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廣州地鐵有點東西。
前兩天出了一個極度奇葩的政策,要經過嚴格安檢才能進入。
嚴格到什么程度?
平日只需打開看一眼就放行的黑色小包也要過機,并且乘客經過安檢門時工作人員逐個非常認真地拿儀器掃描,跟飛機場安檢一個級別。
這么搞就有點牛逼了,因為地鐵站每天有多少客流,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這豈是幾個安檢口可以安排得了的。
不重要,就是要搞。
聽說是某位領導微服私訪,發現地鐵安檢形同虛設,要狠抓一下,所以老百姓得跟著配合。
實際情況大家也看到了,這種服從性測試被直接罵上熱搜,大家都不要上班了,陪官老爺玩形式主義。
不過廣州地鐵倒也算識相,這個政策推行了10個小時,就不了了之了,一切恢復正常,好像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對于地鐵安檢,我一直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花架子。
就拿上海來說,安檢的時候包象征性地過一下機器,小包打開給工作人員掃一眼,我也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大概看的就是你打開包的這個動作,然后就放你過去了。
在人流量巨大的地鐵口,給每個人安檢的時間只有一秒甚至還不到,怎么可能認真安檢?
不說別的,都坐過飛機,都知道機場安檢的X光機,要看清包里的東西,得把包里很多東西,比如筆記本,雨傘之類拿出來,再把包平放,在X光機上還得反復看,才能看清,就說在地鐵安檢口,七八個大小包堆疊在一起,在X光機上一次過,你覺得負責盯著X光機的保安,眼力有那么好嗎?
至于你口袋里帶把折疊刀,包里裝一瓶硫酸,我相信是絕對不可能查出來的。
也就是說,地鐵安檢實際上是一個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行為。
當然,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高了就業率,讓一些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坐在那邊發點工資,我覺得這才是最根本的作用。
哪怕在全世界范圍,都很少有地鐵安檢的說法。
因為地鐵人流量大,根本不可能做到應檢盡檢,邏輯上根本就是錯的,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說,叫安檢不徹底,等于沒安檢。
這就讓我想到那個數黃豆的故事。
說的是有個養老院,里面住了很多老年癡呆癥患者,工作人員每天在每個人面前撒一把黃豆,告訴他們數一下黃豆,最后等他們數完,工作人員直接把黃豆收走做飯去了。
數黃豆有意義嗎?
有,唯一的作用就是讓老年癡呆的人消耗一點時間,不要變得更癡呆,但黃豆數量本身毫無意義。
地鐵安檢的價值跟數黃豆沒啥區別,真的有心報復社會的人,不可能會在安檢的地方卡住的。
所以地鐵安檢和巨大的客流量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不可能同時有效,而廣州地鐵的做法更是激化矛盾,引得全民申討。
我看有不少評論表達得很直白,比如中國農業大學農民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朱啟臻發文:
第一,保烏紗帽撇清責任,第二,拍腦袋行事,高估自己的能力。
對于這兩點,我就不過多評論了,大家心里自然有桿秤。
我倒是覺得還有第三種可能。
就是這些做決策的人可能沒你想象中那么迂腐,廣州地鐵那么大客流量擠這么小的安檢口會崩盤,這么簡單的道理會不知道么?
但是面對更高一層的壓力,你啥都不做顯然會影響自己的仕途。
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沒錯,激化矛盾,讓群眾來當你的嘴替。
就拿廣州地鐵來說,把所有人這么堵一下,瞬間激起民怨,所有人都在那邊罵街,這信息的傳達就很到位了。
首先我改變地鐵現狀了,的確按照要求認真仔細安檢了,起碼政治上挑不出毛病。
其次在如此嚴格的安檢下,老百姓的反饋大家也看到了,到底是繼續一意孤行還是順從民意,于情于理都要選擇后者,所以這個政策就執行了十個小時就匆匆下馬。
于是給上面的交代也有了,老百姓也不用折騰了,恢復到大家默認的樣子就行了。
其實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可以使用。
比方說小區樓道總是有狗屎,只要出門那股臭味就撲鼻而來。明明已經在樓道貼了養狗提醒了,可仍沒效果。
最終有人在樓道里的養狗提示上模仿狗狗主人的語氣,“你不要多管閑事,老子的狗喜歡在哪里拉就在哪里,又沒有拉你家里”。
很快狗主人就被憤怒的鄰居就出來教育了一頓,事情解決了。
再比如現在房價下跌,大家都不買,于是上面只能給各種優惠政策勾引你去買,嚴格意義上說,這也是在激化矛盾,然后總有一邊要妥協。
生育,消費都是一個道理啦。
所以我不太清楚廣州地鐵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說,效果是達到了,我想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提嚴格安檢這種事情了。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