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4)
上回說,孔子提到了“好學”的重要標準,是人格修養。
比如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孔文子的“不恥下問”,等等。
那么,“好學”的標準僅僅是人格修養嗎?不是的。
它包括人格修養,但不限于人格修養。
孔子重視的“學”,也不僅僅是學修養;他所重視的、認可的好學,是“人生大道”之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這一章,還是出現在《學而》篇中。《學而》是《論語》之“眼”,此言非虛。
什么才算好學呢?
孔子說:
吃飯不追求飽——古時候,吃飽就不錯了,所以說“食無求飽”。用今天的標準來說,就是吃飽就行,別追求什么山珍海味、口腹之欲了。
居住不追求安穩舒適——這里不能僅僅理解為物理上的居住,更宜理解為心理上的安逸,或者可譯為“不能停留在舒適區,要走出舒適區”。
工作勤快、靈敏,說話謹慎——敏于事,不能僅僅理解為行動敏捷,更應理解為處事方式和工作心態。所謂“敏”,有“靈敏”“靈活”之意。
這和“中庸”思想異曲同工。所謂中庸,不是刻板地“折中”,不是和稀泥,而是“用合適的方法”。
敏于事,慎于言,用“中庸”來闡釋,就是:用合適的方法做事,用合適的言辭來說話;多數時候,要先做(敏于事)后說(慎于言),盡量避免先說后做,杜絕說了不做。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把他當成標桿,來匡正自己,和“見賢思齊”類似。只不過“見賢思齊”更微觀,“有道而正”更宏觀,是從人生大道的角度而言的。
——這才是孔子眼中的“好學”。不容易!
具體而言,孔子的“好學”,可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要有境界和修養。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說的就是這個。別老盯著眼前的仨瓜倆棗,別光追求舒適,得有點骨氣。
飽暖舒適,讓人喪失斗志,讓人昏昏欲睡,不思進取。我有過這樣的體驗:坐在沙發上讀書,不如坐在冷板凳上效果好;在溫暖的屋子里學習,不如在冷屋子里效率高。
要有方式和方法。敏于事,慎于言,這是人生智慧。孔子還說,“先行其言而后行之”(意思是事情先做了,然后再說。《論語·為政》),也是談“說”和“做”的關系。光說不做不行,光做不說或者不會說,孔子也不贊同。這又是一門大功課,容以后再說。
要有宏大理想,要有人生榜樣,以理想和榜樣來“匡正”自己的行動。孔子重視的“道”,到底是什么?和道家一樣,很難說清楚。但孔子指了一條路:仁,義。
孔子說,“居仁由義”。仁是底色,義是路徑。做到這兩點,“道”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孔子經常說“天下無道”,但從沒有放棄“道”,沒有放棄“天下大同”的理想。就算實現不了,“道”的存在,也會指引人、鼓舞人、安定人。
沒有榜樣,沒有偶像,也不行。榜樣是具體的,是“道”的化身。你可以不知道什么是“道”,但如果生在他的時代,你卻可以接近孔子;接近了孔子,就理解了什么是道。
孔子也有自己的偶像,周公,堯舜,周文王,大概都是吧,雖然我們不明確他是如何給偶像排名的。
更重要的,是要以榜樣為標準,來匡正自己。換句話說,一定不能光去崇拜、光去仰慕,要有實際行動。這才是真正的“追星”。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