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員外賢郎》
【唐】王維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
魚箋請詩賦,橦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
注:
銅梁:山名。如今的重慶市合川縣南。山有石梁橫亙,色如銅。《古文苑·揚雄〈蜀都賦〉》:“ 銅梁金堂,火井龍湫。”
阿戎:指西晉王戎,“竹林七賢”之一。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湃弧!?王戎遂為早慧的典型,后因以“阿戎”稱美他人之子。
童子郎:漢魏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唐以后科舉特設童子舉。唐制十歲以下能通經者、宋制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皆可應試,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職。
魚箋:即魚子箋,古代一種布目紙。產于蜀地,唐代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廣管羅州,多棧香樹……皮堪作紙,名為香皮。紙灰白色,有紋如魚子箋。”唐王勃《七夕賦》:“握犀管,展魚箋?!?/p>
橦布:用橦花做的布。橦花即木橦花,木棉花,南方特產,古人在棉布流行以前,多用木棉花做布取暖。唐代詩人李琮有“衣裁木上棉”之句。宋鄭熊《番禺雜記》載:“木棉樹高二三丈,切類桐木,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p>
扶:護持、輔助、救扶?!盾髯印駥W》:“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將:保養。
薏苡:植物名。為禾本科一年生粗壯草本植物,須根黃白色,海綿質,莖直立,葉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成束,花藥桔黃色;穎果卵形,淡褐色;花果期6-12月,主產我國南方地區。
薏苡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最遲在漢代就有栽培。薏苡種仁是中國傳統的食品資源之一,可做成粥、飯、各種面食供人們食用。尤其對老弱病者更為適宜。味甘、淡,性微寒名,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美容養顏功能。
關于薏苡的典故大多和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有關。《后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在南征交阯的時候,常食用薏仁,因為當地的薏仁果實碩大,馬援班師回京時,就拉了滿滿一車,準備用來做種子。當時人見馬援拉了一車東西,以為肯定是南方出產的珍貴稀有之物。于是權貴們都希望能分一點,分不到便紛紛議論,說馬援的壞話。
但馬援那時正受劉秀寵信,所以沒人敢跟皇帝說。馬援死后,有人上書說馬援曾搜刮了一車珍珠文犀運回。后來還是妻子和侄兒馬嚴到朝廷謝罪才知道被梁松誣告,后來六次伸冤,才被光武帝允許安葬。直到馬援的女兒做了皇后始得平反。
馬援因薏苡被謗,后來文人墨客關于薏苡的詩詞典故多出于此。杜甫有“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蘇軾有“伏波飯薏苡,御瘴傳神良?!彼抉R光有“如何馬伏波,坐取丘山謗。”等等,古代關于薏苡的詩詞多大幾百首。
王維(701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這首《送李員外賢郎》詩,簡潔靈動,清新淡遠,寫意傳神。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一幅為父負米治病的孝順兒子的形象。大意為:王維在李員外家,發現李員外的兒子就要遠行。詢問李員外,才知道這孩子曾經在十歲前中過童子舉,是個天才少年。不但知書達理,而且勤勞儉樸。拿過紙筆請王維賦詩,身穿用木棉花做的衣裳(儉樸)。因為薏仁可以治療老年衰弱病體,所以前去銅梁,為父親背薏仁米治病。買回來后可以讓父親將就保養。
這首詩詩中帶畫,畫中有意。一個聰慧的少年躍然紙上,不辭艱辛,長途奔波,為父背米。知書達理,謙恭有度,頗有孔子弟子子路“百里負米”之義。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少年的行為令王維大為感動。因此立刻賦詩一首,作為頌揚,廣為宣傳,贊嘆仁孝文化。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2018/6/12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