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
陶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就是在這個最富有藝術精神時代下誕生的人物之一。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做過大司馬,是東晉名聲赫赫的人物,祖父及父親都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
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少而貧苦”是陶淵明對少年時期生活的描述,但物質的貧乏并沒有影響陶淵明經營豐富的精神世界。
他自幼就熟讀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在陶淵明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大。
青少年時期,陶淵明是個胸懷大志的人,“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頗有一番政治抱負。
不幸的是,他生在門閥制度森嚴的晉代,“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社會沒有給這個出身沒落仕宦家庭的人提供佐君立業的機會。
極端腐敗的東晉王朝對外委曲求全,統治階級心安理得地偏居江左一隅,過著奢靡、荒淫的生活。由于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貧苦百姓不堪重負。
嚴酷的社會現實與陶淵明的世界觀發生了尖銳的沖突,生性耿直的陶淵明清正廉潔,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
黑暗污濁的社會與他格格不入,他大濟蒼生的雄心壯志在東晉腐朽不堪的現實中沉寂了。
直到二十九歲,陶淵明才出仕,出任江州祭酒。他一生的仕宦生涯不長,從二十九歲開始到四十二歲徹底與官場決裂,其間幾仕幾隱,實際做官的時間不到三年。
所做的官也并不顯赫,不過是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之類的“芝麻官”。他最后一次出什那年,在彭澤縣令的職位上僅做了八十多天便掛印棄官,從此歸隱田園,直到終老。
于是有了一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寫飲酒詩并非浮于表面的以酒論酒,而是有著深刻的寓意。
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在一個“醉”字的掩護下,反映仕途險惡,揭露官場黑暗,指責上流社會虛偽不堪,并表達退出官場之后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現他在生活困頓中的牢騷。
他在飲酒的才情里,有壯志難酬的憾恨,也有悠然田園的趣味,更有人生哲理。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魏晉〕《雜詩十二首·其一》
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生命隨風飄轉,人生歷盡了艱難,人們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
世間的人人都當視為兄弟手足,何必非要親生的同胞弟兄才相親相愛呢?寫以至此,陶淵明在戰亂年代渴望和平、渴望人間至愛的理想躍然紙上。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一起暢飲。美好的青春歲月一旦過去便不會再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世人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努力奮斗,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他勉勵年輕人須只爭朝夕、珍惜光陰。因為光陰易逝,且不會重新再來,一定當趁著年輕力壯,努力勉勵自己,盡量多做該做的事。
當然也包括,人生短暫而且不易把握,如果生活中出現了一點點快樂,就要及時抓住。
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的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他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
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
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于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已經是37歲了,更是如此。
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歡樂平淡中和、明凈淳樸。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不論是過去動蕩不安的社會也好,今天高頻壓力下的生活也罷,生活中能遇到一些怦然心動的事情,實屬是一種快樂。
懂感恩,懂珍惜,好好的去享受這難得的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將心窗打開,將心墻拆掉,接納明媚的陽光照入心房吧。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陶淵明〔魏晉〕《己酉歲九月九日》
秋天已深,萬物顯出衰敗之態。野草慢慢失去了生機,園子里的樹木也光禿禿的。一陣清秋的風吹過,空氣變得格外清新,天空顯得更加高遠遼闊。
此時,再也聽不到那悲戚的蟬鳴聲,只有一群群大雁南飛,它們的叫聲響徹天空。
世間萬物就是這樣不斷變化著,人生亦是如此,怎能不感到疲憊呢?想到萬物終有消逝的一刻,心里就感到一陣陣焦灼。
有沒有什么能讓我感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呢?似乎沒有。既然如此,不如暫且借酒消愁,讓自己沉醉其中吧。
千年的世事變幻,我哪能一一知曉,還是好好享受當下的時光,唱響這眼前的歲月之歌吧。
是日,九月九日重陽節暮秋,陶淵明又開始了自斟自飲,看著這悲切的景況,傷時悲逝,油然而生。
退出紛爭的官場,歸耕于寂靜的田村,時感的強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去世,淵明十分哀傷,常觸發人生短促之慨。
萬物演化變遷,那是循環往復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復如此,豈能不勞累呢?
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于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后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
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
他說:有什么可以使我稱心呢?沒有啊!所以,姑且飲此濁酒吧,飲酒之中可暫得快樂,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還是來歌詠(永)今朝吧。執著于“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
是啊,有些事情,非我們意志能轉移,就不要太過于執著了,不念過往,不期明天,不蹉跎今天要常常以此寬慰自己。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
息交游閑業,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陶淵明〔魏晉〕《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庭院前的樹木郁郁蔥蔥,仲夏時節,它們慷慨地提供著清涼的樹蔭。
一陣陣南風吹來,帶著季節的氣息,輕輕吹拂著我的衣襟。辭去了官場的繁忙,我開始過上了悠閑的生活,每天與書籍和琴聲相伴。園子里種的蔬菜多得吃不完,往年的陳糧也還存著不少。
我經營生活的理念很簡單,從不追求超出實際需求的東西。自己動手舂米釀酒,酒熟了就自己斟自己飲,悠然自得。
小兒子在身邊嬉戲玩耍,牙牙學語,雖然發音還不太準,但那份純真和快樂卻是滿滿的。這樣的日子,簡單而美好,那些功名利祿對我來說,就像是天邊飄浮的云朵,遙不可及,也不那么重要了。
抬頭望著悠悠白云,心中不禁深深懷念起古代的圣賢們。
你看,堂前夏木蔭蔭,南風(凱風)清涼習習,這是鄉村景物之樂;既無公衙之役,又無車馬之喧,杜門謝客,讀書彈琴,起臥自由,這是精神生活之樂;
園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糧猶儲,維持生活之需其實有限,夠吃即可,過分的富足并非詩人所欽羨,這是物質滿足之樂;
有粘稻舂搗釀酒,詩人盡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場玉液瓊漿的虛偽應酬,更見淳樸實惠,這是嗜好滿足之樂;
與妻室兒女團聚,尤其有小兒子不時偎倚嬉戲身邊,那呀呀學語的神態,真是天真可愛,這是天倫之樂。
有此數樂,即可忘卻那些仕宦富貴及其烏煙瘴氣,這又是隱逸恬淡之樂。
詩人襟懷坦率,無隱避,無虛浮,無夸張,純以淳樸的真情動人。
我們似乎也走進了寧靜、清幽的村莊,領略那繁木林蔭之下涼風吹襟的愜意,聆聽那朗朗的書聲和悠然的琴韻,看到小康和諧的農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戲的樂趣,并體會到詩人那返璞歸真、陶然自得的恬淡自甘的心境。
人啊,不一定要高官厚祿,功成名就才幸福,你看陶潛這小日子不也很滋潤嗎?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貪念,斬斷不正當的欲望,過安貧樂道的生活,也是一種美態的生活啊。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陶淵明〔魏晉〕《飲酒·其一》
世間的興衰起伏并無定數,它們總是在不斷地交替變化,相互轉化。就像邵平,晚年的他因家境貧寒,不得不在長安城東種起了瓜,哪里還能看出當年東陵侯的影子呢。
季節更迭,寒來暑往,人生的軌跡往往也是如此。那些通達事理的人,自然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對此,我已不再疑惑。來來來,快給我斟上一杯酒,讓我從早到晚,盡情享受這份暢飲的樂趣吧。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此詩為其中之一。
世間萬物的興衰榮枯并非恒定不變,而是相互更替、共存的,比如歷史上的人物邵平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自然界的寒暑更替與人生的興衰變化其實是相通的,必然的。
人生要刪繁就簡,不要背負太多不可抗力的事情,豁達之人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不再為此感到疑惑和困擾。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陶淵明〔魏晉〕《飲酒·其七》
秋天,菊花綻放,色彩斑斕,我輕輕摘下那些還帶著晨露的菊花瓣。將它們泡入酒中,這份雅致更添了我超脫世俗的心境。
我舉杯一飲而盡,隨后又滿上,享受這份閑適。日暮降臨,萬物歸寧,歸巢的鳥兒歡快地唱著歌,飛向山林。在這東窗之下,我放聲高歌,就讓這份自在逍遙,伴我度過余生吧。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高潔的品格。
秋菊佳色,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著一杯,獨自飲起酒來。《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遨以游”,毛《傳》:“非我無酒可以遨游忘憂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相傳杜康是開始造酒的人,這里用作酒的代稱。)
如果心中無憂,就不會想到“忘憂”,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憤之情。“遺世”,遺棄、超脫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遺世之情,我原自遠,對酒對菊,又加遠一倍矣。”分析甚確。不過,結合“忘憂”看,這里的“遺世”,也含有憤激的成分。
因為淵明本來很想做一番“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事業,只是后來在官場中親眼看到當時政治黑暗,這才決計歸隱的。
淵明詩中寫到鳥的很多,尤其歸隱以后,常常借歸鳥寓意。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云無心而出蚰,鳥倦飛而知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等等。
詩中的歸鳥,無一不是他自己的藝術化身。飛鳥日落猶知還巢,人生何獨不然?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東籬之下種有菊花。對菊飲酒,嘯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樂。
不為外物所役使,按著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蘇東坡所說的“靖節以無事自適為得此生,則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
它是贊美,是慶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復”(姑且算是)一詞,又給這一切罩上了一層無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憂”、“遺世”,仍然表現出壯志難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都說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作者的感情投射,古人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寄寓于作品中之,他們的真情流露,總是能引起后世人的共鳴。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魏晉〕《飲酒·十四》
老友深知我的志趣,于是相約一同攜酒相聚。我們在松樹下,用荊柴鋪地而坐,幾巡酒過后,都已有了幾分醉意。
村里的父老鄉親們聚在一起,談話雜亂無章,喝酒也不再講究次序。在那一刻,我仿佛忘卻了世上的自己,覺得身外之物都不再重要。
沉醉在酒意中,心神有些恍惚,但在這恍惚之中,我體會到了酒中獨有的深意。
其實這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
閑適席地而坐,松下暢飲,幾杯下肚已醉意朦朧;后來父老鄉親們的言語雜亂無章,飲酒也失去了次序,看吧,這就是真實的飲酒情景,畫面感生動了起來
最后說在醉意與歡愉中,詩人自己忘卻了自我,也就不再計較外物的貴賤,仿佛品得酒中、人生的真意。
故人相聚暢飲、物我兩忘的田園生活畫面,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選擇一個安靜純粹的地方,撕下虛偽的面具,去掉各種修飾和包裝,才能活得自自然然,瀟瀟灑灑。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