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都和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有關,這個說法大家都知道了。
近些年又有個新說法、或者說新概念: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生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累積暴露量”有關。這就關系到我們降膽固醇治療,需要了解一下。
“暴露”這個詞,醫學研究中經常用到。就是受試對象處于或接觸到存在某種或多種因素的狀態下或者環境中,看這些因素的影響。換到我們人體來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暴露,就是處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狀態之中。
膽固醇增高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早在100多年前的1913年就被俄國的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了。這個發現就為動脈硬化的脂質浸潤學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那時開始,動脈粥樣硬化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此后,就有不斷地研究。到了1994年,用辛伐他汀降膽固醇治療的“4S”研究,首次證明了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危險、減少冠心病死亡率,并能夠減少總死亡率和發生中風的風險。之后陸陸續續地有許多不同他汀藥物降膽固醇的研究,都證實了降低膽固醇能夠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和死亡。
近些年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得冠心病、發生急性心梗,和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累積暴露量有關。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和持續的時間有關。人的一生中,血液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累積到一定的量,就會啟動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短時間內累積得多,發病就早,反之就晚。不同的研究發現,累積暴露量達到5000左右,動脈粥樣硬化開始進展;6000以上,發生首次心梗的風險增加,8000左右,就到了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閾值了。
累積暴露量如何計算?
用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百毫升的毫克數(mg/dl)乘以年齡。我們現在的血脂報告,單位是mmol/L,換算起來,1mmol/L≈38.5mg/dl(毫克/百毫升)。
如果“低密度”的膽固醇高,那就很快達到發病的累積劑量,就會早早發生冠心病、心肌梗死。這還是單純以血脂算,不算其他可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因素。
比如,一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直在5.19mmol/L的水平,沒有其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因素,那他的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將從20多歲開始,40歲左右就有可能發生心肌梗死;而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24mmol/L,那發生心梗的年齡就可能在60多歲;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mmol/L左右,那可能百年之內都不會發生心肌梗死。
其實這個道理也好理解,水管里,水里的水垢、渣滓多了,就會附在管壁上,時間長了,水管就被堵住了。動脈血管呢?血液里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長出”斑塊,血管也就慢慢堵住了。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和血脂里過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關。長期高,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就快,血管就堵得快。
所以,對于高膽固醇血癥,早期降低、并且長期控制在低水平,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要是還有其他危險因素或者已經得了心血管病或相關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等,那更是應該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目標的低水平內了。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