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書》解讀到《四書選講》
——我在孟子故里講《四書》
文/楊海文
一、為《四書選講》定位
2021年5月14日上午,《四書》解讀收官儀式在布置一新的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團隊成員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王志民(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系)、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我(中山大學哲學系)、孔德立(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劉瑾輝(揚州大學文學院)深情地發表了各自的解讀感言。
每當我們開始發表六七分鐘的感言,背后的大屏幕就會顯示袁汝旭(時任孟子研究院副院長)讓各人事先擬好的一句話:
這樣的解讀形式在兩千多年儒學史上尚屬首次。(陳來)
從民族信仰的角度說,《四書》就是中國人的“圣經”?!端臅方庾x,既是責任,也是功德。(王志民)
《四書》解讀活動開辟了研究和傳播孔孟儒學的新境界。(李存山)
《四書》解讀開啟儒家古典詮釋新方式,可謂廣大精微轉道輪,意味深長傳久遠。(王中江)
讓《四書》走向大眾,讓儒家精神走入時代。(梁濤)
從《四書》學習做人做事的規模與根本、發越與微妙。(楊海文)
嚴謹的學術研究與通俗易懂的講解相結合,是貫徹兩創方針的典范。(孔德立)
修身養性讀《四書》,“仁愛”“忠恕”藏胸中。立心立命繼絕學,世世太平沐圣光。(劉瑾輝)
這八句話,不同的表述,同樣的情懷!趙永和(時任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說它們是“新時代子曰”,誠哉斯言!除了以上這個細節,還有一個細節也應該定格下來。我們在《四書》解讀收官儀式之前,都收到殷延祿(時任孟子研究院書院管理部主任)撰寫并書寫的楹聯。這些楹聯美輪美奐、情真意切:
【陳來,字又新】潮宗于海,其來有自;學明乎德,吾道又新。
【王志民】志于道,依于仁,我欲無言;貴乎民,尊乎圣,予豈好辯?
【李存山】德厚泰山,道之所在;學富五車,師之所存。
【王中江】有源有支流,江德潤華夏;無過無不及,中道守斯文。
【梁濤】廣廈安民梁其柱,百川歸海濤之興。
【楊海文】百川入海,蕩蕩乎其大;七篇存心,煥煥然斯文。
【孔德立】以言以立知詩禮,圣祖庭訓;為仁為德行孝悌,賢孫家傳。
【劉瑾輝】傳經揚州握瑜懷瑾,考據孟學立言生輝。(此聯由王相雷撰寫)
《四書》解讀收官儀式
6月8日,《大眾日報》用一個整版的篇幅,摘錄我們的感言以饗讀者。導語寫道:
《四書》解讀項目,是孟子研究院組織實施,由陳來、王志民主持完成的一項面向大眾的儒學經典解讀學術工程。該項目始于2016年9月,以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陳來、王志民、李存山、王中江、梁濤、楊海文、孔德立、劉瑾輝為主體,邀請安樂哲、楊朝明、肖永明、顏炳罡、翟奎鳳等一批國內外儒學專家積極參與,在濟寧市,鄒城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持續推進的。在此期間,先后完成《孟子》七篇解讀、《中庸》解讀、《大學》解讀,并已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去年以來,隨著《論語》解讀的圓滿完成,整體項目,勝利告竣。于2021年5月14日在鄒城舉行了《四書》解讀收官儀式。該項目的后續工作將以《四書》解讀為總目,將相關視頻和著作結集出版發行。整個《四書》解讀項目,歷時5年;其間,得到央視新聞聯播、山東新聞聯播、人民網、光明網、新華網、騰訊網等數十家電視、網絡媒體的廣泛報道,受到海內外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部分內容由山東教育電視臺播出后,在教育界和廣大群眾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此可將孟子故里講《四書》的盛舉定義為:《四書》解讀項目是落地孟子故里鄒城,孟子研究院組織實施,陳來、王志民主持,眾多專家面向社會各界講授,歷時五載(2016年9月至2021年4月)完成,影響廣泛深遠的一項儒學經典解讀學術工程。
有了這個定義,這本《四書選講》就有了定位。孟子研究院的《四書》解讀項目按照《孟子》《中庸》《大學》《論語》的順序先后進行,我有幸全程參與其事,負責解讀《孟子》第3篇《滕文公》、《中庸》第17-20章、《大學》傳七章與傳八章、《論語》第11篇《先進》與第12篇《顏淵》。現將我參與解讀這一項目的相關成果匯集為《四書選講》:因其僅僅涉及《四書》的部分內容,故名之曰“選”;因其經由講座錄音稿整理而成,故名之曰“講”。從《四書》解讀到《四書選講》,我與孟子之間的緣分,我在孟子研究院的歷練,可謂盡在其中。
二、《四書》解讀極簡史
《孟子》七篇解讀于2016年9月24日由陳來開講,2017年1月15日由李存山收官。陳來解讀《梁惠王篇》,王志民解讀《公孫丑篇》,我解讀《滕文公篇》,王中江解讀《離婁篇》,梁濤解讀《萬章篇》,孔德立解讀《告子篇》,李存山解讀《盡心篇》。2018年3月,陳來、王志民主編的《〈孟子〉七篇解讀》(全7冊)由齊魯書社出版。
2016年10-11月,我在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負責解讀《滕文公篇》,用了四個單位時間:10月29日上午,解讀《滕文公上篇》第1-3章(5·1-5·3);10月30日上午,解讀《滕文公上篇》第4-5章(5·4-5·5);11月5日上午,解讀《滕文公下篇》第1-5章(6·1-6·5);11月6日上午,解讀《滕文公下篇》第6-10章(6·6-6·10)。2017年1-2月,我對錄音稿進行整理,形成了文字作品。各講整理完畢的時間先后是1月11日、1月29日、2月6日、2月13日,可見費時費力。以上是收入《〈孟子〉七篇解讀》的《滕文公篇》,也是《四書選講》第一至四講。我當時還給各講、各章制作了標題,以便讀者閱讀。《〈孟子〉七篇解讀·滕文公篇》沒有采用這些標題,這是《四書選講》在形式上明顯區別于前者的地方。
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工作會議
(從左到右:孔德立、楊海文、王中江、李存山、王志民、陳來、趙永和、袁汝旭、趙龍、殷延祿)
2016年8月18日下午-19日上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團隊自組建以來,第一次召開工作研討會,正式提出開講《孟子》。現在回想起來,包括陳來(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志民(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長)在內,那時似乎尚未明確形成《四書》解讀的一攬子計劃。2017年6-8月開講“孟子思想與干部政德修養”專題系列講座,而不是開講《中庸》,原因就在于此。
2018年1月7日下午,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工作研討會正式提出開講《中庸》。為什么不是接著講《論語》,而是講《中庸》?我的記憶當中,會上有些小插曲。有人建議:“我們講完《孟子》了,就該講《論語》。”有人則說:“我們是孟子研究院,講《孟子》責無旁貸!還有孔子研究院呢,讓他們先講《論語》吧!如果他們不講,我們再講也不遲。”經過一番商討,并經陳來、王志民、李存山(孟子研究院特聘副院長)、梁濤(孟子研究院秘書長)、趙永和拍板,決定按照《四書》作者約定俗成的順序,由《孟子》向上講《中庸》,接著再講《大學》,最后講《論語》。將完整的《四書》解讀方案確定下來,是這次會議的重大成果。會議還決定適當聘請院外的儒學專家參與以后的解讀。
《中庸》解讀于2018年5月8日由陳來開講,7月12日由肖永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收官?!吨杏埂酚?3章,陳來總論《中庸》的地位與思想,王志民總論子思與《中庸》,李存山解讀第1章,王中江解讀第2-9章,梁濤解讀第10-16章(分兩講),我解讀第17-20章,孔德立解讀第21-26章,肖永明解讀第27-30章,翟奎鳳(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解讀第31-33章。后面兩講的實際順序是翟奎鳳先講、肖永明后講。2019年4月,陳來、王志民主編的《中庸解讀》由齊魯書社出版。
2018年6月21日上午,我負責解讀了《中庸》第17-20章,地點還是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11月7日,我對錄音稿整理完畢,形成了文字作品。整理《孟子》講稿的地點是康樂園里的老建筑——何爾達屋,那時我還供職于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整理《中庸》講稿的地點則是康樂園里的現代建筑——錫昌堂,因為我不久前已經全職調入中山大學哲學系。以上是收入《中庸解讀》的《大德受命——〈中庸〉第十七至二十章解讀》,也是《四書選講》第五講。《四書選講》從內容到形式都與《中庸解讀》的差別不大,但隨文修改了以前的若干不妥之處
《大學》解讀于2019年4月26日由陳來開講,6月21日由李存山收官?!洞髮W》包括經一章、傳十章,僅有一千多字,仍由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團隊負責解讀。陳來總論《大學》的地位與思想,王志民總論曾子與《大學》,王中江解讀經一章至傳四章,梁濤解讀傳五章至傳六章,我解讀傳七章至傳八章(分兩講),孔德立解讀傳九章,李存山解讀傳十章。2019年12月,陳來、王志民主編的《大學解讀》由齊魯書社出版。
2019年5月31日上午,我負責解讀了《大學》傳七章;下午,負責解讀了《大學》傳八章。我將錄音稿形成為文字作品,先是7月30日整理完畢傳八章,后是8月10日整理完畢傳七章?,F在想來,這一倒序或許與梁濤有點關系。《四書》解讀項目有兩個管家:如果說袁汝旭是行政事務方面的管家,梁濤就是技術業務方面的管家。每位專家講哪些篇章,都是由梁濤事先擬定的。除非特殊情況,我們總是照著執行。我沒想到梁濤竟然將僅有72個字的傳七章、僅有96個字的傳八章分給了我,而且其他專家只講一場,卻讓我講了兩場。更何況,傳七章原定由他講的,而他臨時有事,竟然順手推給了我。以上是收入《大學解讀》的《正心修身》與《修身齊家》,也是《四書選講》第六、七講?!端臅x講》保留了被《大學解讀》未采用的所有注釋。
《論語》解讀于2020年11月13日由陳來開講,2021年4月9日由我收官?!墩撜Z》共有20篇,陳來總論《論語》的地位與思想,王中江解讀《學而》《為政》,王志民解讀《八佾》《里仁》,李存山解讀《公冶長》《雍也》,孔德立解讀《述而》《泰伯》,楊朝明(孔子研究院)解讀《子罕》《鄉黨》,我解讀《先進》《顏淵》,梁濤解讀《子路》《憲問》,肖永明解讀《衛靈公》《季氏》,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解讀《陽貨》《微子》,劉瑾輝解讀《子張》《堯曰》。與前面的《孟子》《中庸》《大學》解讀相比,《論語》解讀頗有一些不同:第一,原定上半年開講,但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推遲到了下半年;又因疫情反復,顏炳罡與我的講授時間多次延后,原定2021年春節前收官變成了4月收官。第二,原定由安樂哲(美國夏威夷大學)總論《論語》的海外傳播,受疫情影響,一直未能如愿,據說以后將在線上補講,而不是在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面對面給聽眾們講。第三,受多方面原因制約,不是按照《論語》各篇的先后順序講的,而是按照王中江、李存山、孔德立、王志民、楊朝明、梁濤、肖永明、劉瑾輝、顏炳罡、我的順序講的?!墩撜Z》解讀成果目前正在整理之中,同樣將由齊魯書社出版。
2021年4月,我在鄒城市電視臺演播大廳負責解讀《先進篇》《顏淵篇》,用了四個單位時間:8日上午,解讀《先進篇》第1-18章(11·1-11·18);8日下午,解讀《先進篇》第19-26章(11·19-11·26);9日上午,解讀《顏淵篇》第1-14章(12·1-12·14);9日下午,解讀《顏淵篇》第15-24章(12·15-12·24)?!端臅返乃拇谓庾x都由陳來開講,有兩次由李存山收官,有一次由肖永明收官,而最后一次由我收官,我覺得與有榮焉。2021年6月2日起,我對錄音稿進行整理,形成了兩個文字作品。《先進篇》整理完畢的時間是9日,《顏淵篇》整理完畢的時間是16日,這半個月可謂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以上是交付《論語解讀》以待出版的稿件,也是《四書選講》第八、九講。這兩篇總共50章,我都援用自創的“如字組詞法”重新做了翻譯,并將譯文列在原文之下;50章就有50個小標題,占了目錄頁的半壁江山。從形式的角度看,它們是與前面七講最不相同的地方。
最近幾年來,有人見到我總說:“你們孟子研究院的《四書》解讀,做得極好!”這是知名度與美譽度的雙重體現。身為孟院人,我倍感自豪!與此同時,我也深感我們的《四書》解讀項目亟待納入歷史、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之中,譬如至少需要一個極簡史的說明。以上所述,或許可以當作孟子研究院《四書》解讀極簡史的某種嘗試。
《論語》解讀開講暨《〈大學〉解讀》首發儀式
三、講讀、整理與解讀
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四書》作為經典中的經典,亟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體如何做呢?陳來先生2017年8月7日為《〈孟子〉七篇解讀》寫的《序言》指出:“國內有代表性的儒學學者走出大學校園,走到基層跟廣大干部群眾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經典讀本,應該說這是當代經典學習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儒學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從儒學下鄉看,孟子研究院的《四書》解讀極具示范意義。
儒學下鄉,形式多樣。孟子研究院的《四書》解讀有何創新呢?在2021年5月14日的《四書》解讀收官儀式上,陳來先生強調指出:
以往我們學習和解讀儒家的經典文本有不同的方式。大家比較熟知的,是從漢代以來一直到清代、再到近代的注釋。對經典的注釋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比如對《論語》的注釋可能有兩三千種。以前我們學習、解讀經典文本,一個很主要的方式就是注釋。“五四”以后,在現代中國文化當中,有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就是今譯,把古典文本翻譯為今天的語言,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這兩種方式,應該說都結合了不同時代的需求,發揮了不同的作用。那么,我們這次解讀在什么地方做了方式的創新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古代的注釋往往是選擇性的注釋,不是一分一毫都不差的。不同的注釋家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程度來確定注釋的布局。今譯當然不是選擇性的今譯,但今譯的特點是關注文字的疏通,而不是特別注重思想和義理。如果跟這兩種方式相比,我一貫把我們這個解讀方式叫作講讀。講讀的特點,一是它的全面性,而不是選擇性;二是它不像今譯那樣只在表面上做了一些文字的梳理,而是著重于義理的提煉和思想的解說。我在講《孟子》文本時,一開始就提出義理的提煉和思想的解說是我們講解的重點。同時,我們的講解結合了當今社會文化的現實和需求。這都是跟前兩種解讀儒家經典的方式不相同的地方。
《四書》講讀顯然是儒學下鄉更落地的做法。講讀不同于注釋、今譯,因為它側重義理的提煉與思想的解說。在陳來先生看來,這正是《四書》解讀項目的創新之處。對于“講讀”這個關鍵詞,陳來先生早在2016年9月24日開講《孟子》七篇之際就說過:
總的來說,我們對《孟子》的講解是要回歸《孟子》文本的講讀和解析,是順著文本逐章講析,這是我們的特點。但逐章講讀和解析的重點不是在生僻字詞,雖然古書里面有很多生僻字,今天的人不會念,不認識,也不了解它們的意思,講讀應該包含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的重點在于思想的提煉和義理的貫通。文本本身有很多的方面,除了生僻字,還有與今人大不相同的寫作風格。今天我們寫文章都講究語言邏輯嚴密,古人的文章不是,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有時候好像有點前言不搭后語,邏輯上有點錯位。關于這種現象,古人有很多種解釋,使文本讀起來能夠更通暢,但這都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透過文本掌握他的思想,掌握他的義理。
我們解讀《四書》,具體做法就是講讀;《四書》解讀之所以獲得方方面面的認可,既與講讀這種類似上課、做講座的方式有關,又與整理后出版的文字作品以及剪輯后播出的音像作品有關。這意味著我們要對以下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第一,講讀有何特點?它與注釋、今譯有何異同?第二,我們在孟子故里做的這件大事,為何稱作《四書》解讀,而不是《四書》講讀?講讀與解讀有何異同?
陳來先生已對第一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這里先從三者之異的角度略作補充:
一方面,經典是可以反復被閱讀的,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社會與自然的普遍價值與終極關懷。沒有讀者,就沒有經典;沒有詮釋者,同樣沒有經典。正是因為經典具有可重讀性,所以經典的詮釋包括三種方式:有選擇重點、疑點而注釋者,有忠實原文、原意而今譯者,有敞開語境、心境而講解者。選擇相關內容而注釋,往往不能確保內容的全面性;符合原文含義而今譯,通常難以激活形式的靈活性;聯系思想現實而講讀,則可取長補短、兼而得之。以上是注釋、今譯、講讀三者各自不同的地方。
另一方面,注釋、今譯以書面文字為載體,可以說是在書桌上寫下來的。做這些事,可以有間斷。順利的時候,多寫一點;不順利的時候,就停下來。與之相比,講讀以口頭表達為載體,可以說是在講臺上講出來的。這件事不能停頓,必須一口氣講下來。講讀是按照文本的順序一句一句地講,要將文本的整個思想貫通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思想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注釋、今譯雖然也關注思想,但不是它們的重點。以上是注釋、今譯二者與講讀有所不同的地方。
有異必有同,差異有時甚至是相同得以成立的前提與財富。這里涉及事前的備課與現場的講讀二者之間的關系。譬如陳來先生提到的生僻字詞,古注、今譯都會做出相應的解釋。備課的時候,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切實消化這些成果;講讀的時候,它們不是重點,但也是要點到的內容。從生僻字詞到歷史、地理諸方面的考據問題,都是主講人事前需要深入了解并理解的;否則,心里就會缺乏底氣,現場就會講得磕磕碰碰,聽眾就會覺得在糊弄他們。備課環節最能體現講讀與注釋、今譯二者的相互關聯。
以上是對第一個問題做的嘗試性解答。解答第二個問題之前,先要辨析兩組關系。
第一組關系涉及主講人進行知識生產、實現成果的三個環節:一是備課環節,這是事前的行為與過程;二是講讀環節,這是現場的行為與過程;三是整理環節,這是事后的行為與過程。所謂整理,是指主講人依據講讀錄音稿整理而成文字作品。
第二組關系涉及社會力量進行知識再生產、轉化成果的兩種形式。備課環節只有主講人在場,而聽眾是聽不見、讀者是看不到的,所以它與知識再生產、成果轉化不具有直接關系。社會力量進行知識再生產、轉化成果有兩種形式,舉例而言:一種是《四書》解讀的部分內容已由山東教育電視臺多次播放,2019年出品《百集電視系列講座〈孟子〉七篇解讀》,這是音像作品;另一種是《孟子》七篇解讀、《中庸》解讀、《大學》解讀的相關成果已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這是文字作品。
更具體地說,主講人要進行三次知識生產:第一次是備課環節,第二次是講讀環節,第三次是整理環節。從知識再生產的角度看,作為第二次的講讀環節催生了音像作品,作為第三次的整理環節催生了文字作品。至于實際操作,盡管音像作品與講讀環節有關,但不需主講人再做其他事情;而與整理環節密切相關的文字作品,卻端賴主講人事后的辛勤勞作。行文至此,整理環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為了較好地解答第二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講人花在備課、講讀、整理三個環節上面的時間。備課環節要花多少時間?這是無法定量、不可估量的。即使主講人前期已經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但備課還是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端臅方庾x項目的每次講讀,通常為兩個小時左右。與備課相比,兩個小時左右何其短暫!與整理相比,同樣如此!一份兩個小時左右的講讀錄音稿,大概有1.5-2萬字(電腦統計字數,下同)。整理要花多少時間?如果全力以赴,至少也得三四天。譬如我解讀《論語》的四份錄音稿總計7.7萬字,而整理時間為2021年6月2-16日,長達15天,字數也增至8.4萬字。
整理環節為什么要花這么長的時間?如果只是改一改錯別字、標點符號,或者理一理句子、語序,這不能稱作整理。整理環節有兩個目的:
一是解決并修正講讀稿遺留的問題。講讀是將備課列出的知識點流暢地講出來,不時會有思想的火花閃現。但是,啰里啰嗦的重復、“嗯嗯啊啊”的口頭禪以及口誤、有些地方講得不順甚至講錯等等,這是時常出現的狀況。整理環節必須亡羊補牢,盡力解決并修正這些遺留的問題,而做減法,刪除若干文字,這需要大量的時間。
二是復活并夯實講讀稿內在的文氣。講讀《四書》,重在義理與思想。每一次成功的講讀,就是文氣充沛,將義理與思想即時淋漓盡致地迸發出來。但是,再成功的講讀一旦變成文字,原本活生生的文氣也有可能滯塞。整理環節必須點石成金,盡力復活并夯實這些內在的文氣,而做加法,增補若干文字,這需要大量的時間。
只要費了心力,整理后的出版稿就會受到社會與讀者的好評。譬如,《〈孟子〉七篇解讀》2018年10月榮獲第十二屆山東省對外傳播獎優秀出版作品獎,2019年6月19日齊魯書社與韓國國學資料院舉行韓語版版權輸出協議簽約儀式,2019年9月榮獲全國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圖書(2018年)二等獎;《大學解讀》《中庸解讀》2020年10月24日入選《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書目》第3期。2021年1月4日,從事儒家書院管理的北京讀者趙艷爽女士在微信上對我說:
楊老師,您好!我與我孩子這兩天在一起讀朱子的《中庸章句》。讀到第十七至二十章,參考了您在孟子研究院所講的《中庸解讀》。您講得真是太好了!如果沒有您的講解,我和我孩子很難在假期兩天中把這四章讀下來。我和我孩子非常地感謝您——您思路清晰、觀點透徹、思想精練、尊重文本、中正風趣、舍我其誰的講解,將我孩子(男孩,24歲)帶進了讀經書那令人高興而振奮的狀態。他說他很佩服您,說您這樣的學者才是真正的學問大家,還說以后希望能有機會再向您請教和學習。我也深以為然。這里您只講了四章,我和我孩子都沒聽夠啊?。。?/p>
目前已出版的《〈孟子〉七篇解讀》《中庸解讀》《大學解讀》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可謂大家寫的小書,堪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之作。這類將普及與提高融為一體的作品,是不是學術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學術既可以曲高和寡,也可以大雅大俗。我們肯定《四書》解讀的學術品質,但也不必刻意夸大它。通俗讀物有自身的寫法,學術論文也有自身的寫法。譬如,同樣是研究《大學》傳八章,《四書選講》第七講就與《中國哲學史》的一文有極大的差異,后者是我將前者改成的學術論文;同樣是研究《孟子·滕文公上》第5章(5·5),我拿2016年的解讀成果發表的文章就與《哲學研究》的一文完全不同,后者是我重新解讀之后寫成的學術論文。從提高看,提升學術研究水平是我們的文化學術工作;從普及看,讓思想站起來是我們的文化社會工作。做儒學研究,原本就該兩條腿走路:“圍繞應用搞研究,搞好研究促應用?!?/p>
現在試著解答第二個問題。每當孟子研究院發布《四書》解讀的消息,人們總說:“他們又要講《四書》了。”我將自己在孟子故里講《四書》的這些文字結集出版,書名是《四書選講》??梢娭v讀是孟子研究院這次解讀《四書》的特質與本色之所在。至于人們習慣稱作《四書》解讀,有可能是因為“解讀”一詞比起“講讀”更為約定俗成、家喻戶曉。在我看來,既然講讀與整理二者之間存在差異,那么,“講讀”就不足以涵蓋“整理”,唯有“解讀”能夠同時包含“講讀”與“整理”。正因如此,“《四書》解讀”比起“《四書》講讀”或許更能標識孟子研究院這項儒學經典解讀學術工程的全貌。
話說回來,一般人其實很少注意過“講讀”與“解讀”兩者之間的差異。我也是因為寫這篇帶有回顧與總結性質的文章,重溫了陳來先生的卓見以后,才進一步體會到講讀對于《四書》融入當代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謹借此文,我呼吁有更多的人在儒學下鄉的宏偉事業中關注并實踐這種方式,使得《四書》通過一章章、一句句的講讀,讓普羅大眾從中獲得精神動力與智慧支持。
四、我心歸處是儒鄉
一動筆寫這篇文字,我就將它定性為回顧與總結。所以,盡管前面寫了一萬多字,但我還是想再說一說孟子研究院,說一說孟子研究院賜予我的福分與歷練。
濟寧(地級市)鄒城(縣級市)是孟子故里,孟子故里是孟子研究院的永久所在地。2013年4月28日,正科級建制的孟子研究院辦公室揭牌成立;2016年4月7日,孟子研究院升格為濟寧市政府直屬正處級全額事業單位;2020年10月12日,孟子研究院整建制劃轉至同年4月20日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過去,鄒城有孟廟、孟府、孟林,亦即“三孟”;濟寧有“四孟”,這是因為孟母林位于曲阜?,F在有了孟院(“孟子研究院”的簡稱),于是鄒城有了“四孟”,濟寧有了“五孟”。
從2013年算起,孟子研究院至今只有八年的歷史;從2016年算起,僅有五六年的歷史。然而,就是在這么短暫的時間之內,孟子研究院迅速成為鄒城一道瑰麗的文化風景、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說起它來,儒學研究者與愛好者無不交口稱譽、贊賞有加。但是,趙永和書記總是謙虛地說:“如果沒有陳來、王志民先生領銜的特聘專家團隊,如果不是專家們盡心盡力做了《四書》解讀等一系列高端文化活動,孟子研究院就沒有今天!而我們,只是做好專家們的學員,做好專家們的服務員!”作為特聘專家,我發自肺腑的感受是: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團結而又有執行力的領導班子,沒有這樣一群奮進而又有凝聚力的工作人員,孟子研究院也就不會一日千里、長足進展。以后肯定有人拿孟子研究院做學術史研究,我相信他們會認可這樣的說法:“坐落在青磚瓦房方寸之間,孟子研究院雖然沒有大樓,但卻匯聚了全國頂尖的儒學大家,在院黨委的帶領下,全院營造出一種崇尚學術、尊重學者、團結和諧、蓬勃向上的良好風氣,從而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睋Q句話說,特聘專家與全院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鑄就了孟子研究院的輝煌!
現在回想起來,可以用“緣分”與“福分”兩個詞,勾勒我與孟子在冥冥當中那種神秘的關聯。以孟子研究院成立為節點,先是有二十多年,我寄身在與孟子的緣分之間;而最近五六年,我棲居在孟子賜予我的福分當中。
我寄身在與孟子的緣分之間,經歷過這么幾個階段:第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準備寫碩士學位論文。寫什么題目呢?業師李宗桂教授讓我寫孟子,我與孟子的緣分降臨了!第二,博士學位論文繼續研究孟子,我與孟子的緣分延續了!第三,畢業留校后的很多年間,遇到過不少波折,甚至想過不再研究孟子,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我與孟子的緣分夯實了!第四,2008年5月,南京大學李承貴教授督促我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浩然正氣——孟子》;2011年10月25日,梁濤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孟學史》(11&ZD083)立項,我擔任子課題《漢唐孟學史》主持人;2013年7月12日,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13FZX003)立項;2014年7月,陳少明教授用學校的中國哲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建設專項基金資助我在齊魯書社出版《化蛹成蝶——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斷想》,8月我開始在中國哲學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我與孟子的緣分升華了!
緣分似乎是不期而至的,但揮之即去的絕對不是緣分。緣分要“隨著她”,隨緣就是道法自然、靜待花開。隨緣就會有福,福分尾隨緣分而來。福分要“順著他”,順福就是為仁由己、春華秋實。
自從1995年5月14日第一次前往鄒城拜謁孟廟、孟府,時隔20年后,我在2015年4月27-29日再次來到鄒城,參加孟子研究院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孟子文獻學高端學術研討會。不久后,我與孟子的緣分不知不覺變成了福分。福分源于2015年4月13日,山東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濟寧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面向社會發布《關于引進儒學研究高端人才的公告》。經梁濤教授推薦,時任孟子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的殷延祿委托工作人員劉奎電話我,希望我參評濟寧市首批尼山學者的選聘。這是2015年5月4日之事,我與孟子研究院的交往可謂由此開始。
其后有三件事至關重要:一是2016年1月10日,我被濟寧市人民政府授予“尼山學者”稱號(選聘起止時間為2016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二是2016年4月15日,我被聘為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任職起止時間為2016年4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三是2017年12月12日,我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泰山學者”特聘專家(選聘起止時間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加盟陳來、王志民先生領銜的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團隊,這是我平生最大的福分!
一直以來,我將兼職做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定調為福分與歷練。于我而言,這幾年既是在履行本職工作,又是在提升自我境界;既是棲居于“畏天之威”的福分當中,又是忐忑于“修己敬人”的歷練之際。所謂歷練,一方面是指做學問受到哪些啟發,另一方面是指做人受到哪些熏陶。
從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孟子的角度看,《孟子》七篇解讀的做法,尤其是陳來先生強調的講讀方式,是我在做學問方面受到的最大啟發,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始于2018年上學期,我在中山大學哲學系開設了《孟子解讀》的本科生課程(解讀《公孫丑篇》是面向研究生),就是逐章逐句地解讀《孟子》。目前講過四個學期(2018年上學期解讀《梁惠王篇》、下學期解讀《公孫丑篇》,2019年上學期解讀《滕文公篇》,2020年下學期解讀《離婁上篇》),但按照每個學年講一篇或者半篇的進度,至少還要五六年才能講完,可謂任重而道遠。
越是逐章逐句地解讀《孟子》,越是覺得我對《孟子》既熟悉、又陌生。年高德劭的李錦全先生(生于1926年)時常說我:“你都研究孟子這么多年了,還要備課?”自從2018年8月3日從學報編輯部全職調入哲學系以來,我這個教學新兵就將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花在備課上面。做任何事情,投入越多,收獲就越大。我就是在與《孟子》從熟悉到陌生、又從陌生到熟悉的不斷反復當中,慢慢領悟到《孟子》單章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2021年4月23日,我主持的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學單列課題重大課題《〈孟子〉深度解讀及其思想研究》(20GZGX03)立項,以及業已發表的兩篇文章,就是佐證。做《孟子》,一旦逐章講讀能夠駕輕就熟、單章研究能夠出神入化,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新的學術增長點何嘗不會應運而生呢?!這也是我做中國孟學史研究最為企盼的。
最近幾年來,我在與孟子研究院同仁交往的過程中,深深地被他們的好學精神所打動。每當他們在對口的齊魯書社出版專著,我總是樂意寫上一點文字。2019年10月,趙永和書記出版《學孟母教子 做幸福家長》,封底印有我寫的推薦語:“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的目標是被教育者得到教育。好好學習是父母神圣的職責,天天向上是孩子天賦的饋贈。打開這本小書,父母在成長;打開那本大書,孩子在成長?!?020年9月,老友殷延祿出版《孟子的藥方》,我寫了《孟子與藥的倫理政治關懷——殷延祿〈孟子的藥方〉序》;2020年12月,才女徐爽出版《中華家風箴言錄》,我也寫了《序》。越是與孟子研究院同仁以及鄒城的朋友們交往,我在做人方面就越是得到了歷練。
特聘專家有聘期結束的那一天,大學教授有到齡退休的那一刻,但研究孟子是我一生矢志不渝、永不放棄的志業。記得在香城鎮的狼舞山上,我對“老大哥”袁汝旭說過:“等我退休了,我就來孟子研究院。”記得在我做院長的濟寧市里仁書院(鄒城市田莊社區康福樓福賢街6號),我對執行院長劉成說過:“等我老了,常住鄒城,我就住在這樣的院子里?!币呀洖檫@本《四書選講》的來龍去脈寫了這么多的文字,但所有的溫情與敬意,無非就在一言之中——我心歸處是儒鄉!
2021年6月24日下午寫畢于廣州中山大學康樂園錫昌堂712教師工作室 原載:《衡水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 本次轉載自孟子研究院公眾號。題目為本次推送時編者后加,選取的是原文中最后一個部分的小標題,原題:從《四書》解讀到《四書選講》——我在孟子故里講《四書》
楊海文,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學術委員會委員,泰山學者;濟寧市里仁書院院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孟子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曾子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儒學研究會副會長等。長期致力于中國哲學研究,尤其在孟子思想及孟學史研究領域建樹頗豐,主持、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來源:為己塾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