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提到魏晉,不少人可能會想到浪漫的“魏晉之風”,這股亂世中的“清流”向來頗具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灑脫的態度,雖然荒唐但是美好;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小部分文人騷客的孤芳自賞,本質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不值得在今天提倡。要想深入分析這種風氣,不妨從魏晉時期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入手,看看它究竟“浪漫”在哪。
“三曹”——時代的開辟者
分析一種社會風氣,自然要從它的源頭開始,而魏晉之風的源頭自然就是曹魏的締造者——曹操了。
準確地說,應該是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統稱為“三曹”。
曹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奇才了。他不僅政治、軍事能力一流,同樣也頗有文采。
曹操的詩大多都用詞樸實,大氣磅礴,在當時比起曹丕和曹植的都可以說更加的“大眾化”一些?;蛟S正是他的這些當時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的詩激發了整個社會對于詩歌創作的熱情,開辟出了魏晉時期獨特的“文藝風”。
當然,像曹操這種類型的詩人畢竟是少數,千百年來也就一兩個。古代絕大多數的文人都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因此也很難寫出曹操那樣樸素又厚重的詩句。
曹操開創了魏晉之風,而它的形狀則主要是曹丕和曹植塑造的。
曹丕和曹植都喜歡用些華麗的辭藻,描寫細膩的情感。這也成了后來魏晉文人們最喜歡使用的詩文風格。
至于他們的不同之處,主要是曹丕的詩比起曹植更加“規矩”。他的不少詩詞都是嚴格按照樂府的格式來填,盡管沒什么新意,但他確實能在固定的格式內,將語言韻律的優美發揮到極致,也成了魏晉文人水平的參照物之一。
至于曹植,他的詩就比父兄的更加開放、不羈得多了。他不僅善于運用原本的格式,而且還能大膽創新。在他之前,五言詩還并不流行,經過他的大力創作之后,五言詩開始風靡詩壇,最后在唐朝達到了頂峰。
可以說,曹植是三曹中文學造詣最高的一個。他的詩辭藻華麗,情感豐富,同時還融進了一些父親的豪邁,把各種風格都用得爐火純青,是魏晉不少文人墨客的標桿。
這三種特點也正好對應了他們各自的身份特征。打天下的曹操雄渾磅礴,坐天下的曹丕循規蹈矩,而一直被困籠中的曹植則不甘于被壓迫,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詩句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
“建安七子”——風骨的代言人
連國家領導人都帶頭吟詩作賦,底下的大小文人自然不會閑著。魏晉之風中,出現了不少文人中的佼佼者。
不過這陣風氣雖盛,但也不完全是一成不變的。在魏晉的前期和后期,出現的文藝風格其實有著很大的改變。
前期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漢末魏初的“建安七子”了。
嚴格來說,“建安”是漢獻帝時的年號,當時皇位在形式上還是屬于劉家的。不過大權早已落入曹操手中,因此社會風氣也是提早進入了大魏的時代。
“建安七子”就是活躍在當時文壇上的七個最有名的文人,而他們的思想也是更具有對當時主流思想的代表性。
此時的中華大地正籠罩在一片戰火硝煙中,刀兵、饑荒、瘟疫折磨著廣大人民群眾。在這個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的時代中,不少的傳統儒生都對世間的道德淪落而感到迷惘和痛心疾首。但這些人又沒幾個像曹操一樣有實力去改變現狀,于是只能將自己對世間現狀的無奈和理想抱負都濃縮在詩句和文章中。
也就在這時,誕生了“風骨”這一形容詞,主要用來形容文章的生命力和表現力,強調文學藝術對觀者的感染力。可以說,我國的“正統文學”在這個時期被提升了一個臺階。
而“建安七子”正是將“風骨”展現得最好的七個人,他們分別是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孔融、陳琳、劉楨。
亂世之中,普通民眾的悲慘生活已經無法視而不見,生活的痛苦隨時可能將一個良家子逼成為非作歹的兵痞流寇。建安七子的詩歌和文章也更多地對準這些最弱小的普通老百姓,將他們的苦難生動地展現給上層的統治階級,用這種頗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取得更多的支持,以期能夠讓社會得到改善。
必須說的是,比起曹操這樣的實力派,建安七子的政治軍事能力都要弱得多,因此總體而言他們也比較識時務,在政治立場上比較“隨大流”。陳琳在袁紹手下時寫檄文大罵曹操,一到曹操手下便老實起來,可以說是個“典范”了。
然而這七子中就有一個另類——孔融。小時了了的他長大了似乎確實“未必佳”,盡管有著一手好文才,但在地方當刺史時政績和戰績都很一般,最后不得不投靠曹操控制下的朝廷。
作為名士,如果孔融入朝后就潛身縮首、茍圖衣食的話,這輩子大概也會過得比較滋潤。然而作為孔夫子的后裔,他就是有著一口傳統封建知識分子的傲氣,是非觀極其剛直,看到曹操凌駕于皇帝之上自然激起了心中“衛道護法”的本能。在之后曹操做各種決策時,無論合不合理,孔融總愛唱些反調。最終曹操忍無可忍,將他滿門抄斬。
其他六子或許也像孔融一樣有著樸素的封建是非觀,但終究還是認得清現實,都選擇依附于曹操。盡管有所妥協,但他們想要扶正乾坤的理想從未變過,一生都在試圖用自己的文章在亂世中維護住那一點微弱的道德和善良。
“竹林七賢”——被誤讀的浪漫悲歌
有著“建安風骨”的文人們盡力在亂世中維護的道德體系終究沒能抵擋得住歷史的滾滾洪流,隨著司馬氏在朝中掌權,統治階級為了權力而拼得你死我活的丑態完全展露在了世人面前。舊道德體系的崩潰已經由民間蔓延到了廟堂之上,這讓那些滿懷理想的儒學大夫們幾乎精神崩潰。
司馬家族非常明白自己的奪權行動已經戳穿了多低的道德底線,講起道理來他們肯定講不過那些大儒,于是他們的統治手法也更加的血腥野蠻,對于任何反對派都會毫不留情地鎮壓。
相比起來,盡管曹操的奪權手段也不太干凈,但作為“建安風骨”的開創者之一,曹操有著不少報國安民的實際理想,與司馬家那種純粹的“權力動物”完全不同。為了更有效率地解決社會問題,他廣開言路,只要能夠提出實際建議又不威脅到他的統治,他都持開放歡迎的態度。
正因如此,朝氣蓬勃的“建安風骨”才能在他的統治之下出現。
而司馬家族可能沒有曹操那么遠大的理想,他們幾乎所有政治活動的核心邏輯都是為了攫取更高的權力,因此會不惜一切代價打壓反對的聲音。這就使得朝堂風聲鶴唳,文壇也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沒有政治實力也沒有“槍桿子”的文人們,完全無法與當權者抗衡,只能郁郁寡歡,醉情于享樂之中。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怪誕版本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
比起喜歡在作品中展露現實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則更愛研究一些玄乎的東西。畢竟只要統治者看不懂,他們也就相對安全些。
他們縱情于山水,吸食著堪比毒品的“五石散”,在晦澀的作品中想盡辦法不留痕跡地塞入諷刺司馬家族的內容,讓他們的郁悶在虛無縹緲中消散。
盡管處世態度消極,這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完全躺平了。七賢中有像阮籍、嵇康那樣“非暴力不合作”的堅定反對派,也有山濤那樣的投機派,還有王戎這種一門心思求取功名利祿的。這也導致在嵇康因為得罪司馬昭的心腹鐘會而被害后,這個七人文藝小團體就分崩離析了。
盡管竹林七賢沒了,但他們的名望卻影響到了幾乎整個南北朝。他們“超脫俗世”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成了后來不少文人爭相模仿的“時尚單品”。
遺憾的是,這些文人似乎并未看出竹林七賢消極避世的態度背后是因為自己實力不足而無法實現理想的無奈,而只是一味地模仿其表象。最終導致清談之風盛行,社會痿靡不振,階級逐漸固化,門閥士族橫行,外族禍亂中原,貴族們胸無大志、縱情聲色,平民百姓餓殍遍野,甚至出現了人類淪為“兩腳羊”被食用的悲慘現象。
結語
到如今,依然有人認為魏晉時期“荒唐又美好”,甚至還希望能穿越回去體會那個時代的浪漫。這種想法其實和當年那些文人一樣,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殊不知“國家不幸詩家幸”,如果完全忽視了這“浪漫”背后的慘痛現實,就有點危險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