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于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即將合并后的作戰任務和統一指揮問題,這樣明確到:
“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割)殲滅東進之敵,然后全軍西渡收復運西,于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并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圣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戰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毛澤東年譜》下卷,第141頁)
這封電報可以說針對性、指導性、要求性都很強,一是指出了兩淮(淮陰、淮安)失利后局勢的嚴峻性復雜性,要求必須遏止戰局被動,通過打勝仗以扭轉不利戰局;二是指出了二至三個月內要殲敵7至10個旅,解放戰爭剛開打沒幾個月,賦予這樣的任務還是比較重的;三是指出了山野、華野兩個野戰軍存在的團結不夠問題,要求“團結協和”才是形成整體合力的關鍵;四是指出了由陳毅統一領導,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但特別明確要求戰役指揮交給粟裕負責。
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這一重要指示,在陳毅的統一領導下,粟裕開始具體擔綱作戰指揮之責。通過科學預判戰場形勢,確立正確的戰役決心,實施精確的指揮控制,從12月中旬開始,一連打了四個大勝仗。
第一仗,宿北戰役,全殲整編第69師2.1萬余人,師長戴之奇自殺。
第二仗,魯南戰役,全殲整編第26師、整編第51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生俘兩個中將師長。
第三仗,萊蕪戰役,殲滅敵1個綏靖區前方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余人,生俘、擊斃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將領19名。
第四仗,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第一大主力整編第74師共3.2萬余人,擊斃師長張靈甫。
這四場大仗,規模是越來越空前。
每一場戰役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戰以來一次作戰殲敵人數最多的紀錄。用陳毅的話說就是:“剛創造了一個空前大勝利,就被下一個更大的勝利打破了紀錄。空前之后又來一個空前,接著還有另一個空前”。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第四仗雖沒第三仗殲敵人數多,但滅掉的是整編74師,國軍第一大王牌主力,意義極大、影響極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要求的幾個月內殲敵7至10個旅,實際上僅兩個戰役打完后,就大大超額完成任務了。
這四場大仗,指揮是越來越精妙。
第一仗宿北戰役,由于是兩軍剛匯合后所打的第一仗,粟裕在指揮上不免有些緊張,他在戰爭回憶錄中這樣說道:“我協助陳毅同志指揮宿北戰役深感責任重大,心情緊張”。并稱,“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指揮的特點都是慎重,而就我個人的心情來說,宿北戰役時更為緊張一些”。(《粟裕戰爭回憶錄》第414頁)
待到第三仗萊蕪戰役時,粟裕便徹底進入佳境,大開大合,數十萬大軍變“南征”為“北戰”。第四仗孟良崮戰役更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成為解放軍戰史中經典之中的經典。
這四場大仗,印響是越來越震撼。
經過與華野部隊的幾次交手,蔣介石發出這樣的慨嘆:“現在關內的匪軍約可分為五部,即賀龍部,聶榮臻部,陳賡部,劉伯承部,陳毅部。此五部中,就我的觀察,以陳毅一部最為頑強,訓練最精,詭計最多,肅清最為困難。”(《剿匪叢書》之一:主席訓詞)
毛澤東后來在城南莊見到粟裕時,當面稱“殲滅74師,他也沒有想到”。
中央在給華東戰略區的電報中曾這樣稱:“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第208頁)
透過“戰役指揮交粟負責”這件事,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關鍵時候的一個關鍵決策,關鍵時候的一個關鍵用人,往往能夠起到挽狂瀾于即倒的效果。這更加印證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戰略統籌方面、戰略指揮方面、不拘一格用人方面是多么的英明、多么的偉大!
以這幾個戰役為發端,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繼續由粟裕負責下去,一直到后來的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直到全國解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