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寫了一些時政文章,發現該懂的人本來就懂,不懂的人怎么說人家也不愿懂,畢竟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立場,我的幾篇文章改變不了什么。
與其這樣,不如沉下心讀讀書,寫一些讀書札記,解讀有趣的內容,并分享給讀者們。
最近讀的是《三國前夜:士大夫政治與東漢皇權的崩解》,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剖析東漢皇權與士大夫的合作和斗爭,以及士大夫們如何搞臭和架空皇帝,并最終演變為魏、蜀、吳三國割據,頗有意思。
一、
東漢時有三個物件被劉家視若珍寶,珍藏在洛陽的武庫中兩百年。
前兩個并不讓人奇怪,分別是孔子的拖鞋和劉邦的宰蛇刀,這是劉家拿來吹自己代表天命的憑證。
但第三個卻讓人啞然----竟是王莽的頭顱。
每一個新繼位的劉家帝王,都要走進陰暗的武庫,去與王莽頭顱上那干涸的眼睛對視,以牢記漢家天下曾被篡奪。
劉家總結王莽篡位的歷史經驗,認為儒家教義已被民間廣泛接受,但儒家在世間代表卻被王莽占據。因此,他能在士大夫的擁躉下,兵不血刃地終結了西漢。
劉秀恢復漢朝后,在統治方面雖然繼續延秦制的那一套,即皇帝集權、郡縣制和編戶齊民,但他還是汲取西漢被王莽篡奪的教訓,主動抬高儒家的意識形態,以孔夫子的衛教士自詡,占據了王莽的生態位,讓新的“王莽”們無位可占。
借助儒家的理念,劉家號稱以“孝”治國,強行將“君主”與“父親”兩個符號連接,讓“孝”與“忠”劃等號,以禮教的形式讓百姓以對父親的“孝”來對待君王,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當時,甚至選官員都以“孝”為標準,在各地選出孝廉,歷練一段后讓其出任省長市長。(當然,普通人家是“孝”不過豪族的)
皇帝也在著力扮演“民之父母”的角色,時不時對臣民大赦、免賦、賑災,把皇家苑囿開放給農民耕種。
后漢這個由劉氏一姓統治兆民的秦制政權,竟然慢慢有了家庭的溫情脈脈,達到了“化家為國”的境界。一個人越有孝行,越顧家,越親近鄉土,就越忠于漢家;人們信仰儒教,更會認可能夠遵循儒道的皇帝和官僚;自律和禮治的存在,為朝廷節省了大量治理成本;劉家再也不用擔心有人借助儒家來奪取帝位了。
漢魏洛陽城遺址
然后,這種“秦制+儒家”的統治方法有兩個漏洞,分別是:
一、皇帝在輿論里不能失德(實際中有沒有失德卻無人在乎),否則就會發生“德不配位”,給了士大夫們造反的合法性。對于皇帝更不利的是,士大夫們掌握著輿論,皇帝為了集權,不可能不得罪士大夫。
二、人口不能變多。即使在真正的家庭中,資源匱乏也會讓成員反目成仇,當人口增加后,農業社會分到每個人頭上的資源必然會匱乏。因此,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盛世,只能發生在王朝興起初期。
這兩個漏洞也預示著包括劉家在內,中國任何采用“秦制+儒家”方法治國的王朝必將以固定的套路走向失敗。
二、
如果你是皇帝, 你只有一個人,你將依賴哪些力量統治幾千萬的國民?
你有幾個選擇,分別是1底層群眾、2士大夫、3你的皇室同族、4你老婆的家族,你會選擇誰?
底層的群眾首先會被排除,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和生產資料都是稀缺物,底層的寒族并不掌握。沒有豪族的支持,你根本無法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如果你選擇士大夫,無論他們將“仁義道德”的歌唱的多好聽,你也大概率被坑死。因為他們在做選擇時會將自己家族的利益放在你的利益之前。比如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司馬家,代代皇帝都過得提心吊膽。
如果你覺得“打虎親兄弟”,進而選擇依賴你的同族皇室。但是他們也有皇位的合法繼承權,當他們有了基本盤后,你可能會莫名其妙的死掉。比如趙匡胤依賴弟弟趙光義,之后就是千古之謎“燭影斧聲”,不僅自己壯年暴斃,幾個兒子也死的并不白,皇位落入弟弟一脈。
排除了前三個選項后,東漢的皇帝選擇依賴自己的妻族,與老婆共治天下(雖然王莽也是出身于外戚)。
劉秀開國時,有三大基本盤,其中有六大家族。
第一個基本盤是他的故鄉南陽,他的妻家陰氏、姐夫家鄧氏都是南陽郡的大家族,是他起家的本錢。
第二個是河北。劉秀創業中期最關鍵、最困難的時候,得到當地郭家的支持,劉備為此忍痛讓初戀陰麗華屈居貴人,娶了郭圣通并立為皇后。
第三個是西北地區。劉秀籠絡當地的竇家、梁家和馬家,依靠他們的力量擊敗了皇位爭奪戰中最有力的兩大對手隗囂和公孫述。
劉家在建國后,依賴著六大家族統治全國。皇帝們無論有多少個宮女,無論誰誕下子嗣,皇后必定出自陰、鄧、郭、馬、竇、梁氏六個家族之一。這六個家族之間既有恩怨又互相聯姻,既有合作又圍繞著皇后之位進行爭奪。
東漢的中央政治也成了一種以皇后為工具、幾大家族媾和統治的游戲。皇帝雖然姓劉,但身上淌著六大家族的血,皇位也就可以看作是通過皇后來分配,在六大家族中輪換。
當一個家族的女人成為皇后,該家族將獲得皇帝的信任,公侯輩出,門生遍布朝野和軍隊。然而,當老皇帝死掉后,新皇帝將信任新的家族。
因為權力的排他性,上一代的皇后家族必然會被清洗,權力的交接過程雖然會對上一個后族留有余地,但也會極為血腥,該家族臺面上的人物往往會一掃而空。
比如,竇太后一死,竇氏家族就遭到了嚴厲打擊,大將軍竇憲自殺;漢安帝時,鄧太后一死,鄧氏家族也遭到嚴厲打擊,大將軍鄧騭自殺。
有鑒于此,在老皇帝死后,掌握權力的皇后家族傾向于在劉家子弟中選擇年幼者當新皇帝,以延緩自己終究要面臨的命運。
也正因如此,東漢十二帝中,除了頭三個皇帝,之后繼位的都是未成年。
但當皇帝成年后,必將聯合士大夫和勛貴,弄死自己的舅舅們,為自己的小舅子們掃清道路。
三、
劉家皇帝與老婆家共天下的規律延續了100多年,直到東漢十四帝中第8個皇帝漢順帝死后發生了變化。
同其他欲望不受節制的皇帝一樣,漢順帝不到30歲就死了,將大權留給老婆梁氏和小舅子、大將軍梁冀。
漢朝皇陵
之后的事情也還跟此前一樣,梁家不顧李固等大臣們反對,先選了個2歲的小孩繼位,讓其當天下人的“爹”,期盼梁家還能再掌權二十年。
然而,天不遂梁家愿,這個小孩才半一年就死了。梁家不甘心,再一次踐踏大臣們選長君的意見后,又選了個8歲小孩,是為漢質帝劉纘。
出乎梁家意料的是,這個8歲的“爹”卻有性格,真以為自己是“爹”,毫不掩飾對梁家的厭惡,竟然當著群臣的面指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
梁冀很清楚游戲規則,在新皇帝成年,前皇后家族的臺面人物大概率會被殺,但他此前還抱著僥幸。如今梁冀親耳聽到小皇帝這么說,知道自己必死無疑。
梁冀這個貪生怕死的貨,竟然不愿不乖乖接受自己命運,以全家死光光為代價維護游戲規則,換得梁氏大家族未來的重生。
東漢的政治自此開始脫離原有軌道。在小皇帝發表那通“此跋扈將軍也”的言論后沒多久,梁冀竟然下毒把天下人之“爹”給毒死了!
之后,梁冀讓一個15歲的皇族小孩劉志娶了梁家的女人,并安排他成了新皇帝-漢桓帝。
梁冀還拼命攬權,他家前后有九人被封侯,夫人、女兒中有七人享有食邑,三人娶了公主,其他官至卿、將、尹、校的有五十七人。
梁冀自以為得計,覺得家族的權勢至少能在新皇帝任期內延續。
但皇權是不能共享的,公元159年,27歲的劉志在忍讓十幾年后,決定對梁冀下手。
四、
當時在朝堂中,百官即使不是梁冀的黨羽,也要對其服服帖帖。
在軍隊中,京城附近有屯騎、長水、越騎、步兵、射聲五支衛戍部隊,其中三支部隊的長官都是梁家人,分別是屯騎校尉梁讓、越騎校尉梁忠和長水校尉梁戟。
另外,京城所在的河南郡更是被梁家經營多年,梁冀甚至把兒子梁胤放在河南尹的位置上。
即使在宮中,也由梁家的梁淑擔任衛尉,掌管宮門和宮殿的殿門保衛。許多太監也被梁冀收買,不然也不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毒死上任皇帝。
皇帝劉志得力量看似很弱小,對他言聽計從的只有幾個小太監。
然而劉志還是毅然發動政變。按照《三國前夜:士大夫政治與東漢皇權的崩解》描述,他先帶著太監們控制了設置在宮內的尚書臺(相當于企業里的總經辦,負責文件的上傳下達),然后起草給梁冀免職、徙爵以及調動相關部門的詔書,并讓人送給宮外的光祿勛袁盱(袁紹他們家族的)和司隸校尉張彪。
之后,劉志在宮里湊了一千多人,讓袁盱和張彪帶領著直奔梁冀的大將軍府。
這畫面是不是有點熟?
101年后,高貴鄉公曹髦率領宮中衛士殺向官銜同樣是大將軍的司馬昭府邸,半路被成濟一戈刺與馬下。
但劉志這一千多人卻成功抵達大將軍府。梁冀聞訊,竟當即自殺,之后他的家屬被滿門抄斬。
之后,梁冀原來的官吏和賓客被罷除官職的有三百多人,其中有公卿、列校、刺史及俸祿為二千石的高官幾十人。
東漢朝堂為之一空。這里的“空”并不是修辭,原本立于朝堂之上的高官,只剩下尚書令尹勛、廷尉邯鄲義以及參與政變的袁盱三人還能繼續參政。
這從側面也反映出梁冀的勢力之大。
貓智深認為士大夫仍舊支持劉家,是梁冀覆滅的重要原因。
比如,政變的主謀袁盱,其所在的家族就是因為依附梁冀而得勢,其家的袁湯因此歷任司空、司徒、太尉高位。袁湯的長子袁成與梁冀結好,更是達到言無不從的地步。然而,卻是這個享受梁家執政紅利的家族,與劉家一起主導了這次政變。
另外,東漢許多世襲的勛貴子弟是在禁軍中擔任中高級職位,這些世世代代捧著鐵飯碗的“漢二代”,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即使天天忙著斗蛐蛐和嫖娼,但必然會維護東漢的存續。這也是梁家雖然在名義上掌管著屯騎校尉、越騎校尉和長水校尉,但劉家一聲令下卻只能束手就擒的根本原因。
五、
梁冀的“貪生怕死”改變了東漢的政治走向。
劉家之后的皇帝再不敢相信老婆家族,轉而扶持宮里的太監,讓宦官作為皇權的代理人,深度參與到政治博弈中。士大夫們老喜歡痛斥太監們為閹黨,其實從來沒有閹黨,太監們更應該被叫帝黨。
之后東漢朝堂政治的主線就是士大夫和宦官的斗爭。
士大夫們最初優勢很大,因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還掌握著輿論。
各地的士大夫們互相抬舉,當時流行點評人物,今年你稱為是“今張良”,明日我喚你做“活蕭何”,大家勾肩搭背進官場。
士大夫喜歡抱團,名氣最大的李膺、荀昱等人組成“八顧”,各個是達官顯貴,領頭的李膺是軍委主席(太尉)之孫,中央所在的河南省省長,后來又當了紀委書記(司隸校尉)。
這個“八俊”小團體,幾乎各個都是“漢二代”,自己也是達官顯貴,家里每個上萬畝地,不當個省長,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次一點的團體叫“八顧”,之后又有“八及”,然后還又“八廚”......
日后割據一方的劉表,即使是漢室宗親,此時也只能混成第三流的“八及”。
假如,你聽到今天越南中央有八個官員號稱“八條龍”,你覺得他們要做什么?
這些“八條龍”們、“八只虎”們彼此賣力吹捧,夸張到有一次士大夫陳寔(曹魏時期搞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的爺爺)帶著子侄造訪荀淑家族(荀彧的爺爺),就傳出來太史夜觀星象,發現分野之處有德星相聚,上奏說“五百里賢人聚” 。
袁紹的曾祖父在河南當省長時,為了替祖輩曾經作過大司農的中牟縣令魯恭吹牛逼,就給朝廷匯報說因為魯恭道德高尚,蝗蟲繞著該縣走。不僅如此,老家伙還說魯恭在縣廷里常坐的地方,長出了嘉禾....
眼見士大夫如此勢大,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漢桓帝將深度參與政變的五個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和唐衡賜以漢朝規格最高的縣侯,還提拔了一些沒有參與政變的老資歷宦官,比如曹操的爺爺曹騰。
但在漢桓帝剛剛準備扶持宦官時,就遭到士大夫官僚集團的抵制
邢臺清河縣(當時叫甘陵)的縣官上書,對漢桓帝重用宦官表示不滿,并稱這個皇帝不干正事,沒點皇帝的樣子。
漢桓帝大怒,殺死了李云和附和他的另一個官員。
這件事士大夫寫的傳統史書都稱錯在漢桓帝,問題是,梁冀得勢的時候怎么不見你李云上書?
滿朝文武都是梁冀黨羽的時候怎么不見你批判?
漢桓帝以身犯險,帶著一群太監搞政變成功后,你卻上書了?
歷史上,當一方勢力抨擊政策時,總喜歡讓一個小人物先出頭,李云背后明顯是士大夫群體的支持。他死后,士大夫們不甘心吃癟,立即掀起了對宦官們的新一輪攻擊。
前司空的曾孫、兗州刺史第五種立即查辦了“五侯”之一單超的侄子單匡,抓了40多人,沒收了五六千萬錢。(司空主管建筑,是東漢職位最高的“三公”之一。兗州刺史第五種,姓“第五”,名“種”)
之后,在大漢各地,宦官勢力和士大夫群體在法律的框架內互相對抗,今年你抓我家屬,明天我免你官職。
士大夫為什么要跟宦官往死里掐?貓智深認為其背后是權力和資源的搶奪。
東漢土地兼并嚴重,許多平民只能租地主的土地來種。東漢名義上對百姓是“三十稅一”,但經過豪強在中間一經手,底下的百姓就要“什稅五”了,老百姓們怨聲載道,而皇帝并沒有從中取得好處。
許多百姓不堪重負,成為流民。流民問題幾乎伴隨著東漢的整個歷程,在第三個皇帝漢章帝時就出現,到了漢桓帝已經有數十萬戶流民,數量上相當于一個大省的人口。
所以,你不能說皇帝利用宦官在地方上撈錢就完全不對。
當然,也不是說讓皇帝集權了就是好事。比如,漢武帝就成功完成了集權,之后舉國之力北伐匈奴,全天下的人少了一半。(《漢書》上原話是:師旅之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斗爭,最初是后者占上風。迫于壓力,皇帝把最初隨他政變的“五侯”的縣侯爵位全部降為鄉侯,食邑租稅一律降為每年三百萬錢。“
但皇帝不能沒有自己的勢力,又扶植起侯覽、王甫、管霸、蘇康、曹節、張讓、段珪、趙忠等新一批宦官,也即《三國演義》里的十常侍。
宦官和士大夫的斗爭即將進入白熱化,雙方在朝堂、地方和輿論場上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廝殺。
(下篇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