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津湖之戰歷來都是網友們熱議的對象,對其評價褒貶不一。
既有人夸耀長津湖戰役我志愿軍戰士慷慨赴死,也有人憤于這場戰役中志愿軍戰士承受了不該承受的痛苦。
總兵力將近十五萬人的十三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傷亡達到了恐怖的三分之一,其中60%都是凍死凍傷。
如此巨大的非戰斗減員,究竟誰應該承擔責任?
今天我們就從后來志愿軍各副司令員回國后的待遇,來看當時中央和軍委對此戰指揮員宋司令的態度。
志愿軍歷史上前后總共七位副司令員,這七位中的六位后來回國后都被重用,抗美援朝算是他們證明自己的戰場。
但是只有宋司令一人是例外,他回國后就再也沒有領兵作戰過,可以說中央的態度已經非常鮮明了,宋司令是有錯誤的。
02
志愿軍最初入朝作戰時以彭德懷為司令員,以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這三位也是最早的副司令,算是聲名顯著。
第一副司令鄧華將軍素來被認為有大將之才,在彭總離開志愿軍后曾接任志愿軍司令員,并且指揮了秋季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等著名戰役。
抗美援朝后鄧華回國出任東北軍區代司令員,當時全國六大軍區首任司令員都是元帥,鄧華雖然只是東北軍區代司令員但也可見其地位。
后六大軍區編制調整,東北改為沈陽軍區,鄧華為首任沈陽軍區司令員,足以說明對鄧華的器重。
洪學智老將軍雖然名聲不顯但卻是志愿軍后勤線的關鍵負責人,在美軍的轟炸下創建了一條砸不爛的后勤線。
因為在后勤上卓越的才能和貢獻,從朝鮮回國后洪學智就擔任了我軍后勤部副部長,兩年后更是成為總后勤部的一把手。
直到改革開放后鄧公時代,洪學智依舊是我軍后勤上的負責人,因此在88年二次授銜為上將,成為了我軍中唯一一個兩次授銜上將的將軍。
志愿軍第三副司令員韓先楚,旋風司令雖然比鄧華要晚被重用一些,但是其歸國后同樣先后擔任副總參謀長,大軍區司令員。
這三位最早出國的司令員是志愿軍中最勞苦功高的三位,因此歸國后的待遇都不錯,基本是大將之下職位最高的幾位了。
03
除了最早的三位副司令外,第二批出國的志愿軍的副司令員有陳賡,后期還有楊得志、楊勇兩位副司令。
陳賡大將不用多說,我軍中的大將第四,但是論軍事才能在我軍大將中僅次于粟裕,后也升職為副總參謀長。
鄧華和韓先楚雖然也是副總參但是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職,陳賡則是一直在中央和當時的總參粟裕配合工作。
到抗美援朝中后期入場的楊得志、楊勇兩位副司令員,后續還都陸續轉正了,成為了志愿軍第三、第四任司令員。
這兩位回國后的地位與韓先楚一樣,都是大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是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勇則是北京軍區司令員。
除此之外楊勇也曾擔任過副總參謀長,他在北京軍區司令員和副總參謀長兩個職位上多次輪換,算是最被重用的一位。
從鄧華到楊勇,我們可以看出這六位志愿軍副司令員回國后都是被重用了的,基本都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
洪學智和陳賡則都是總部后期一把手和參謀部副職,從職位上來說絲毫不差,也足以證明他們的貢獻和地位。
1955年授銜我軍可是有幾十位上將的,但是這五位上將加陳賡大將基本算是其中翹楚了,抗美援朝也是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
不過在這其中宋時輪上將卻成了一個意外。
04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時,宋時輪率第九兵團入朝作戰,此時的第九兵團可以說代表著第三野戰軍的臉面。
而且彭總和毛主席也給了宋時輪足夠的自主權,毛主席親自讓宋時輪去北京并且承諾彭總要專心負責西線戰事,東線完全由宋時輪自己獨立負責。
遺憾的是長津湖戰役固然打得不錯,但是卻造成了第九兵團重大傷亡。相比較西線清川江戰事的輝煌戰果長津湖顯得就十分不足了。
雖然長津湖的悲劇有著眾多原因,許多人也為宋時輪開脫,但是作為兵團司令宋司令始終是難辭其咎的。
此戰后宋時輪向軍委寫了檢討書,并且回國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后來就一直在學校負責工作。
作為首批兵團司令員、開國上將,宋時輪這個任職其實算是很低了,也足以說明黨中央和軍委對長津湖戰役十分不滿的。
從宋時輪和其他六位司令員的不同任職可以看出,這其實就代表了軍委和毛主席的態度,算是對宋時輪的處罰了。
從后來七位副司令員的職務也可以看出,長津湖一役雖然展現了志愿軍的鋼鐵意志,但是自身非戰斗減員太嚴重,對于志司和中央來說實在是算不得大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