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清華大學教授王國維向同事借了5元錢打車來到了頤和園,并囑咐車夫原地等候。誰知,11點左右他憤然跳入昆明湖中,只留下四元四角和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從此王國維的死成了一道解不開的謎題。
王國維出生在書香世家,又因家族中出了抗金名將,在當地很受尊重。王國維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學識和修養都極好,加之自幼聰敏好學,15歲中了秀才后便常被人以才子稱呼,風靡海寧的四才子,他是其中之一。
但王國維注定了和那些執著于靠功名的人不同,他一心只在學問上,對功名利祿,做官人情并不精通,不僅不精通,還有些厭惡。因此,他的考學之路看起來并不順暢。
入州學后,王國維赴杭州應試接連不第,不過這并非他學問不好,恰恰是他學問太出色,精力都在博覽群書上,反而對應試的八股文興趣索然,這一點似乎和金圣嘆很相似。
二人都是滿腹經綸卻屢試不第,之后他便不執著于應試,而將大把的精力用到學習上。那時候除了四書五經等古籍之外,還多了很多新學科,甲午戰爭之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王國維面對浩如煙海的學問求知若渴,他不滿足于只研讀傳過來的外洋讀物,還想要出國留學,汲取更多新鮮有趣的知識。
只是那時家貧,王家拿不出錢供他出去,他便只好暫時任職家庭教師,勉強維持生計。
1898年,王國維赴上海求學,先后進了《時務報》和東文學社。在這里他跟從維新派還有日本老師學習了日語,英語以及數理等相關知識,也因緣際會得到了羅振玉還有兩位日本老師的資助,從而有機會去日本求學。
但遺憾的是,王國維在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并沒有待多久,次年因病不得不返家。歸國后,他利用所學的知識在羅振宇主辦的《教育世界》上發表了多篇譯作,向大家全面地介紹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
那時,他便涉獵了哲學,科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大多數人跨領域求學,都很難做到樣樣精通,能有一兩樣有所成便已難得,而王國維無論什么學科,什么內容,他都必精耕深入,使興趣變專業。
王國維不研究了康德、叔本華、尼采哲學,結合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又攻西方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
從1898年到1906年,他主要的精力都在求學和教學之中,涉獵了多門學科,“兼通世界之學術”,對我國很多科目的教育事業都有開拓之功。
三十而立的王國維沒有停下自己做學問的腳步,這期間他研讀了托爾斯泰、莎士比亞還有但丁、歌德等人的作品,首次向國人介紹了這些作家并將他們做了比較。
辛亥革命之后,王國維隨羅振玉再次踏上了日本求學之路,這一次在那里僑居了四年之久。這四年,他以古文學為基礎,對古代的服裝、建筑進行研究并著述。
郭沫若稱王國維是甲骨學的鼻祖和“新史學的開山”,因為在這期間,王國維通過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使得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年。
王國維一生之成就,所得之學問,在同一時期的知識分子上都無法望其項背。
我們時下教育常掛在口頭上的“美育”二字,最早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他是第一個倡導德智體美并舉的人。
《南渡北歸》一書在提到王國維時是這樣說道:“正應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肚子里學問,可謂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并世罕有其匹。”
四年后,王國維深感自己拖累羅振玉太久,便舉家回國。
1921年,蔡元培倡導北大應該開設國學門,聘請王國維為通信導師起初,王國維一再推辭,后不知何故接任,只是不要薪水,同時任職的還有羅振玉。
后來,王國維和北大一些人理念不合,憤而離職。
溥儀選拔人才,特許無功名的王國維在南書房行走,這是極大的恩賜,因此王國維一生在感激溥儀的知遇之恩。
正因如此,1924年,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時,王國維義憤填膺,并要投水殉清,但被勸住了。沒多久,他就在家里接到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函,聘請他做導師。
王國維不想去,是因為擔心機關中人事傾軋,他只想專心自己的學問,并不想參與這些復雜的人事關系。幸好,胡適拉著王國維到清華大學走了一圈,他勉強對這所學府有所改觀。
后來吳宓知曉王國維的性情,明白他有自己的堅持和倔強,便以三拜之禮上門請王國維出任,王國維十分感動。
那時,他對滿目瘡痍、動蕩不安的時局已心灰意冷,他所效力的朝廷已經不能用風雨飄搖來形容,而是形同虛設,皇家尊嚴老早就爛在了泥地里。
他雖涉獵百家之長,卻難以釋懷江山易主,亡國之悲,眼見著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尊崇清廷的那套規矩,這意味著很快大清王朝就不復存在了。
此時,吳宓卻給了王國維應有的尊重,使得他深受感動,最終同意考慮一下。他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需要向“皇上”輕視,在得到了“溥儀”許可后,王國維欣然前往清華就職。
魯迅說王國維“老實到像火腿一樣”。他始終是萎靡頹喪的樣子,臉上見不到任何生機,倒也符合不茍言笑的老學究的樣子,只是,那會他不過才將將40歲。
在清華的幾年,他醉心研究學問,不僅自身的學術也更加精進,學術成果豐碩,還培養了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可這樣的平靜的生活還是在1927年的6月起了波瀾。
那日,王國維如往常一樣去上班,開會,教研,然后向同事借了錢就去了頤和園。沒人察覺出他的異常,他一頭扎進昆明湖里,滿臉被淤泥堵住,被人撈起時就已經沒了氣息。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說他是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間接被羅振玉逼死。但從王國維死后的種種安排上來看,他并不像溥儀所說的那樣。而且,溥儀那時自顧不暇,哪里對王國維能了解那么多,多數也是道聽途說而來的罷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國維擔心北伐軍不肯放過自己這個清朝遺老,未免日后受辱,便提前了結了自己。這種說法其實也站不住腳,清華大學的同事回憶起王國維,都認為這不符合他的作風。
可王國維畢竟是死了。
外界對于他臨終遺言的猜測最多的便是他殉清。
王國維是前清遺老,一位舊式男子生活在新文化沖擊的時代,他戴著瓜皮帽留著一根小辮子,干巴瘦的臉上寫滿了滄桑和不甘,他在風雨中孤獨的前行者,迷霧漫漫里看不清未來,他似乎恍然察覺到自己太舊了,舊到令人恐慌,當溥儀的君威越來越渺小,他敏感地意識到他所信奉的已日薄西山。
所以,從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他便想死了,只是因為一些原因活到現在。
不過,這些都是外界的猜測,至于他詭異離奇的死亡到底真相如何,已經無從證實,學界泰斗就此隕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