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減持郵儲銀行
李嘉誠,在商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近期,李嘉誠又一次在資本市場掀起了波瀾,對郵儲銀行H股進行了再次減持。
據香港聯交所官方網站披露,李嘉誠、其子李澤鉅以及李嘉誠基金會于12月12日以每股4.5408港元的均價,減持了郵儲銀行2082萬股H股。此次減持后,他們的持股比例從5.07%下滑至4.96%,成功套現約9454萬港元。
李嘉誠減持文件 圖源:全景網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李嘉誠父子對郵儲銀行H股的首次減持。
早在10月份,他們就曾在短短半個月內連續四次出手,累計減持數量超過了1.5億股,套現資金約7.28億港元。如今,僅2個月時間,李嘉誠便套現超8.2億港元(約7.7億人民幣)。
對于此次減持,長江實業集團方面回應稱,“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旨在推動慈善公益項目,所有投資買賣乃為支持有關目標,投資所得之收益全部撥歸慈善用途。近日減持部分郵儲銀行股份屬基金會之日常財務運作,與郵儲銀行的經營發展無關。李嘉誠基金會與郵儲銀行一直保持著良好關系。”
回溯到2016年,郵儲銀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這成為了當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項目,李嘉誠家族通過一種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股票掛鉤票據,巧妙地間接入股了郵儲銀行。
隨后,他們又將這些掛鉤票據轉換為實股,持股量一舉達到了22.67億股,占據了郵儲銀行H股流通股份的11.42%,躋身流通股前十大股東之列。
然而,自2022年起,李嘉誠家族卻開始逐步減少對郵儲銀行的持股。首次減持發生在2022年9月29日,數量僅為5萬股。緊接著,在2023年5月11日,家族開始大規模減持2249.3萬股,套現約1.22億港元。
這一系列減持動作,讓市場對李嘉誠家族的投資策略產生了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李嘉誠家族對郵儲銀行的減持,是其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基于自身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需要所做出的決策。
這一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對郵儲銀行的股價造成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郵儲銀行的發展前景仍取決于其自身的經營能力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天眼查顯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從事貨幣金融服務為主的企業。2016年9月中國郵儲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2019年12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圖源:天眼查
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郵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為2603.49億元,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758.18億元,管理費用為1563.32億元,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為70.12億元,投資凈收益為179.12億元。
另外,2021年,該行實現的營收、凈利分別為3187.62億元、761.70億元,同比增長11.38%、18.65%。2022年、2023年,該行營業收入分別為3349.56億元、3425.07億元,同比增長5.08%、2.25%。
二級市場上,今年以來,郵儲銀行股價持續走高,截至2024年12月16日港股收盤,郵儲銀行報收4.47港元每股,總市值4433億港元。自今年年初最低點3.06港元每股以來,郵儲銀行今年漲幅已經超過40%。
圖源:同花順
從長遠來看,郵儲銀行作為一家具有穩健經營基礎和良好發展前景的銀行,其股價表現最終將取決于公司的基本面,包括盈利能力、風險管理、業務發展等因素。
因此,只要郵儲銀行能夠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和良好的資產質量,大股東減持對其長期發展的影響將是有限的。
精明商人李嘉誠的全球投資布局
李嘉誠,是亞洲最富有的富豪之一。
1928年,李嘉誠出生在中國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12歲那年,他隨家人遷徙至香港,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不僅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也激發了他內心深處對商業的渴望與追求。
李嘉誠早年照片 圖源:抖音
1943年,對李嘉誠而言是刻骨銘心的一年。父親的突然離世,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作為家中的長子,他不得不肩負起養家的重擔,被迫提前踏入社會。
李嘉誠從鐘表公司的學徒到五金廠的推銷員,每一份工作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這些經歷也錘煉了他的意志,培養了他敏銳的商業嗅覺。
1958年,李嘉誠憑借對市場的深刻洞察,果斷地踏入了房地產這一新興領域,起初,他只是小心翼翼地購買土地,直到1967年,他利用市場低迷的契機,低價囤積了大量土地。
1979年,李嘉誠成功收購了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當然,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并不僅限于香港。
他的商業觸角早已延伸至歐美等多個國家,尤其是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更是彰顯了他的全球視野和深遠布局。
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敏銳地捕捉到了能源市場的巨大潛力,投資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并成為該公司的重要股東。這一決策不僅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讓他在國際能源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英國,李嘉誠更是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投資盛宴。
從基建到電信,從零售到電網,從水務到管道燃氣,再到房產,他的投資幾乎涵蓋了英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和整合,李嘉誠家族逐漸掌握了英國重要的民生基建資源,從供水、供電到天然氣供應,再到電信服務和碼頭運營,無一不滲透著他們的身影。
據統計,李嘉誠曾經掌控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過40%的電信市場,以及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和超過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圖源:抖音
那時,李嘉誠一度被外界稱為“買下半個英國的人”。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李嘉誠擅長于靈活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近年來,他又開始逐步出售在英國的資產。
作為公眾人物,李嘉誠的商業行為、投資策略乃至個人生活都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有人將他視為商業界的領袖和楷模,認為他的成功經驗和投資智慧值得所有人學習和借鑒;也有人對他持批評態度,認為他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一切行動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
李嘉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最終的答案。但無論如何,他都已經用行動和成就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作者 | 李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