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后一天,貝殼一日之日在上海、杭州拿下兩宗地塊。
一塊是上海奉賢的宅地,也是當天出讓的唯一宅地,貝殼以6.97億的價格,從保利、廈門象嶼手中搶下該地塊,溢價率13.89%。
一塊是杭州錢塘區的宅地,貝殼聯合濱江集團、興耀房產以6.23億的價格拿下,與上海獨立操盤不一樣的是,這個地塊將由濱江、興耀負責開發,貝殼負責產品定位和銷售。
截止當前,加上西安拿了2塊地,成都拿了1塊地,貝殼已經參與5宗地塊開發。這個動作,對整個地產行業來說,都意義非凡。
要知道,當下的地產,仍處于調整期,國央企、地方城投仍然是拿地主力,大部分城市的土拍都鮮有民營企業參與。作為一家以賣房、租房為主的服務企業,參與土拍,下場房開,是非常有風險的舉動。
大家都在輕資產,而貝殼確實逆風重資產。
早在2023年7月,貝殼就發布公開信,宣布“一體三翼”戰略,一體是房產經紀,三翼是房開、家裝、租賃。其中房開,就是貝殼的拿地企業“貝好家”。
翻身做甲方的貝殼,讓傳統地產著實愛恨。
在2023年貝殼財報中,貝殼銷售3.14萬億,什么概念?第一開發商保利也就買了3863億。這個交易背后的數據至少是超過300萬成交客戶,如果按新房最低2%轉化率來看。
貝殼至少握著1.5億的畫像數據。
一方面,手握大量建議數據的貝殼,的確有超乎市場嗅覺的產品定位能力,不僅能夠比傳統開發商更能洞察購房者需求,也能比傳統開發商更快觸達購房者。
過去,貝殼是以傳統渠道商服務甲方的,他們的優勢就是覆蓋廣、反應快,成交強。只要有貝殼的城市,貝殼都是新盤開發商的合作方,擁有相當高的話語權。北京長安華曦府算是非常經典的案例。
一手握著開發商,一手握著購房者,再親自下場搞房開,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貝殼下場后的市場:
只要這個板塊有貝殼開發是項目,只要它沒能完成清盤,其它項目基本無法動彈。因為以交易為主出身的貝殼,深知交易的邏輯。
更強勁的個人激勵,更快速的價格機制,更全面的裂變交易。
當然,貝殼并不是沒有調整,渠道商干開發商,跨界也沒有那么容易。從地產角度,每個開發商在產品開發邏輯上都是遵循“以客戶為中心”,“以品質為導向”,但到了交易環節,利潤仍然是交易的核心。
在過去渠道邏輯上,貝殼只要完成交易就會產生利潤,而到了渠道和甲方并存的時候,如何取舍交易利潤和開發利潤,必然是貝殼面臨的挑戰。
如今的地產,是鐵板釘釘的存量博弈。
貝殼下場后就會發現,蓋房子是會出很多問題的,但是出了問題不用怕,降價上渠道就可以。
而買了貝殼房子的業主也會發現,他們的一生,都將是貝殼的客戶:
買房去貝殼、裝修去貝殼、租賃去貝殼、賣房找貝殼。他們的一生,將會被貝殼服務4次。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