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解放軍喊出了“騾馬化”的口號,全軍開始養騾養馬,主要作為馱具,拉車拉炮。
后世有些人覺得這是“開倒車”,因為二戰時候的西方軍隊都機械化了,咱們還在騾馬化,落后人家一代。
其實這是一個廣泛傳播的錯覺,在二戰時,除了美軍外,沒有任何軍隊完全機械化。當年美軍的機械化程度最高,蘇、德、英就差得很遠,其他國家更是摸不到門檻。
有人只看到二戰德軍前方裝甲車、坦克狂飆突進,以為這就是機械化。殊不知在后方,德國后勤部隊趕著騾子、馬匹拖車在運送食物、彈藥,炮兵的“88炮”更是要5頭騾子一起拉。
因為太過沉重,難以部署、移動,“88炮”被德軍吐槽為“谷倉大門”,一線士兵怨言很大。
盡管在運輸上飽受怨言,但在二戰歷史上,德國“88炮”算是少數的炮類明星武器,且因為上能防空,下能打坦克,被譽為“反一切炮”。
這款武器跟隨德軍征戰歐洲和非洲,戰功赫赫,并在1944年后編織起柏林等大城市的防空火力網。
因為在東線戰場、北非戰場以反坦克聞名,防空版88炮后來被改造為“反坦克炮”。德國工程師還將其放在坦克和殲擊車上,虎式坦克、虎王坦克都使用過88炮。
該炮的缺點,幾乎只有“太重”這一項。
那么在二戰前,“88炮”是怎么設計、投產的?這款武器實戰成績如何?它真有傳說的那么神嗎?
【一】
88炮,一戰血統的明星武器
對武器裝備感興趣的人,應該能發現,近20年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炮”的地位在下降,導彈越來越重要。
俄烏戰爭就是例子,凡是口徑大、當量大的打擊武器,都是導彈、火箭彈,此外就只有少數自動化火炮能有出場機會。
以前傳統的陣地炮兵、防空炮兵,現在都落入第二線。尤其是防空炮,基本完全被遺忘。
但回到20世紀初,防空炮才是空軍的大敵,全球主要城市的標配,就是一道甚至兩道防空炮陣地。二戰的德國首都柏林,就有一層“88炮”組成的火力網,阻攔盟軍的戰略轟炸。
88炮,即二戰“Flak18”火炮和其衍生型號,是血統純正的防空武器,其原型能追溯到一戰末期。
而二戰初的大多主戰裝備,在一戰末已經頗具雛形。
88炮的前身,是德意志第二帝國“Flak16”防空炮,口徑就是88毫米,且外形已經和后來的88炮非常相似,都是長身管、大炮座。
該武器是一戰最后兩年,德軍為了打擊英法聯軍的空軍編隊研制的,可基本沒派上用場,因為戰爭很快結束了。
一戰后,德國受到強硬的制裁,失去了國防軍,更失去了國防工業。
德國軍工資本外逃,在歐洲各國,尤其是北歐落地生根。他們和當地國家合作研究武器,于1930年代推出“Flak18”88毫米口徑防空炮,全重7噸多,高射射程10000米,設計的初衷還是防空。
在它出現之前,德軍在一戰時曾迷戀小口徑高射炮,但隨著飛機越飛越高,越飛越快,小口徑防空炮成為雞肋。
所以德國工程師非常追求大口徑,并提倡射程、射速、彈速、裝藥量的平衡,88毫米口徑炮彈最終脫穎而出。
為了追求火炮的高膛壓、高彈速,88炮的“身管比”達到53倍徑,炮身長達7.7米。
該炮的彈速超過820米每秒,完全達到主流反坦克加農炮的水平。所以從一開始,88炮就具備打坦克的能力,并有地面觀瞄系統。
1930年代后,德軍在納粹領導下恢復武裝,88炮進入德軍裝備行列,并迅速在實戰中嶄露頭角。
【二】
防空的88炮,高光時刻卻在陸戰
有人可能奇怪,30年代初,距離二戰爆發還有很久,德國人去哪里實戰呢?
答案是西班牙。
德國、蘇聯其實在二戰前交過手,他們的戰場在西班牙,雙方拉來精銳部隊,以志愿部隊的方式參與西班牙內戰。
二戰時期的戰術思想、武器配置,很多都脫胎于西班牙內戰。甚至一些高級將領,都在西班牙內戰里得到鍛煉。
比如德國的坦克、戰斗機突擊戰術,即閃電戰,以及蘇聯的裝甲部隊梯次防御,都在西班牙內戰里出現。
當時,德國的1號、2號坦克裝備給了德軍志愿兵,即臭名昭著的“禿鷹軍團”,但蘇軍的坦克更多、更強大。所以柏林給禿鷹軍團送去50門“Flak18”,反坦克效果拔群。
該炮能在一公里外輕松打穿蘇聯T26坦克,曾扭轉過戰爭局勢。
但德軍的報告也坦誠該武器“太笨重”,要事先動用工兵挖掘炮位,并要8個人前后伺候才能開炮,非常不便。
一旦遇到空襲或者炮擊,88炮陣地很難轉移。敵人的裝甲部隊如果繞路,也會造成88炮陣地的浪費。
所以在后期的改進型號中,德國工程師開始多次給88炮“減肥”,設計可更換的炮架,降低炮座重量。陸軍還給炮兵增添專用履帶牽引車移動大炮,以應付復雜地形和惡劣天氣。
1937年后,德國開始準備侵略戰爭,大量“Flak18”式88炮被生產出來裝備德軍。
彼時,德軍防空部隊、炮兵部隊就裝備這種武器,后來新式的“Flak36”“Flak37”還分別加裝了炮盾,以及野戰輪式底盤。
為了方便戰時更換炮管,新式88炮變成“三段式炮管”,能在炮管受傷、炮管壽命到頭時按需求更換。
1939年二戰爆發,88炮這門為防空設計的武器,卻在反坦克方面率先嶄露頭角。
德軍滅亡波蘭后,1940年入侵法國,和英法聯軍在西線交戰。德軍的輕型、中型坦克擋不住英軍和法國的重坦,這時候唯有88炮組成的鐵幕能擋住英法反攻。
比如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就曾用88炮群重創英軍的瑪蒂爾達坦克團,瓦解英軍在法國北部的反突擊。
作為裝甲部隊的指揮官,隆美爾深知88炮的威力,他后來奉命去北非創建非洲軍團,也把這種武器帶到了北非。
在那之后的北非薩盧姆戰役里,13門88炮就瓦解了英軍的攻勢,擊傷、擊毀英國坦克100多輛,讓德軍威脅埃及,成就了隆美爾的英名。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88炮受到了最嚴酷的考驗。
作為歐洲強大的工業國,蘇聯軍隊的裝甲力量更強,T34坦克能擋住德國所有的小口徑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唯有88炮能擊穿它的正面裝甲。
但88炮的笨重在這時候成為大問題,蘇聯糟糕的基建,讓德軍的后勤遇到極大問題。
由于前線普遍缺油,牽引車開不動,且蘇聯糟糕的路況,一旦下雨就變成泥沼,德軍士兵們只能自己推炮——十幾個炮兵伺候一門88炮,還時常推不動。
因此,德國炮兵用“谷倉大門”來稱呼這門重炮,它每次部署、挪動都費盡周折。
所以在德國本土新研究的“Flak41”上,工程師進一步減小了炮座,減輕全重,降低高度,順帶增加炮管長度,以增強穿甲能力。
德軍還要求直接制造用88炮為主體的反坦克炮“Pak43”,并在虎式坦克上裝備了短款88炮。后來的庫爾斯克會戰里,虎式坦克一輛就能擊毀多輛T34,都是拜88炮的火力所賜。
【三】
二戰末期,其實88炮已經落伍
1943年以后,蘇聯開始反攻德國,德軍在整個東線步步敗退。
3年前進攻時,德軍能精細謀劃進軍路線,調配戰爭資源,到了1944年,蘇軍已經不會讓德國人這么從容了。
德軍在不同的戰線敗退,一路留下的除了尸體外,就是報廢的重裝備,其中“Flak”系列88炮的數量眾多。這種武器哪怕裝上輪子,在沒有牽引車的時候還是難以挪動,炮兵們只能將其放棄。
如果真要搬動它,炮兵要從后勤部隊借來五六頭騾子,這是個很高昂的成本。
柏林政府無奈之下,曾給前線下令,讓炮兵不許丟棄火炮撤退,并不惜加以軍法制裁。
但柏林的命令在前線并沒有被好好遵守,將領們深知前線的緊迫,人命總比武器貴。而且如果執法太嚴,肯定會導致前線嘩變,到時候得不償失。
看著前線把剛拆封的,潤滑油都沒凝固的火炮丟掉,德國陸軍開始轉變方向,把珍貴的合金炮管全部放在坦克和殲擊車上。
但是面對蘇軍的重型“IS”坦克,88炮的神威不再,虎式、豹式反而被蘇軍的重坦追獵。
而在防空領域,當年作為德國防空部隊的主力武器,88炮在戰爭末期居然成為“雞肋”。
30年代,全球主要國家的軍用飛機速度、飛行高度、裝甲厚度都在88炮的射程和殺傷力范圍內。
但在二戰時期,軍用飛機尤其是轟炸機技術突飛猛進,盟軍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時,盟軍重型轟炸機如B29,已經能飛到88炮射程之外,德國的高射炮網難以阻擋盟軍地毯式轟炸。
而且德軍沒有近炸引信,只有定時引信,讓轟炸效率進一步下降。
加上防空軍后來拉來女人、老人、未成年人當炮手,88炮在戰爭末期平均打出一萬多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盟軍轟炸機,效率低得恐怖,完全是對彈藥的浪費。
柏林發現了這種低效的漏洞,所以后來在柏林的防空塔上,主力防空武器是更大口徑的“Flak40”128毫米高射炮,而且是雙聯裝。它高射高度14000米,搭配更大的爆炸彈頭,殺傷力倍增。
總的來說,在1930年到1945年,德國生產的88炮總數超過20000門,這是二戰產量最高的大口徑高射炮之一。
到了戰爭末期,因為軍工產能低下,且大都去做了坦克,很多老舊的88炮沒法按時維護,一些老炮到了生命周期末尾,本該淘汰,卻也在繼續服役。
這些綜合因素,導致88炮在地面和防空領域都很不給力。
二戰結束后,這種武器大量被廢棄,但其中生產比較晚的,狀態好的,被盟軍內部二次使用。
冷戰時期,歐洲很多國家都在使用88炮,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芬蘭、西班牙、法國、丹麥都在使用“Flak18”到“Flak41”的多型號88炮,一些國家的88炮甚至服役到90年代。
這款武器的設計,無疑是劃時代的,不然也不會被使用半個世紀。
考慮到后來防空領域和反坦克領域都是導彈的天下,有網友提議“讓88炮做人類防空炮的標志”,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無敵88:二戰德國88mm炮全史》,司古
2.《北非“坦克殺手”:88毫米高射炮》,張中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