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很有名的一句,反正我是背熟了。
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因為太熟,所以大意,反倒忽略了它的含義。如果不是要聊聊這句話,我也不會發現——原來它的意思并不那么容易懂。
表面上,很簡單:
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它”,可以理解為知識、學識、道理等等。
今天早上,仔細審視這句話,我才發現一個問題:“好之”和“樂之”到底有什么區別?
知之,好之,樂之,是遞進關系。
但,和我們在《論語》中常見的情況不同,“好之”到“樂之”的遞進關系,并不明顯。
孔子還說,治理國家、百姓,要“庶之、富之、教之”,遞進關系十分清晰:
先增加人口——庶之,因為人多力量大,人口流入說明向心力強,從而為富國強兵奠定基礎;
再富裕百姓——富之,人口多了,需要的物資就多,所以要努力生產、發展經濟,讓百姓富裕;
然后是教育百姓——教之,百姓衣食無憂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才會有精神需求,教育才有可能。
層次很清晰。
知之、好之、樂之呢?知之是最低層次,是最初接觸知識、學問,屬于“入門”,毫無疑問。
好之、樂之,就不容易區分了。喜歡做學問,不就是“好之”嗎?樂此不疲,熱愛學習,難道不是“樂之”?區別在哪里呢?
琢磨半天,沒琢磨透。距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還是有距離啊。
好在還是朱熹他老人家跳將出來,給出答案:
“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這是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用的尹氏的話。
可能覺得還是表達不徹底,老朱同志又引用了張敬夫的解釋,挺長的,我直接翻譯了——
用吃東西來打比方,“知之”就是知道這東西能吃;“好之”就是喜歡吃而且變得嘴饞;“樂之”,就是嘴饞而且吃飽了。
我怎么覺得,這解釋還不如前面一個呢?喜歡吃,嗜吃有點像貪吃蛇,不太容易飽。而且,珍饈美味,撐死也不覺得飽;南瓜米飯,三口兩口就飽了,這又咋說?
老朱啊老朱,吃飯這個比喻,不說也罷。
我倒覺得,和《論語》開篇第一句話結合起來理解,可能更容易悟孔老先生的意思。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與“知”“好”“樂”有關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是“知”的開始,算是“知之”。
“時習”——意思是在某個時機把所學用于實踐,可謂“好之”。
打個比方,如果你喜歡數學,“好之”,那么,跟著家長(假設你是小學生)外出,家長買衣服,你很樂意幫著計算價錢,這就是“好之”。說明你真心喜歡數學。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生物,家長用酵母發面,他便把自己學到的生物知識在父母面前“顯擺”一通,這也是“好之”。
“不亦說乎”,則是“樂之”——這時候,已經比“時習之”更進一步,你感受到了“時習之”的結果,有了一種獲得感、滿足感,這就叫“樂之”。
幫家長算賬,比較兩家商場的折扣,給家長省了錢,家長大呼驚訝:這孩子,不錯啊!此時你心中必定喜羊羊亂飛、灰太狼亂叫,努力壓抑著驕傲自大的表情。由衷的獲得感、滿足感,讓你真正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理科生幫家里修好了電腦,父母一臉不可思議,你臉上不屑,內心壓抑不住狂喜。這叫什么?樂之。
換句話說,“好之”是真心喜歡,而樂之是因為結果而歡樂和更加喜歡,它的確是比“好之”更高一個層次的。
如果用孔夫子的話來解釋,知之,是入門;好之,是登堂;樂之,是入室。
既是學習三重境界,更是人生三重境界。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