恢復——因為當時的斗爭形勢,需要野戰軍這樣的建制——畢竟,當時我軍需要應對形勢復雜的運動戰,而這個任務,軍區司令部無法勝任。
恢復野戰軍建制以后,聶帥的工作是負責軍區方面的建設,所以聶帥也就沒能繼續指揮野戰軍打仗。
轉眼間到了1948年5月,當時的斗爭形勢發生變化——劉鄧大軍南下,而華北等省份還有一些劉鄧大軍留下的部隊。這些部隊的領導,也本著就近原則,劃歸給晉察冀方面的部隊,于是經過整合,華北地區的解放軍局勢發生新的變化:先是成立了新的華北軍區,而后軍區下城里三個兵團,其中徐帥擔任第一兵團的指揮,楊得志和楊成武擔任其他兩個兵團的負責人。同時,晉察冀野戰軍的建制也因為新的華北軍區誕生而撤銷。但是,部隊的指揮權卻并沒有歸華北軍區指揮,而是由核心方面直接對三個兵團指揮——換句話說,聶帥依舊沒能在整改后繼續指揮部隊。
當然核心上級有自身的考慮:因為畢竟1948年了,蔣軍和解放軍的戰斗也到了空前激烈的狀態,甚至激烈程度是建軍以來不曾有過的。因此三個兵團也被賦予了保衛核心的功能——當時核心領導已經從延安搬遷到河北境內。所以關于核心領導機關的防務工作,也應該由華北軍區方面負責。
3、結語
1948年年中開始,華北軍區的部隊,主要任務就是輔助周邊兄弟部隊打擊頑敵,此外就是包圍核心機關。而這一年年底,淮海戰役爆發,這一戰消滅了老蔣的主力部隊。之后的斗爭形勢,也不需要成立華北野戰軍。所以,歷史的巧合,讓聶帥麾下的四十萬精銳,沒能組建華北野戰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