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藏著孩子一生的認知和命運,也蘊含孩子的災(zāi)禍福祉。父母在情緒上不斷成長,為自己不舒服,為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與教育。
——薩姐
作者:暖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wǎng)友提問: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厭惡”父母?
回答令人心酸:
總是覺得自己怎么做都是為了孩子好,然后各種管束、不停地批評,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不允許孩子表達孩子自己的喜歡,一定要以他們?yōu)橹行模?/strong>
傷心了,他們只會說“小孩子有什么煩惱”;考不好也會說“這么笨,以后怎么辦?”這樣的孩子心中怎么會有愛?
沒有天生就討厭父母的孩子。
錯位的愛,才會讓孩子收起心中的感恩之情,然后用冷漠去對待父母。
尤其是父母做了這6件事,證明你的愛正在錯位,孩子會讓他越來越討厭你。
01
愛爭對錯的父母
讓孩子輸?shù)糇灾鳈?quán)
有網(wǎng)友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女兒去買衣服,媽媽看中一條裙子,想讓孩子試試。
可是女兒并不喜歡。
被拒絕的媽媽將女兒罵了一頓,逼著女兒買了一件不喜歡的衣服。
結(jié)果女兒委屈得默默流眼淚。
很多陷入親子關(guān)系的怨恨、沖突、苦惱,都是因為父母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來:
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和孩子爭吵不休;
安排一件孩子并不愿意的事,還不允許孩子去反駁;
用權(quán)力以此來告訴孩子:你必須聽我的”。
這樣的爭論,就像一場關(guān)于“權(quán)力爭奪”,讓親子關(guān)系陷入“雙輸”的局面:
父母認為:我是父母,你當然應(yīng)該聽我的安排。
孩子認為:我有自己的思想,我要自己做主。
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因為被迫輸?shù)魴?quán)力,他們就會出現(xiàn)“報復(fù)行為”:
·3-6歲的孩子,頂嘴:不聽父母的話。
·8-10歲,言行上的憤怒:或者打碎東西、摔門、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以此來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他們會說:
“憑什么都聽你的?”
“我就喜歡這樣。”
“不要你管,你很煩。”
再嚴重一點,孩子就會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沉迷游戲等不良行為。
弗洛伊德說:
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他戰(zhàn)勝父母的過程。所以,如果你執(zhí)著于是非層面的權(quán)力斗爭,結(jié)果父母必將是慘敗。
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專制,所以真不能總是執(zhí)著于一個問題的主動權(quán)。
有些事情,父母需要“讓一讓”給孩子一定的掌控感,他才愿意和你親近。
多給孩子允許,孩子的自主感才能發(fā)展出來,孩子的天賦也才有可能發(fā)揮出來。
02
總是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
讓孩子逃離你
你是否聽過類似這樣的話:
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
你聽我的,按照我說的做,絕對不會害你;
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了讓你以后好好做人,你怎么就不懂呢?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孩子聽了無數(shù)遍,卻也被摧毀了無數(shù)遍。
因為,父母口中的“好”有“潛臺詞”:
孩子小,我可以替他決定,他不能反駁;
我對他這么好,他應(yīng)該要聽我的,不聽我的,就是他不孝。
父母如果以“愛”和“付出”的名義,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感到內(nèi)疚和不安,從而不得不順從他們的意愿。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道德綁架,它所含射出來的定義是:
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和期待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主權(quán);
父母對孩子能力弱化,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會有壞的結(jié)果,以及對孩子價值感的貶低。
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內(nèi)心痛苦而壓抑,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會慢慢選擇逃離父母,從而討厭與父母相處。
“我都是為你好”,是親子間最毒的藥!
有人說過:唯自信者,才能他信。
父母應(yīng)該是孩子能量的賦予者,給孩子的應(yīng)該是愛與力量。
所以父母要給足孩子信任與自由,才能培養(yǎng)出并肩同行的孩子。
03
哄騙孩子
讓孩子失去信任感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是:童年時,父母未兌現(xiàn)的承諾是什么?
網(wǎng)友的回答很扎心:
我爸跟我說上初中前的暑假帶我去廣州旅游,可是直到我大學畢業(yè),他還沒帶我去過,所以我不相信他說的任何話;
初三那年答應(yīng)我考上重點就去揚州玩,拿到成績單興沖沖等兌現(xiàn),得到的是輕描淡寫一句“下次吧”。后來,我和朋友游覽了很多山河,唯獨不再想去揚州;
小學五年級,參加了英語競賽,爸媽說考區(qū)域第一就給我買自行車,然后我考了區(qū)域第一,父母卻說:你讀書天經(jīng)地義,需要什么獎勵,我都沒要你給我辛苦費。從那時候就不咋聽父母話了,反正他們也不會兌現(xiàn)承諾。……
我們發(fā)現(xiàn),當父母對孩子承諾,孩子滿懷期待地去努力,父母卻食言時,就像一盆冷水似地澆滅孩子的所有熱情。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出爾反爾的父母,很容易養(yǎng)出有精神病的孩子。
因為:欺騙式育兒會讓孩子積攢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愛我,不被重視。
然后內(nèi)心備受折磨而出現(xiàn)自卑和抑郁的情緒。
同時,孩子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感:總覺得,反正父母答應(yīng)我的也做不到,我也沒必要去努力。
每個孩子都討厭不守信的父母。
你對孩子撒一次謊,孩子都會用終生來治愈。
04
總想去控制孩子
“殺”死了孩子的自由
一個女孩說:自己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
在家里,每次父母吵架,母親從來沒有低過頭。
讀書時,母親逼她跳舞,就算她故意剪掉舞蹈服,母親也不肯放過。
初中時,有一個玩得特別好的朋友,就因為成績不好,就被母親逼著斷交。
平時還不準她待在房間里,只要不是寫作業(yè),她就必須在客廳待著……
她說:
我的母親,她的大腦像一扇密不透風的門,將一切與她三觀不符的觀念決絕地拒之門外;
整個青春期我都活得特別窒息,總覺得這條生命是她的。
看了她的故事,我明白了孩子在成長中最討厭父母的樣子就是:什么都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父母太過強勢,就會變得專制、沒有“情味”:
對孩子說話語氣充滿命令;
不太會詢問孩子的意見;父母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把自己的情緒看得很重要,一切讓自己不順心的事,都是孩子的錯……
這些行為,明面看是父母自私,內(nèi)里卻是在把孩子向問題孩子的方向推進。
美國作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guān)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當一個孩子沒有自由、沒有思想、沒有掌控力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會變成:
一種自卑又壓抑的人,但凡抓住一個機會,就逃得遠遠的,再也不想回家;
另一種是心生怨恨、偏激叛逆,和父母對著干,變成父母眼中的“壞孩子”。
如果孩子的自由被父母“殺掉”,他的人生將會一片黑暗。
05
經(jīng)常數(shù)落孩子
讓孩子失去價值感
一個得了三年重度抑郁癥的男孩,他的患病誘因是:父母的指責太多。
上學時成績稍有波動,父母就罵他不努力、沒出息。
生活里的各種小事,像衣服沒疊好、東西沒放對地方,都可能引來父母的一頓嘮叨指責。
長期這樣,男孩心理的壓力就被膨脹得越來越大,最終陷入了重度抑郁。
男孩說:我一聽見父母說話就害怕,很多次我都想用膠帶粘住他們的嘴。
為什么孩子會如此討厭這樣的父母?
因為教育中不斷充斥著謾罵、數(shù)落、否定和貶低,其實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壞情緒倒給孩子,然后帶給孩子的是“三重傷害”:
1、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有研究表明:自尊心是克服消極因素,自覺抑制不良言行的精神力量。
當父母貶低、數(shù)落,就是在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讓他無法在別人面前抬頭。
2、讓孩子沒有價值感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的,如果總是否定孩子,那么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
3、孩子也會變得愛發(fā)脾氣
當父母數(shù)落得多了,孩子只能被動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也無法對這些行為作出反抗時,就會用消極、逃避、憤怒的方式做出反抗。
最后陷入無盡的內(nèi)耗,然后倍感孤獨。
06
敷衍孩子
讓孩子關(guān)閉心門
我們身邊總有不少這樣的父母:
孩子說“我好累”時,他們會說“小孩子有什么可累的,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你還有臉叫苦?”
孩子想聊天時,父母聽著,卻只會說“嗯、好的、知道了”等簡潔的語言。
這樣的父母,看似是在回應(yīng)孩子,實際上缺乏共情能力,它就像一場“無聲的暴力”,不知不覺中在傷害孩子。
一位心理咨詢師曾經(jīng)就講到過一個男孩。
這個男孩帶著深深的不安和絕望走進咨詢室,卻說不出父母有什么不好的,可是他的話很戳心。
他說:我父母不打我,但是他們卻很“暴力”,我總感覺他們在用一把“鈍刀”在我身上不停地劃,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卻很真實。”
無聲的傷害比暴力對人的傷害更大。
因為父母的每一次漠視,都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并不那么重要。
沒有與孩子同頻道的交流,孩子便會關(guān)上心門,他會覺得:父母離我很遠,我很孤獨。
慢慢地他就會越來越不愿意與你交流。
有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詞叫:“移情式聆聽”。
指的是:父母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交流,把重點放在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上。
比如:
當孩子和你分享快樂時,認真傾聽;
當孩子和你訴說痛苦時,去接納,并積極回應(yīng)。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是愛我的”。
父母應(yīng)當學會轉(zhuǎn)變角色,從監(jiān)督者變?yōu)閮A聽者,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讓孩子感受到愛與被重視,他才會用心去愛你。
07
在《養(yǎng)兒育女中長大》這本書里有這么一句話:
“親子關(guān)系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
父母的愛藏著孩子一生的認知和命運,也蘊含孩子的災(zāi)禍福祉。
在教育路上,父母要愛孩子,更要及時自省。
凡是讓孩子反感的事,請以孩子意愿為先,他會覺得被愛;
凡是讓孩子感興趣的事,我們就去尊重,讓他有價值;
凡是孩子做錯的事,我們引導(dǎo)他糾正,讓他感覺被接納。
父母與孩子,雙方有著強烈的血緣紐帶,我們要給這份關(guān)系賦予意義,那就好好去愛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