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妖僧”,初次見面就看出藩王朱棣有帝王相,要送他一頂皇冠,一手策動朱棣篡位成功后,行為開始怪異,不要房不要女人不要錢,穿上黑衣躲進寺院。
姚廣孝與朱元璋是同時代人,生在元末亂世,姚廣孝比朱元璋小7歲。
但兩人的命運卻大不一樣,當時朱元璋出生于貧苦農家,還在為溫飽而發愁。
而姚廣孝卻出生于醫學世家,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郎中。
姚廣孝徹底錯過了在朱元璋時期有一番建樹,況且當時朱元璋也有劉伯溫。
姚廣孝懂醫學,更喜歡佛學,閱讀了許多佛學著作,一心向佛,最后出家為僧。
圖|姚廣孝的影視形象
出家為僧后又學習了兵法,可以說是一個兼具政治、佛學、軍事才學的人才,卻一直沒等到施展抱負的時機。
后來,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召集高僧念經,并決定為自己的每一個皇子分配一位高僧,任務就是誦經祈福。
朱棣還不知道選誰的時候,姚廣孝毛遂自薦主動走到了朱棣跟前。
朱棣態度還很不屑,沒有想選姚廣孝。
姚廣孝卻出其不意對朱棣說:貧僧要給您奉上一頂白帽子。
朱棣聽完后不寒而栗:白帽子?不就是“王”字上加一個“白”,皇的意思嗎?這位僧人是不是在打誑語?
朱棣雖然剛開始有些害怕,但也對姚廣孝產生了興趣,于是邀請姚廣孝坐下來談了一會兒。
經過一番攀談后,朱棣發現姚廣孝并不是打誑語,而是通曉政治、地理、兵法、天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朱棣將姚廣孝帶到了自己的封地。
后來,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后,姚廣孝勸朱棣謀反,但朱棣還是遲疑的。
朱棣說:我一個藩王怎么起兵,民心所向肯定是朝廷。
姚廣孝說:臣只知天道,不知民心。
因為至少他現在還是一個藩王,有封地,有妻兒,不缺吃穿,如果謀反不成,那可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
正當朱棣遲疑不決時,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朱棣徹底改變了想法。
朱元璋可以說是一位好父親,他建立明朝后,將自己的24個兒子都封為藩王,授予兵權,駐守封地,防止外敵入侵。
他以為這樣做就可以穩固江山社稷,讓明朝永遠延續下去。
圖|朱棣
所以,太子朱標死后,他就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沒有傳給任何一位兒子。
一則是傳給朱允炆符合皇長子繼承制的制度。二則立朱允炆為皇帝,也能更好地平衡各位藩王。
朱元璋的想法是:讓各位藩王叔叔世代守護好邊境,讓歷代明皇帝能長治不衰。
但人都是有私心的,朱允炆當了皇帝后,聽從黃子澄的建議,為了加強集權就要削藩,削藩就削藩吧,還將實力最強的朱棣放到了最后。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搏。
朱棣終于聽從姚廣孝的建議謀反,并且在王府里開始訓練士兵、打造武器。
整個王府里叮叮哐哐的聲音王府外都聽得清清楚楚。
姚廣孝跟朱棣建議說:可以在王府里養一些l鴨鵝。
朱棣剛聽完后還有些生氣:堂堂燕王府養一群鴨鵝,嘎嘎亂叫,臭氣熏天的成何體統。
姚廣孝說:咱們訓練士兵和打造武器的聲音太大了,王府外都能聽見,難免遭人懷疑。養上雞鴨鵝就可以掩蓋這些聲音。
朱棣聽完后,還直呼姚廣孝的計謀妙!
就這樣,朱棣在姚廣孝的策劃下舉兵造反。
朱棣起兵時,突然暴雨大作,王府的瓦礫都被吹落在地,朱棣潛意識覺得這是不祥的征兆。
姚廣孝卻反其道說:這正是吉兆啊!青瓦掉,說明王府要換黃瓦啊!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朱棣起兵的信心。
靖難第三年,朱棣順利攻下南京,登基稱帝。
圖|朱棣與姚廣孝的影視形象
姚廣孝也成為朱棣起兵成功的第一功臣。
但朱棣稱帝后,他對姚廣孝非常尊敬,任命他為“太子少師”,相當天正二品。并且恢復了他的俗名姚廣孝。
因為朱棣覺得,姚廣孝為他謀劃,助他登上皇位,不就是等待拜官、被犒勞的這一天嗎?
誰知,自朱棣登基后,姚廣孝的行為卻越來越怪異,他開始不聽朱棣的安排。
朱棣讓他還俗,賞他府邸,送他女人,他都不要。就連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他全分給了同族。
他白天穿著朝服上朝,但晚上就會回寺廟,換上他的黑僧服,靜心念經。
這就讓人費解了。
朱棣造反是為了當皇帝,他的手下跟著他造反也是為了奔個好前途。
那姚廣孝,這位朱棣造反的主要策劃者,卻在功成后什么也不要。
因為他的行為神秘,大家都稱他為“黑衣宰相”,也有人稱他為“妖僧”。
也許,他只是為了一展心中抱負,不負所學。也許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功成身退,順應自然。
所以,姚廣孝活了83歲,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可以善終的謀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